店頭街位於福建省長汀縣,北鄰兆徵路,東臨唐宋古城牆和汀江,位於人口最稠密的南門街和五通街之間,街面寬不過4米,全長453米,由兩列整齊相對的木構建築組成。每戶門面不寬,但都有一定的深度,基本結構是前店後宅、下店上宅、前店後作坊。走在店頭街,仿佛步入幽深的歷史迴廊,一幅鮮活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畫卷在人們眼前漸次鋪開……
悠悠古街 見證千年風雨
長汀,古稱汀州,曾是閩西政治的中心、萬商雲集的商貿重鎮,統轄一方。歷經風雨變遷,如今的長汀,繁華退卻,留下了濃厚的歷史印記。走進長汀,古城雄偉的城牆與城樓異常引人注目,它們是汀州不可替代的生命印記。據載,城牆上原築有十座城門,它們如明珠般鑲嵌在古城牆之上,串聯起古汀州的繁華往昔。而每一道城門城樓,都有道不盡的故事。比如,濟川門屹立於繁華街頭,夜間只關不鎖。宋代知名文人黃庭堅常在此飲酒賦詩,如今城門上刻寫的「濟川門」三字正出自他之手。五通門樓畔的石橋兩側擠滿了賣菜賣小吃的小攤,市井生活氣撲面而來。據傳,當年朱熹便是從此門進入汀州府,在汀州留下了寶貴的足跡。
店頭,在客家語中是「最好的集市商鋪」的意思。數百年來,店頭街都是汀州的熱鬧所在,見證了汀州的繁華歷史。這裡不僅有傳統的裁縫店、雕刻店、理髮店甚至打鐵鋪子,也有或時尚或典雅的酒肆和咖啡館。琳琅滿目的商品,古香古色的建築,韻味十足。據載,店頭街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當時在舊鎮南門外有小規模的零星物品交換,北宋時在此設店頭市,南宋時發展為街市,俗稱店頭街。到明清時期,店頭街成為閩粵贛三省重要的商貿集散中心,商客雲集,「門貴繁阜,不減江、浙、中州」。
談到店頭街的興起,就不能不提到一條河,也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這條河是被喚為客家母親河的汀江,這個人則是宋理宗紹定年間任長汀知縣的宋慈。宋紹定五年(1232年),宋慈為民「改食福鹽為潮鹽」,率民開闢汀江航道。隨著航道的開通,汀江成為連接閩粵贛三省經濟的大動脈,增強了汀州閩西政治、經濟中心和客家首府的地位。一時間,汀江成為閩粵贛物資集散地和通商口岸:江西的稻米、大豆、麥子、禽、蛋等通過汀江南下潮汕;廣東的鹽等海產品及布匹雜貨則經韓江、汀江逆流而上至汀州,再轉運贛南十餘縣;汀州的上紙、竹木、菸葉、工藝品等特產則直抵潮汕再轉運廣州、港澳、上海及南洋等地。
長汀刻紙龍燈
史載,當時的汀州,商賈雲集,會館鼎盛,人文薈萃;喧鬧的汀江,帆檣滿江,百舸爭流,號子震天。店頭街終日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乘船下上杭、永定、峰市、梅縣、大埔、潮汕的乘客在店頭街用過早餐,便到水吉門碼頭上船,從韓江或汀江下遊而來的乘客則在惠吉門碼頭下船後到店頭街飯館用餐,再到街市上採購所需的各類物品。汀州城內的當地人,與源源不斷湧進汀州的生意人、遊客以及探親訪友者,構成店頭街上最顯眼的風景。入夜,店頭街燈紅酒綠,人頭攢動,繁華之景如秦淮河畔。
今天,踏在青石板鋪就的街道上,人們看到的是依然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店頭街兩邊,大部分為木質的兩層樓,青色的屋瓦、原色的木板,排列有致。木板絕少花紋裝飾,最多上一層清漆而已。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後,這些房屋仍以最樸素最本色的姿態,在汀江邊守望著日出日落。
信步走進店後的宅院,映入眼帘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庭院深深的客家府第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這些傳統建築是古汀州建築史上遺留下來的「活化石」。古老的房屋,有的規模宏大,有的小巧別致,翹角飛簷、雕梁畫棟、精美別致。其中有一座段宅,始建於明代初期,規模宏大,有「九廳十八井」之稱。宅內有一株600多年的古蘇鐵樹,樹幹早已老態龍鍾,葉片依然青翠欲滴,每年開花,少則五六朵,多則八九朵,蔚為奇觀。當年,段家種下它為的是防火,說來也怪,有了它之後,幾百年間從未發生過火災。鐵樹前設有香爐,經常有周邊居民和外地遊客來到這株「八閩蘇鐵之最」前祭拜祈福。
段宅不遠處的風雨亭供奉著真武大帝,數百年來,古街裡的人們以此祈禱和平,渴望遠離戰火。然而,有時祈禱和渴望並不如願,烽火還是要來。1276年,南宋丞相文天祥就曾在古街盡頭的惠吉門城樓領兵抗元,並留下了「雷霆輕精銳,斧鉞下青冥。江城今夜客,慘澹飛雲汀」的悲壯詩篇。這座幾度遭劫的古城樓也曾記錄了北宋詩人郭祥正當年淡淡的憂傷:「樓外青山似故人,雨餘山色靜無塵。青山依舊人將老,一片離愁掛晚春。」
長汀店頭街兩側店鋪林立
青磚古道 回望悠長歲月
走在狹長的古街上,靜默的老屋,牆頭飄搖的茅草,古樸的窗欞,構成一幅和諧而古樸的市井生活圖。人行其中,就像踏入厚重的歷史,千百年的滄海桑田,如若隱若現的煙雲在腦海裡纏繞。
事實上,歷史的鮮活源於歷史的真實。一座城池是這樣,一條街市也如此。昔日的繁華風光漸行漸遠,和店頭街兩側的老房子一起沉澱下來的還有原汁原味的手工藝作坊。不足千米的街上保留了木工、雕刻、刻印、打鐵、竹器、樂器、裱畫、紙紮、紙傘、裁縫、染織、繡品、豆腐、釀酒、屠宰、理髮等百十種傳統手工業,其中不乏百年老店。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老字號漸漸消失在歲月深處,但它們的招牌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泰來京果、太原堂醬油、金利鐵器、太來雨傘、新興合記半笠、張大頭雕刻……每一塊招牌後面都有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陳釀般的醇厚滋味。
古街終日氤氳著一陣淡淡的清香。這清香來自木雕店裡的各色木材:椴木、樟木、黃楊、花梨、紫檀。木雕店裡人物鳥獸一應俱全,各具情態,栩栩如生。世代以雕刻為生的手藝人,秉承了客家人一貫的精益求精原則。他們常雕的當屬廟堂裡供奉的佛像,懷著虔誠的心,手持經歷幾世傳承的雕刀,在陽光的沐浴中,一刀一刀刻出心中的信仰。流轉的時光到這裡總是放輕了腳步,低沉了聲音,連人的呼吸與心跳也安靜下來。
近千年過去了,在店頭街的青石板上留下跫音的有商賈,有遊客,還有許多文人墨客、聖賢名士。其間尤可道者,當推張九齡、文天祥、宋應星、朱熹、宋慈、紀曉嵐、上官周、黃慎、華嵒、伊秉綬……不管是路過還是長駐,他們都為這條古街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刻上了歷史的履痕。而20世紀20年代以來,長汀及店頭街又因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市級紅色政權—汀州市蘇維埃政府,而備受世人關注。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揮師下井岡,向贛南、閩西進軍,3月12日到達長汀縣四都鄉。這天,正是四都鄉趕圩日期,又是當地群眾「迎公太」的會期,滿街都是群眾。毛澤東抓住這個好機會,在圩場邊的井坪下召開群眾大會,號召工農群眾團結起來,建立革命政權。紅軍宣傳員到處展開宣傳活動,寫標語、貼布告。不料,第二天清晨,周圍山頭上響起零亂的槍聲—盤踞在長汀縣城的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郭鳳鳴部妄圖偷襲紅軍。毛澤東、朱德聽取了敵情報告後,立即在駐地「協和店」召開團級幹部會議,分析了敵情,決定主動出擊,圍殲敵人。上午8時,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主動出擊,一鼓作氣地追趕敵軍到距長汀縣城約15公裡的陂溪村。下午,毛澤東在陂溪村旁的草坪上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會上,毛澤東聽取了長汀縣黨組織負責人關於長汀有關方面的情況匯報,並研究敵情,部署戰鬥,決定進攻長嶺寨,奪取長汀縣城,消滅郭鳳鳴部。
3月14日,店頭街依然熱鬧,卻不同往常。這天,毛澤東、朱德和陳毅率領紅四軍在長嶺寨告捷,殲滅國民黨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擊斃旅長郭鳳鳴。當天下午,紅四軍兵分兩路,一路從寶珠門,一路從惠吉門,浩浩蕩蕩進入長汀縣城。由於紅軍指戰員嚴守紀律,秋毫無犯,很快消除了當地市民的恐懼和疑慮。商家打開店門,恢復了正常營業,店頭街煥發出嶄新的生機。
長汀店頭街毗鄰汀江
激情歲月 寫滿紅色記憶
紅四軍進駐長汀縣城後,毛澤東住在汀江邊的一座嶄新的四合院—辛耕別墅。3月20日,毛澤東在辛耕別墅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會議著重研究了江西、福建、浙江等南方各省的政治經濟狀況與革命的主客觀形勢,針對蔣桂戰爭即將爆發的有利時機,提出紅軍目前的行動方針,決定在贛南、閩西20餘個縣的範圍內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遊擊戰爭。當天,毛澤東將會議的分析與計劃寫成《紅四軍前委關於攻克汀州及四、五軍江西紅二、四團行動方針等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報告》:「前敵委員會決定四軍、五軍及江西紅軍第二、第四兩團之行動,在國民黨內戰的初期,以贛南閩西20餘縣為範圍,從遊擊戰術,從發動群眾以至於公開蘇維埃政權割據,由此割據區域,以與湘贛邊界之割據區域相連接。」這是毛澤東關於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思想在新的形勢下的重大發展,是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向「農村包圍城市」理論邁出的重要一步,這對於以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立與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此後,作為中央蘇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一大批紅色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供銷社、紅色商鋪相繼在長汀成立,有力地促進了蘇區市場的繁榮和發展,為長汀贏得了「紅色小上海」的美譽。當年,蘇區的軍需民用物資,從白區通過汀江轉運到長汀,在店頭街等街市進行交易,一次次打破了國民黨對蘇區的經濟封鎖。
1932年春,福建省職工聯合會機關設立在汀州鎮水東街204號張家祠內。1933年6月,陳雲以全總黨團書記的身份,到汀州巡視工作,曾多次到此。在巡視中,他發現蘇區的職工聯合會雖然領導工人與僱主籤訂了勞動合同,但很多合同的條文「千篇一律,沒有地方性,沒有企業的特殊性,沒有時間性」,顯得很「呆板」,「不能適合當時企業的實際情形」。
針對蘇區過去籤訂勞動合同的上述弊端,陳雲對店頭街汀州京果業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他找到兩個黨員,詳細地詢問了企業的營業、利潤情形,合同的實行情況,對訂立新合同的意見和要求等。經過考察,陳雲對於企業情形和工人情緒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後,陳雲在汀州京果店接連召開了3次黨的支部會議,認真聽取每個黨員工人的報告,並親自找工人群眾徹夜長談,要求他們把「任何細小的懷疑與不滿」都提出來討論。在此基礎上,陳雲與黨支部一起,提出了對工資、工作時間等方面的意見,大家「一致主張改訂一個臨時性的合同」。經過黨員大會通過後,再分配黨員到各店去宣傳,徵求工人們的意見,充分「考慮了群眾的要求」,然後草擬出新的勞動合同條文。新的勞動合同條文產生後,即選舉由黨支部領導人、工會負責人、工人代表組成的籤訂合同的「五人委員會」,領導工人同汀州京果業各店老闆籤訂合同。由於合同條文切合京果業的實際,普遍為僱主們所接受,勞動合同籤訂順利進行。
在陳雲精心指導下簽訂的汀州京果業勞動合同,是中央蘇區私營企業勞動合同的範例和標本,此後在蘇區各行業內普遍仿行、推廣。這種勞動合同的籤訂,對於改善蘇區企業的經營管理,推進根據地工商企業的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一段段戰爭歲月中,有一位國際友人也和店頭街產生了密切的聯繫,他就是紐西蘭人路易·艾黎。路易·艾黎曾經這樣盛讚長汀:「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一個是福建的長汀。」店頭街上不僅留下了路易·艾黎的話音,更留下了他的足跡。抗日戰爭時期,位於店頭街16號的修氏宗祠內設立了中國工業合作社協會長汀事務所,路易·艾黎擔任首任主任。在他的指導及幫助下,長汀「工合」發展極為迅速,生產的鬥笠和油紙與瑞金的麻鞋、寶雞的軍毯成為抗日戰士的「寶貝」,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今天,店頭街已成為長汀這座小城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皆留下了小城不同時期的印記。踏著青石鋪就的地面漫步古街,但見逼仄的街道兩旁,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往往是前店後宅,主人在經營諸如雜貨、小吃之類行當的同時,隨時可以到飛簷翹角的老宅裡小憩,閒適而安逸,街外的喧囂、浮華與之無幹,生活節奏自在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