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龍巖的古城牆
相信很多小夥伴會想到汀州古城牆
千年長汀底蘊厚重
汀州古城牆則見證了長汀的滄海桑田
歷史積澱下的古城牆
就這麼任性的美了千餘年
為何說汀州古城牆形似「觀音掛珠」呢?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汀州古城牆,東沿汀江逶迤,南沿西溪河蜿蜒,西北和東北依附臥龍山麓沿山延伸而上,將半個山圈進了城內,形成了城內有山的景觀。遠遠望去,汀州城牆從臥龍山頂金沙寺兩邊下來,恰似一串掛在金沙寺脖子上的佛珠,故其格局和形態被人們稱之為「觀音掛珠。」
汀州古城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大曆四年。汀州古城牆原來有汀州府城和長汀縣城兩道城牆,府城牆建於唐代,汀州刺史陳劍將汀州治從東坊口遷到現址,「築土為城」。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汀州太守劉均,認為州城太小,不適應於汀州的人口增加和商業的繁榮發展,於是,第一次對汀州城牆進行了擴建,城牆周長「五裡二百五十四步」,又挖護城河,引西溪之水環繞而東,俗稱「西水東流」,並開闢了頒條、鄞江、通遠、興賢、濟川、秋成六道城門。明洪武四年,汀州衛指揮王珪築窯燒磚,州土城全包於磚石,這時的汀州才有了堅固、雄偉足以禦敵的磚石砌成的府城牆。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汀州知府楊世芳以為長汀縣治居民環列城外不安全,乃與長汀縣令王邈商議,動工修築長汀縣城。土城自濟川門連綿而西至通津門,長619.9丈,開七門叫會川、五通、惠吉、富有、常豐、西瑞、通今,至此形成了汀州有州城和縣城兩重城牆的獨特格局。崇禎九年為便於管理和防禦,克服「縣城依府,府城依山」的不足,提出了州縣合一的主張,經報奏朝廷恩準拆去了府城牆,並對全部城池包以磚石進行了增高加厚擴建,從此,將州縣合為一城了。
1993年,長汀縣委、縣政府拔出專款100多萬元,對古城牆進行了首期修復工程。2002年始,在長汀縣政府的引導下,民間有識之士組織起「汀州古城牆文物古蹟修復協會」,籌資對古城牆作較大規模的修復。
現保留城門還有六座:唐宋時代的三元閣(廣儲門)、朝天門,明代的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宋代的濟川門。城牆將朝天門、濟川門、五通門、惠吉門串聯在一起,成為長汀悠久歷史的見證。
一起來看看這幾座城門吧!
三元閣城門始建於唐大曆年間,原名鄞江門,後改稱廣儲門,明弘治十二年建城樓,清代改稱「三元閣」。三元」即狀元、會元、解元的意思,為的是保佑汀州府多出人才。
朝天門是唐代大曆年間陳劍刺史遷州時建成的古城門。明洪武四年擴建城樓--朝天門樓。弘治十二年汀州衛指揮建廣儲門樓,同時擴修朝天門樓。現存朝天門樓為清代重修,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濟川門是長汀的地標性建築,氣勢恢宏。汀州有句古諺「十座城門九把鎖」,但為什麼十座城門卻只有九把鎖呢?這唯一不鎖的就是濟川門。在古代,濟川門就相當雄偉,當年汀州官員任職、居民結婚、百姓出入等都經過這座城門,它是汀州入城第一關。因為濟川門過橋便是繁華的水東街,官員和居民夜間也時常要通過,所以濟川門只關不鎖。這個「十座城門九把鎖」典故既說明了當年濟川門的重要性,也印證了汀州曾經的繁華和太平。
由濟川門往南走一段便到五通門城樓,五通門城樓南臨汀江,靠近五通橋。從五通門至惠吉門有一段城牆是年代比較久遠的,也是比較堅固的,據說砌牆時加進了紅糖和糯米,增加了粘性和韌性,曾經有人從磚縫裡挖出粉末嘗過至今還有甜味。
惠吉門,汀州幾大古城門之一,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此抗擊元軍並賦詩。如今我們已看不見戰火硝煙,卻依然能體會到豪邁壯闊。
惠吉門前早年便是一片航運繁忙的碼頭,而門內的這條古街便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店頭街。古汀州城裡最早的商業街區,「店頭」在客家話裡是「最好的集市商鋪」的意思。古街全長四百多米,街面上有各種小商店等供給遊人參觀購物。
汀州古城牆之美
雖不是美得那般熾烈,
但總會給人帶來質樸的感動
這樣的古城牆
你喜歡嗎?
綜合編輯:文旅龍巖 來源:龍巖全媒體新聞中心
精彩回顧
·福見龍巖·清涼一夏|揭曉中獎名單啦,看看有你嗎?
·古田鑄軍魂|跟著習主席學軍史
·【視頻】烏蓬搖曳、美景如畫...我在長汀新橋曲凹哩期待你!·倒計時一個月!我們等你帶來福建世界遺產新驚喜
【來源:文旅龍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