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世界歷史地圖集,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相同的事實,即地中海區域的圖面在地圖集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其數量或佔總圖幅的一半以上,或至三分之二左右。這表明地中海區域自古至今一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地理舞臺。僅以上古中古而言,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均發祥於此,至今還影響著人類近半數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也都孕育與此。古代史上一些顯赫大國,如亞述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與羅馬帝國等,曾相繼在這裡演出過聲震史冊的活劇。歷史留給這片土地的文化積澱極其重要。生息於此馳騁於此的阿拉伯人,公元七、八世紀建立其疆域幾乎環地中海的阿拉伯帝國。這個國家在其轄區內雖未給歷史留下足以值得稱道的經濟和政治業績,但其所建樹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則以其內涵之豐富與光澤之璀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居顯要地位。
兼容並蓄是伊斯蘭文明的特色之一。富有智慧的阿拉伯人,一方面吸收沉澱於地中海區域多種文明豐腴的營養,一方面從南亞古印度文明和東亞古中華文明中擷取閃光的精華,然後加以融會貫通,進而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
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另一特色是其中介性。阿拉伯人不僅融諸古代文明精華於一身,並轉而將其遠播於西歐,架起東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梁。傳至西歐的科學技術與世俗觀念,如中國的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三大發明,創造於印度的阿拉伯數字,以及古希臘的哲學與天文學等,為西歐人接受後,開啟了心智,因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對長期被基督教神學禁錮下西歐人的思想解放與文藝復興運動的勃興,乃至西歐社會從中世紀向近代轉型,都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文化似水向低流。阿拉伯文化與西歐文化宛如相鄰相伴的兩地湖水,彼此間相互流動,取長補短。中古之際,西歐社會十分落後,高水平的阿拉伯文明流向西歐,成了西歐走出「黑暗」中世紀的外在推動力量。時至近世,世界上最早邁入資本主義現代化時代的西歐,其洋溢著科學民主精神與盎然生機的新文化躍為天下先,因而出現西歐文化朝阿拉伯世界奔流之勢。阿拉伯世界得益於這種文化的活力而逐步匯入世界現代化的潮流。二戰結束後,隨著阿拉伯國家政治上的獨立,阿拉伯文化在各國呈現出「本土化」趨向,如埃及阿拉伯文化、利比亞阿拉伯文化、敘利亞阿拉伯文化等,國別個性日漸鮮明。但從總體上看,阿拉伯現代文化要趕上世界文化發展的時代潮流難度頗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