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此時正值「中伏」前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溫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但旱、澇、颱風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華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並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山東南部地區在今天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營養學家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認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裡,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極有益健康。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台州椒江人還有在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溼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我國臺灣省在今天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大暑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身體健康的美好情感,也給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溼痺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所謂「天生萬物以養民」。大暑期間,市民應該多吃絲瓜、西蘭花和茄子等當季蔬菜。大暑天氣酷熱,出汗多,脾胃活動相對較差。這時人會感覺比較累和食欲不振。而淮山有補脾健胃,益氣補腎作用。多吃淮山一類益氣養陰的食品,可以促進消化,改善腰膝酸軟,使人感到精力旺盛。如果你是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那麼吃南瓜就最好不過。南瓜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和多種胺基酸,而且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脂肪含量很低,多吃有助於降低血糖和血脂。胡蘿蔔、紅棗等紅色食物對心臟還很有益。俗語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吃薑有助於驅除體內寒氣,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子姜炒牛肉、子姜炒木耳等菜式。但吃薑的時間也有講究,最好不要在晚上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