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學旅行課程化」,到底難在哪?

2020-12-12 豆爸的加國小站

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旅遊局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遊的意見》第一次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並明確要求學校搭建一套完善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遊的意見

這其實是一個教育契機,自從部委發出《意見》後,各地中小學校正在進行各種探索和嘗試。如何將研學旅行課程化?研學課程如何進行和實施?如何讓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自主學習?

從「研學旅行」這四個字可以看出,其包含了「研」、「學」還有「旅行」,是基於旅行的研學,旅行是形式,研學才是本質。作為一種依賴社會各個行業提供文化資源的旅行活動,教育科研機構和學校教師在研學旅行的學科遷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裡面也可以看出,對於教育主體來講如何有針對性的圍繞研學主題研發和定製適合的研學課程是整個研學得以有效實施的關鍵之舉。

中小學研學旅行

但是現在的研學市場上,很多原先的旅遊項目重新包裝一下就變成了現在火熱的研學旅行項目。旅行社、留學中介和培訓機構等一哄而上紛紛退出了自己的研學項目,將活動的行程單當作研學手冊;將每天的研學總結被要求成「寫一篇五百字感想」;將本該為研學核心的「問題」變成了一句「了解某景點背後的歷史故事」;本來應該學生為主體的研學項目變成了老師或者導遊誇誇其談。很多情況下的老師在景點的講解和在課堂裡教授給孩子的沒什麼兩樣,不能做到學生自主的提問並汲取知識,「只有學沒有研」和「只有遊沒有學」一樣都失去了研學的真正含義。

旅行項目的重新包裝

以學生為主體的研學旅行,至少要讓學生多說一說、想一想,要讓他們針對不同的主體主動去觀察然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觸及到研學的實質。一般優秀的研學項目還應該包含以下幾方面:

1、一個圍繞主題的好問題

作為受教育的孩子自然是不喜歡在課堂上寫作業的,孩子是更願意去旅行,喜歡參加戶外活動的,所以需要提出一個好問題來調動孩子天生對大自然對新鮮事物好奇心,讓他們去提問更多的問題,並想方設法通過觀察、實踐和思考問題的答案。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所以說提出一個圍繞研學主題的好問題是研學項目的關鍵。

一個圍繞主題的好問題

2、一份精心設計的研學手冊

研學旅行與旅遊的差別最核心的在於「研學」二字。一份詳盡的任務清單或者研學手冊應該是必備,其中可以包括此次研學旅行的主題、目的、行程介紹、行程地圖、學生分組表、安全事項、紀律要求、研學內容(包括核心問題)、物資清單、通訊錄等等,既幫助學生了解整個研學旅行的基本情況,也方便指導學生開展活動和監督學習質量,還得明確紀律要求和需要做的準備。

一份精心設計的研學手冊

3、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

研學旅行必須搭建層次化、多樣化的評價體系,例如每天都可以進行的「小組競賽」、「小組互評」和「小組總結」,或者到一定階段再進行的「作品展示」、「研究報告」、「任務答辯」等等。每個時間節點都需要自評、互評和點評,並給予學生一定的建議加以優化。研學導師不能只關注研學的最終結果,更要關注從制訂方案到實施開展的過程。評價的主要宗旨可以隨著每次的研學主題不同側重點不一樣,主要關注學生的思辨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研學產品大都沒有規範化,系統化、課程化。作為學校或者教育機構主體,更應該將研學旅行系統化、規範化,將它作為一項課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作為一種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相關焦點

  • 學校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實踐研究
    研學旅行課程融實踐性、靈活性和創新性於一身,將課堂搬到了校外,並憑藉著團隊合作學習的特性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模式。通過對研學旅行課程的理念、課程設計的研究,以及對參加過研學旅行的學生進行相關的調查問卷,研究發現在現在的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安全問題逐漸突出,學生對於研學旅行課程內容的要求也逐漸變高。針對研學旅行課程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 如何設計紅色研學旅行課程
    2013年國家印發《國民休閒旅遊綱要2013-2020》中明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016年12月,我國教育部等11部門以教基——(2016)8號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 業界探討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重在課外實踐與體驗
    ·北京地區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交流會」20日在北京舉行,教育界專家學者、業界高管圍繞「研學旅行怎麼做」、「如何推進研學旅行課程化」、「怎樣實現研學旅行綜合育人效果」等議題展開深度交流,探索課程設計創新模式,促進研學旅行健康發展。
  • 教育部: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
    近年來,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導各地豐富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12月2日,教育部答覆《關於完善研學旅遊市場秩序的提案》中表示,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各地根據《意見》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 教育部:切實推進研學旅行 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
    切實推進研學旅行工作,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就《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答記者問  日前,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發話提高教育素養:研學旅行的春天要來了?
    認真研讀每一條,我們的腦海裡不難想起四個字「素質教育」。自1985年提出素質教育之後,由於國情原因,我們還是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為輔。而今教育重心的轉變充分表明素質教育正要大跨步向前發展。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研學旅行這門課必將會成為一門特色課程,重點課程。
  • 科中研學--基於政策規約的研學旅行課程實施重建!
    自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頒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研學旅行實踐日漸繁榮。然而,在實施過程中「旅行」味道太濃,實施主體以旅遊部門為主,教育部門更多是「助手」,「研學」旨歸未能真正落實。主要原因在於研究旅行的理論研究不夠,政策上沒有嚴格的職責劃分,沒有構建可操作性的實施框架。為此,需要強化理論方面的探究,加強政策引領,重構本土化的研學旅行課程實施新樣態。
  • 到底什麼是研學旅行?研學旅行究竟有何意義?
    研學旅行究竟是研學還是旅行?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作為一種旅遊和教育結合的新模式,研學旅行既是旅遊產品的升級服務,也是教育服務的分支產品。其實從教育部聯合11部委發布的文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研學旅行的意義了,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文件將研學旅行界定為:研學旅行是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由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從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研學旅行就是要開展研究性學習,而旅行是與研學相結合的,遊中有學,學中有遊。讓學習更有趣味,讓旅遊更有深度。
  • 民俗文化資源如何生成研學旅行課程主題
    本文從資源對接、課程主題設置的角度,淺析如何利用民俗文化資源生成研學旅行課程主題。從研學旅行課程層面來看,我國研學旅遊目前存在著如「課程內容簡單,重遊輕學,主題、目的不明確」「注重拓展、注重遊,但『教』與『學』不充分」等問題。現今市場上的研學課程,多為旅行社或景區在旅遊線路上用景點東拼西湊出來的,主題與課程目的不突出。
  • 教育部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將納入教學計劃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 如何做好研學旅行中的「研」與「遊」?華中師大發布研學課程手冊
    首屆中小學實踐教育論壇現場楚天都市報12月1日訊(見習記者國倩 通訊員黨波濤)昨日,首屆中小學實踐教育論壇在湖北武漢舉行,華中師範大學知行實踐教育研究院現場發布《武漢市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施指導手冊》。
  • 研學旅行新的挑戰與機遇 ——第三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武漢)高峰...
    我們湖北人民以及湖北企業,包括立秀懷遠研學公司也在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自發回饋社會,為湖北文旅事業的復甦加油助力。此次論壇的舉辦必將為促進湖北與各地在研學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主題報告環節,教育部國際司原副巡視員、陶行知教育基金會專項基金主任紀建軍做了題為《社會教育資源與研學旅行》的主題報告。
  • 40家教育部掛牌研學營地:課程和師資水平有待提升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遴選建設一批安全適宜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截至2019年6月,教育部一共遴選出40家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這40家國家級營地學生接待量總規模將近400萬人次(天)。自遴選出第一批營地到現在,已有兩年多時間,這些營地的運營情況究竟如何,其中存在哪些特色和經驗?
  • 研學旅行如何科學開展,天橋區研學旅行工作室成立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如平,濟南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紘,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國際比較與對外交流部主任、研學旅行研究所所長王曉燕,天橋區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萍,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市教育局、區教體局相關領導及區屬各中小學校長、德育校長、教學主任、區家委會代表參加會議。
  • 怎樣設計研學旅行課程——「教育+文旅」深度融合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新時代下的「遊學」——研學旅行需求越來越大,已成為文化、教育、旅遊界的重要課題。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國印發了《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綱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
  • 高校增補「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淺談研學旅行對人才的需求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培養目標來看,此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研學旅行相關政策法規和規範標準,熟悉中小學研學旅行相關教育政策、目標、大綱和方案要求,從事研學旅行項目開發運營、策劃諮詢、線路設計、課程開發等運營、管理及服務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 「景區營地等實踐場館如何開發設計研學旅行課程」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李豔玲)場館課程是研學旅行中最基本的課程形式,如何科學地設計場館課程,才能讓中小學生切實從課程中學有所思、學有所獲?11月10日上午,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江蘇首屆研學旅行論壇中,教育專家楊春良先生,為與會者做了一場乾貨滿滿的主題演講,分享了他對場館課程的獨到見解。
  • 2020年高校增補旅遊大類「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研學動態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在相關學校和行業提交增補專業建議的基礎上,教育部組織研究確定了2019年度增補專業共9個,現予公布,自2020年起執行。其中,旅遊大類將新增「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專業。中教國際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的老師分析,教育部門將「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作為新專業開設,背後的深意值得我們探究。
  • 博物館裡的「研學」背後:生意還是課程?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18年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4000多所學校、3.3萬名家長開展了隨機抽樣調查,發現全國研學旅行學校參與率平均為38%,其中上海最高,達到66%。 今年由於有疫情的影響,學生的遠途出遊少了很多,城市內的博物館就成了最受青睞的場所。
  • 「研學」「旅行」如何實現有效融合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學旅行研究所2018年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4000多所學校、3.3萬名家長開展隨機抽樣調查顯示,全國研學旅行學校參與率平均為38%,其中上海最高,達到了66%。然而,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實現高效研學?制度建設和保障機制如何完善?「研學」「旅行」如何有效融合?這些話題成為教育、文化旅遊等業界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