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漢代玉劍飾清賞

2020-12-11 一夫之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漢學重鎮,為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北平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文物藝術精品雲集,特點:高、大、上。

僅一組漢代玉劍飾,凝神靜視就是一場視覺盛宴。

西漢早中期圓雕螭龍紋玉劍首:

西漢獸面紋白玉劍格:

西漢浮雕雲紋玉劍璏:

西漢寬線斜坡紋玉劍珌:

玉看皮,古玉光氣不可仿、古玉熟舊靜美光(參見《古玉學步(6):古玉光氣不可仿》、《古玉學步(8):圖說古玉皮殼難仿》),這是極好的詮釋了。

相關焦點

  • 看看北京故宮藏的那些玉劍飾(高清大圖),個個價值連城
    玉劍飾是鑲嵌裝飾在兵器鐵劍上的一種飾物,用精美玉器綴飾於劍和鞘上的寶劍,古人也稱為「玉具劍」。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一般用來裝飾男人的陽剛之美。接下來就上圖吧,看看故宮博物院藏的這些於劍飾。所有圖片點擊可放大啊。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同時,臺灣當局的「行政院」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其中規定:「將來國家統一後,故宮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館。至此,運往臺灣的國寶開始有了良好的保存和展覽環境。也正是由這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晚成立40年。
  •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賞世間珍品
    日期:[2015年08月04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10]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賞世間珍品其實,寶島臺灣還有一座故宮(全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簡稱臺北故宮)。   牡丹晚報特派記者此行就有幸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近距離領略了世界級博物館帶來的震撼。  六十餘萬件藏品,每件都難得一見   在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路上,導遊阿道向牡丹晚報特派記者一行講述了臺北故宮的歷史淵源。記者從中感受最深的,是臺北故宮裡的藏品「多」。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清乾隆瓷器!造型獨特,令人驚豔!
    茶葉末六聯瓶,清乾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24.2釐米。此品造形奇特,分別由五隻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環繞著中央的主瓶,共同構成一件獨立完整的作品。其實經由透視,得知瓶肩以下六瓶的器身彼此相連,肩部以上的細長頸則只只分開。
  • 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藏傳世哥窯精品賞
    南宋 哥窯米黃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 哥窯米黃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我們考察收藏傳世哥窯最主要的三處博物館分別是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器宋 哥窯灰青釉膽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器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全朝代國寶珍藏大賞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 臺北故宮PK北京故宮 誰的國寶最多?
    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藏品多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
  • 藏有中華瑰寶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有中華瑰寶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市的東北方向,士林群山連綿起伏,清澈的雙溪曲折迴轉於出巖川,優雅的小瀑布時見於溪谷之中。這裡遍植茂林修竹,環境優美。在清幽寂靜之處,一座陡峭的小由之下,坐落著依山而建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 印象臺北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如果您已不止一次到過臺灣,不願意在三萬六千裡路以外,一脈同宗的現代都市裡,繼續墨守大多數遊客的遊玩規律,只匆匆一瞥臺北的晝與夜、如果您願意尋多一份藝術靈感,享多一片平靜產生的愉悅,那麼請跟隨「魚」的腳步,在臺北的故宮,欣賞一篇完整的詩與畫。相比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宏偉氣勢,眼前這座位於士林區至善路2段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似乎顯得骨秀清風。
  • 北京故宮 vs 「臺北故宮」,哪家的國寶多?
    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藏品多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發展歷史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發展歷史        1911年,清帝溥儀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溥儀與中華民國政府籤訂《清室優待條件》,清帝尊號仍存不廢,待以各外國君主之,清帝暫居紫禁城,日後移居頤和園。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藏品更精妙?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藏品多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原為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之富舉世公認,典藏品數量近七十萬件,而且由於不斷接受捐贈與購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斷增多,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最為完整。
  •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一探「古人雅集」
    《謝安賭墅圖》,宋,緙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歷代書畫作品數量甚為龐大,其中以反映古代文人雅集活動為主題的書畫作品也題材多樣、甚為豐富。今天讓我們通過品賞歷代名家妙筆繪畫的各種文人雅集圖,感受古人雅集的魅力以及這些活動為文化帶來的生命力。中國歷史上流傳許多膾炙人口的晉唐名士的逸事,多是後人對於這些風流人物想像的典型,例如七步成詩、東山絲竹、李白與《清平調》等。
  • 【文化建築】臺北故宮博物院
    【文化建築】臺北故宮博物院 時間:2009-08-28 14: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名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成立時間】1962年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凸顯亞洲文化多元與交流,分別為「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揚帆萬裡——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和「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  無數「國寶」也因此被典藏在了兩家「故宮博物院」內,  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指明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放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瓷器鑑賞
    【文物現狀】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高4.6cm 口徑30.3cm 足徑20.3cm明神宗萬曆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製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種形狀的開光框緣界隔出不同空間與主題,使觀者視線所及,紋飾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