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提起到成都旅遊,相信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武侯祠,寬窄巷子,杜甫草堂和大熊貓基地等熱門景點。其實在成都鬧市區還有一座古代帝陵景區,不但是國內首座被發掘的五代十國帝陵,而且發掘時間比定陵還早,但前去參觀的遊客卻遠遠少於定陵。今天溫哥華的小麥克就為大家揭秘這座帝陵發掘的各種臺前幕後以及鮮為人知的故事。
曾被誤傳為司馬相如撫琴臺的成都永陵封土,本人拍攝。
抗戰時期西南大後方的一次無意發現
話說在老成都西郊有一座千年土丘,當地老人世代相傳這是司馬相如的撫琴臺,當年司馬相如就是在這裡和卓文君相愛。但究竟傳說是真是假,畢竟土丘從未被正式發掘過,後人也是半信半疑。
1940年為了躲避侵華日軍的轟炸,民國政府決定組織人力深挖防空洞,而傳說中的撫琴臺自然也成為目標,挖著挖著就發現了整齊的墓磚。這事被四川省博物館籌備主任馮漢驥知道以後,親自到現場查看,認為所謂的撫琴臺應該是座大墓,並著手準備發掘工作。
成都永陵墓室,本人拍攝。
在得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國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的支持後,1942年9月由馮漢驥帶隊組織第一次發掘,但遺憾的是整座大墓被淤泥堆積,墓室沒有完全打開,而且當時參與發掘工作的還有一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來自加拿大的國際紅十字會志願者蘇立文,結果被百姓誤認為是外國盜墓賊,導致整個發掘工作被鄉公所阻攔,直到四川省文教廳長郭有守出示政府執照以後,發掘工作才得以繼續。
允許發掘永陵的政府文件,本人拍攝。
這次發掘考古人員挖出一份玉冊,上面記載了墓主人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政權的開國皇帝王建,且墓的名稱為永陵,至此撫琴臺的真實身份終於被搞清楚。
永陵出土玉冊,本人拍攝。
1943年在馮漢驥的基礎之上,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學家吳金鼎和王振鐸等人組織了第二次發掘,這次發掘將永陵墓室完全打開,清理出大批文物,並在成都舉行出土文物展覽,由華西晚報負責全方位報導,震驚大後方。當時在重慶的郭沫若還致信好友,時任華西晚報記者的車輻,稱讚永陵的發掘在中國學術界必有偉大的貢獻,如果發生在和平時代或者歐美,想必已經轟動全世界了。由於永陵不僅是中國首座被發掘的五代十國帝陵,更是中國首次採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帝陵,累積了許多經驗,這也為郭沫若五十年代提出發掘明十三陵以及後來發掘定陵奠定了基礎。
倫敦新聞報對永陵發掘的報導,本人拍攝。
而精通英文的蘇立文則負責聯繫西方媒體界,最終由倫敦新聞報在西方首次用英文報導永陵發掘的情況,令英國皇家學會等機構也不得不嘆服中國的考古成就。
永陵國寶真實還原五代十國宮廷生活
永陵發掘結束以後,所有文物都陳列在新成立的四川省博物館,1949年馮漢驥拒絕前往對岸,也拒絕遣返博物館員工,而是要求保護好永陵出土國寶,等待人民政府接收。之後馮漢驥長期在四川大學任職,培養出一大批考古人才,同時認真撰寫永陵發掘報告,直到1964年正式出版發行。
王建建立的前蜀疆域圖,本人拍攝。
前蜀時期的成都城模型,本人拍攝。
那麼永陵究竟出土了哪些國寶呢,下面就由小麥克帶大家先睹為快。
王建石像,本人拍攝。
鎮館之寶:王建石像
古代皇帝究竟長什麼模樣,除了畫像以外,基本沒有其他實物可以證實。而永陵就出土了王建石像這個實物,堪稱永陵鎮館之寶,為上朝時的打扮,頭戴幞頭,身穿長袍,雙手下垂腹部坐著,表情威嚴,栩栩如生。這尊石像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人終於看清了皇帝的真實面貌,而且服飾也是仿唐風格,那麼對於推測唐朝皇帝上朝穿戴也有著重要參考意義。
王建是河南舞陽人,出身農家,靠賣牛肉,驢肉和走私鹽為生,黃巢起義爆發後參軍投靠唐朝政府軍,立下大功,官至西川節度使,割據四川。唐朝滅亡以後王建拒絕承認朱溫的後梁為正朔,繼續使用唐朝年號,並於908年在成都稱帝建立前蜀,採取休養生息的國策,926年前蜀被後唐所滅,僅存在了18年,其中王建本人當了12年皇帝。
王建玉帶,本人拍攝。
皇帝的腰帶:玉帶
皇帝究竟繫著怎樣的腰帶,永陵同樣也填補了空白。原來王建的腰帶為玉帶,玉上面雕刻團龍戲珠圖案,用鉈尾固定穿插,便於王建繫上。
王建兔頭龍身諡寶,本人拍攝。
皇帝的玉璽:兔頭龍身諡寶
雖說傳國玉璽早已失傳,但永陵卻出土了王建的陪葬玉璽-兔頭龍身諡寶,整個諡寶由白玉雕成,兔頭象徵著王建的屬相為兔,而龍身代表著王建是真龍天子,諡寶下面刻有高祖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諡寶14個字。
二十四樂伎石雕,本人拍攝。
皇帝的樂隊:二十四樂伎石雕
最難得的是,永陵棺床上還雕刻了二十四個樂伎,演奏風格是仿照唐朝宮廷樂隊,但也有所創新,包括箜篌,笙,簫和琵琶等,樂伎穿著為唐朝風格,經過專家推測,樂伎演奏的是龜茲西域音樂。
十二抬棺力士石雕,本人拍攝。
皇帝的衛隊:十二抬棺力士
皇帝究竟如何出殯,永陵棺床上刻有十二抬棺力士,個個表情嚴肅,甚至還有難過的眼神,穿著為唐朝風格鎧甲,為王建葬禮的真實還原。
成都永陵出土石人,本人拍攝。
如今國內博物館正在逐步有序復工,室內景區也開始恢復開放,不如就趁節假日實地去參觀永陵,來多多支持一下國內的文博旅遊事業吧。
成都永陵大門,本人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