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被發掘的五代十國帝陵:坐標成都人跡罕至,鎮館之寶栩栩如生

2020-08-28 溫哥華的小麥克

假如提起到成都旅遊,相信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武侯祠,寬窄巷子,杜甫草堂和大熊貓基地等熱門景點。其實在成都鬧市區還有一座古代帝陵景區,不但是國內首座被發掘的五代十國帝陵,而且發掘時間比定陵還早,但前去參觀的遊客卻遠遠少於定陵。今天溫哥華的小麥克就為大家揭秘這座帝陵發掘的各種臺前幕後以及鮮為人知的故事。

曾被誤傳為司馬相如撫琴臺的成都永陵封土,本人拍攝。



抗戰時期西南大後方的一次無意發現

話說在老成都西郊有一座千年土丘,當地老人世代相傳這是司馬相如的撫琴臺,當年司馬相如就是在這裡和卓文君相愛。但究竟傳說是真是假,畢竟土丘從未被正式發掘過,後人也是半信半疑。

1940年為了躲避侵華日軍的轟炸,民國政府決定組織人力深挖防空洞,而傳說中的撫琴臺自然也成為目標,挖著挖著就發現了整齊的墓磚。這事被四川省博物館籌備主任馮漢驥知道以後,親自到現場查看,認為所謂的撫琴臺應該是座大墓,並著手準備發掘工作。


成都永陵墓室,本人拍攝。

在得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國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的支持後,1942年9月由馮漢驥帶隊組織第一次發掘,但遺憾的是整座大墓被淤泥堆積,墓室沒有完全打開,而且當時參與發掘工作的還有一位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來自加拿大的國際紅十字會志願者蘇立文,結果被百姓誤認為是外國盜墓賊,導致整個發掘工作被鄉公所阻攔,直到四川省文教廳長郭有守出示政府執照以後,發掘工作才得以繼續。

允許發掘永陵的政府文件,本人拍攝。


這次發掘考古人員挖出一份玉冊,上面記載了墓主人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政權的開國皇帝王建,且墓的名稱為永陵,至此撫琴臺的真實身份終於被搞清楚。

永陵出土玉冊,本人拍攝。


1943年在馮漢驥的基礎之上,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學家吳金鼎和王振鐸等人組織了第二次發掘,這次發掘將永陵墓室完全打開,清理出大批文物,並在成都舉行出土文物展覽,由華西晚報負責全方位報導,震驚大後方。當時在重慶的郭沫若還致信好友,時任華西晚報記者的車輻,稱讚永陵的發掘在中國學術界必有偉大的貢獻,如果發生在和平時代或者歐美,想必已經轟動全世界了。由於永陵不僅是中國首座被發掘的五代十國帝陵,更是中國首次採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帝陵,累積了許多經驗,這也為郭沫若五十年代提出發掘明十三陵以及後來發掘定陵奠定了基礎。


倫敦新聞報對永陵發掘的報導,本人拍攝。


而精通英文的蘇立文則負責聯繫西方媒體界,最終由倫敦新聞報在西方首次用英文報導永陵發掘的情況,令英國皇家學會等機構也不得不嘆服中國的考古成就。

永陵國寶真實還原五代十國宮廷生活

永陵發掘結束以後,所有文物都陳列在新成立的四川省博物館,1949年馮漢驥拒絕前往對岸,也拒絕遣返博物館員工,而是要求保護好永陵出土國寶,等待人民政府接收。之後馮漢驥長期在四川大學任職,培養出一大批考古人才,同時認真撰寫永陵發掘報告,直到1964年正式出版發行。

王建建立的前蜀疆域圖,本人拍攝。


前蜀時期的成都城模型,本人拍攝。


那麼永陵究竟出土了哪些國寶呢,下面就由小麥克帶大家先睹為快。

王建石像,本人拍攝。




鎮館之寶:王建石像

古代皇帝究竟長什麼模樣,除了畫像以外,基本沒有其他實物可以證實。而永陵就出土了王建石像這個實物,堪稱永陵鎮館之寶,為上朝時的打扮,頭戴幞頭,身穿長袍,雙手下垂腹部坐著,表情威嚴,栩栩如生。這尊石像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人終於看清了皇帝的真實面貌,而且服飾也是仿唐風格,那麼對於推測唐朝皇帝上朝穿戴也有著重要參考意義。

王建是河南舞陽人,出身農家,靠賣牛肉,驢肉和走私鹽為生,黃巢起義爆發後參軍投靠唐朝政府軍,立下大功,官至西川節度使,割據四川。唐朝滅亡以後王建拒絕承認朱溫的後梁為正朔,繼續使用唐朝年號,並於908年在成都稱帝建立前蜀,採取休養生息的國策,926年前蜀被後唐所滅,僅存在了18年,其中王建本人當了12年皇帝。

王建玉帶,本人拍攝。




皇帝的腰帶:玉帶

皇帝究竟繫著怎樣的腰帶,永陵同樣也填補了空白。原來王建的腰帶為玉帶,玉上面雕刻團龍戲珠圖案,用鉈尾固定穿插,便於王建繫上。

王建兔頭龍身諡寶,本人拍攝。



皇帝的玉璽:兔頭龍身諡寶

雖說傳國玉璽早已失傳,但永陵卻出土了王建的陪葬玉璽-兔頭龍身諡寶,整個諡寶由白玉雕成,兔頭象徵著王建的屬相為兔,而龍身代表著王建是真龍天子,諡寶下面刻有高祖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諡寶14個字。


二十四樂伎石雕,本人拍攝。






皇帝的樂隊:二十四樂伎石雕

最難得的是,永陵棺床上還雕刻了二十四個樂伎,演奏風格是仿照唐朝宮廷樂隊,但也有所創新,包括箜篌,笙,簫和琵琶等,樂伎穿著為唐朝風格,經過專家推測,樂伎演奏的是龜茲西域音樂。

十二抬棺力士石雕,本人拍攝。





皇帝的衛隊:十二抬棺力士

皇帝究竟如何出殯,永陵棺床上刻有十二抬棺力士,個個表情嚴肅,甚至還有難過的眼神,穿著為唐朝風格鎧甲,為王建葬禮的真實還原。


成都永陵出土石人,本人拍攝。

如今國內博物館正在逐步有序復工,室內景區也開始恢復開放,不如就趁節假日實地去參觀永陵,來多多支持一下國內的文博旅遊事業吧。

成都永陵大門,本人拍攝。



相關焦點

  • 太陽神鳥、神獸石犀、二十四伎樂……五一來成都看鎮館之寶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鎮館之寶合川馬門溪龍完整化石全長22米,是亞洲最大的恐龍。四川大學博物館:我國西南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1919年正式成立。現藏文物4萬餘件,尤以西南少數民族文物、民俗文物、四川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唐代佛教石刻、四川陶瓷、明清書畫及工藝美術文物最具特色。
  • 萌噠噠的鎮水神獸,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我們的主角是一個萌噠噠的史前巨獸,重大8.5噸的壽命出生於秦漢的鎮水神--石犀。相傳在古代的時候,巴蜀之地水患泛濫成災,居住在成都地區的人民被水災折磨,民不聊生,直到後來巴蜀之地被秦國治理,在李冰的帶領下,修建都江堰,河水分流,才有了沃野千裡的成都平原肥沃之地,才有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 金沙遺址這件文物 發掘時以為是廢物被扔 後來成為鎮館之寶
    四川的三星堆聞名久矣,成都的金沙遺址博物館,可以和三星堆媲美。金沙在青羊區金沙遺址路這邊,展現的是商周時期四川的古蜀文化。金沙遺址的標誌,太陽神鳥紀念性雕塑,這件文物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還有金人面形器,金蛙形器等。
  • 所謂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哪「五代」和哪「十國」?
    後梁的建立,標誌著唐朝的滅亡,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五代十國」的開始。那麼,所謂的「五代十國」分別是哪「五代」和哪「十國」呢?「五代」這一稱呼最早來源於北宋史學家薛居正監修的《五代史》。「五代」顧名思義,指的便是五個朝代。
  • 南京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千年舍利,重現人間
    知道南京的都知道它曾經的輝煌和曾經的歷史事件,在旅遊南京的時候,我們卻忽略了南京很值得去的南京博物館,今天帶大家了解南京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其中一件開價十億都不賣。第一件鎮館之寶——阿育王塔2008年7月的一天,考古隊員們像往常一樣在南京明朝大報恩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突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方形的巨大石涵。石函的其中一塊石壁上,刻著一段完整的文。上面清晰的寫有感應舍利十顆,並佛頂真骨,洎諸聖舍利,內用金棺,並七寶造成阿育王塔,以鐵函安置等字樣。
  • 重慶博物館二十大「鎮館之寶」——巴渝之地的「歷史印文」
    2005年新館建成開放,當時面向公眾進行了一次「鎮館之寶」的投票評選活動。從29件備選文物中,經過觀眾投票,選出「十大鎮館之寶」。目前,在重慶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則列出了20件」鎮館之寶「,當然包括開館時選出的」十大鎮館之寶「。
  • 公主墓挖出國寶被博物館選為鎮館之寶,工作人員:給十個億也不賣
    作為我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那裡收藏著許多珍貴的文物,根據資料顯示,南京博物院一共收藏了二十多件鎮館之寶,各個都是價值連城。而在這眾多鎮館之寶當中,有一件明代的青花瓷瓶,曾被工作人員稱為是無價之寶,給十億都不賣。
  • 東坡肉石:渾然天成,栩栩如生,從故宮運走,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的東坡肉石,看上去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豬肉皮上面的毛孔也清晰可見,栩栩如生,讓人覺得都能聞到香味,而且更妙的是它居然是渾然天成,並未經過任何的雕刻,真正稱得上是人間極品,價值連城。這塊東坡肉石出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清朝康熙時間被供入內府 。
  • 所謂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哪五代和哪十國?
    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小國家靠著強勢的武力建立,沒有信義忠勇可言,而統治時間又十分短暫,就是靠著這些國家,組成了一個混亂的時代——五代十國。而李存勖稱帝之後,就開始了他的亡國計劃,當然不是亡自己的國,而是要亡他人的國。繼承父親遺志的他第一年就消滅了後梁,後來陸續消滅了其他割據政權,讓南方的國家歸附自己。在當時隱隱約約已經有了統一的趨勢,但之後由於李存勖的偏寵伶人逐漸怠慢朝政,被李嗣源發動兵變篡位,最終後唐亡於後晉。
  • 無錫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明太祖朱元璋的手諭是另一件鎮館之寶。朱元璋並不是書法家,其傳世墨跡世間僅見三件,其中之一為無錫博物院藏《吳王手諭》),國家一級文物藏品。《吳王手諭》,紙本橫幅,一共118字。  鎮館之寶之三是吳王僚劍。吳王僚為春秋時期吳國第23任君主,公元前514年,吳王僚被其堂兄弟公子光的刺客專諸刺殺。2008年,無錫博物院從宜興民間藏家手中徵集到這把吳王劍。
  • 八國聯軍擄走的大明永樂劍,如今卻成為英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前右火燒圓明園,後又八國齊來,不僅逼迫清朝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各種條約,還明目張胆的帶走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有一把寶劍如今就堂而皇之的成了別國的鎮館之寶,真是讓人無比憤慨。這把劍就是明朝永樂大帝所使用過的佩劍,故而也稱之為永樂劍,永樂大帝最後將這把劍贈送給了一位西藏活佛。
  • 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是指哪些國家?最終結局如何?
    五代十國在歷史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主要指的是唐朝末年軍閥割據所形成的分裂局面,其中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十國是指吳越、吳國、南唐、閩、南漢、楚、荊南
  •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西安除了秦始皇陵,這些西漢帝陵也值得一去
    但是要說起西漢帝陵來,可能不少朋友不太了解。筆者於2015年夏天與今年五一兩度抵達西安、鹹陽二地,將西漢十一帝陵完整探訪了一遍,其中高祖長陵、景帝陽陵為二刷。這裡就將景點知識與旅遊攻略分享給大家。漢陽陵陪葬坑陽陵往西是高祖長陵,長陵與大多數漢帝陵一樣,考古坑已經回填,只留下一座小封土山,觀賞價值不大,所以人跡罕至。但因為是高祖陵,所以還是二刷表示敬意。長陵旁邊有呂后陵。
  • 東南佛國:五代十國時期的佛造像
    五代十國的地圖 五代十國在907年—979年之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的時期。在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960年,後周趙匡胤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同時在唐末、五代及宋初這個階段,中原之外存在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被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 五代十國的代表閩國,如何形成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閩國(據有今福建省之地)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本書以 10 世紀時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國為研究主題,採用大歷史視角,從自然環境切入,介紹了閩國的政府和政治結構、編年史、經濟、藝術、信仰等諸多方面,不是單純的閩國政治史,而是社會史、文化史、經濟史的結合。在五代十國中,閩國既不強大也不顯眼,但在閩地的開發和文化發展史上,閩國的歷史無疑是其中最閃耀的篇章,也是我們了解五代十國史的一扇窗口。
  • 陝西唯一發掘的唐代帝陵對遊客開放,墓主其實未當過一天皇帝
    陝西唯一發掘的唐代帝陵對遊客開放,墓主其實未當過一天皇帝 「華商報」微信公眾號 2017-09-07 19:58
  • 中國30 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種感覺在看完紀錄片《鎮館之寶》後,感受更加清晰。 《鎮館之寶》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國寶檔案》欄目製作的10集大型系列紀錄片,該紀錄片在全國範圍內精選十座最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並從中選取十件代表不同器物類別、不同朝代的鎮館之寶作為展示對象。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感受鎮館之寶的歷史傳承。讓觀眾通過文物完成一次歷史與現代的穿越。
  • 這座陵墓出土一個帝王石像,因這三個原因,成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可是石雕的家族中也有另類,在四川有一件最著名的帝王雕像,因為三個原因,它竟成了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還吸引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前來參觀,到底是一尊什麼樣的「神奇」石像,能有如此的吸引力呢?下面就讓小編給您從頭揭秘。
  • 「商代文明」、「陶瓷文化」——江西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自此,又過了二十多年後,「海昏侯墓」的發現、發掘,更表明了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所以,到江西省歷史博物館裡參觀一番,你會為這片土地上曾經繽紛多樣的璀璨文明所折服。2012年的時候,江西省博物館開始進行一個「鎮院之寶」的評選活動,歷時兩年左右時間。
  • 蒲城惠陵:陝西唯一發掘的唐代帝陵正式對遊客開放!
    唐惠陵是「唐讓帝」李憲與夫人的合葬墓,屬於唐橋陵睿宗李旦的陪葬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陝西省唯一一座已經發掘並對外開放的唐代準帝王陵,也是我國首座對外開放的唐帝王陵墓地宮。李憲病逝後,李隆基非常難過,追諡李憲為讓皇帝,賜天子衣一身,贈他的元妃為恭皇后,陵墓按照帝陵建制,並葬在父親睿宗的橋陵旁,稱其墓為惠陵。惠陵位於蒲城縣西北四公裡處的橋陵鎮三合村,屬唐睿宗李旦橋陵的陪葬墓,陵園北靠金幟山,南鄰漫泉河,地處平川,非常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