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送別兩個人,怎麼寫?看高適信手拈來

2020-12-24 讀書工

我們讀唐詩宋詞,看慣了送別詩,因為別離太多了。這種臨行贈別的詩歌,折柳惜別也好,把酒餞行也好,有很多都是經典之作,因為這裡都是人們最動情的地方。

印象中送別詩當數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那一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真是千古流傳。還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是使人永遠難忘。

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他站在神話似的黃鶴樓裡,遙望著孟浩然的的船帆在浩渺的江濤裡一點點地消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想起揚州的美景來,這別離就有了些許的安慰。

雖然這些都是送別的名詩,但是它們都是送一個人,相對來說要好寫一點。但是要是一首詩同時送兩個人呢?那樣寫起來就要困難些,因為要兩邊作力,還不能厚此薄彼。

高適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就是一首詩送兩個人,他就把對兩個人的感情表達分配得很均勻。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這是一首七律,只有八句,但是內容怎麼分配呢?這八句詩頭尾四句都是總寫,中間四句分開來,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四句一人正好得到兩句,儘量在這兩句中寫出各自的特色。

李少府和王少府是高適的兩個朋友,他們兩個貶官了,一個貶到峽中夔州巫山縣一帶的荒涼之地,一個貶到南方的長沙。他們都是去做「少府」。

「少府」就是縣尉,是跟縣長辦事打雜的。杜甫就曾經有詩說「不作河西尉,悽涼為折腰」,最後他寧可去做了一個軍品庫的管理員,做一個看門的人。

高適這首詩的首聯用一個「君」字,是總寫他們兩個外貶的人。「嗟」就是感嘆,對他們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同情。但是高適同時是一個有名的邊塞詩人,所以他的送別詩就不是那種兒女情長,而是有那一種滄桑感。

他高適也是騎馬相送,到了長亭處停下馬來,各自敬了一杯酒。談起他們兩個要去履職的地方,談那裡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對他們的遠行反覆地進行致意和安慰。

緊接著三四兩句是分開來寫。第三句寫李少府所去的峽中,那裡自古就是悽厲荒涼之地。古人早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詩句,你這次去也有可能會聽到那悲傷的猿啼。

第四句詩人又要趕緊過到這邊來說王少府,王少府往南邊去長沙,那裡離衡陽也不遠了。而衡陽有回雁峰,大雁飛到這裡就不再南去,因為那邊就更是蠻荒之地。這裡詩人也是借回雁峰引出鴻雁傳書的典故,囑咐他們多通書信,保持聯繫。

後面的五六兩句還是分寫,不過這次倒了一個秩序,先寫長沙青楓江的清秀明麗,再寫峽中白帝城歷史的悠久。

青楓江即是瀏水,現在叫瀏陽河,它在長沙與湘江匯合。每到天高氣爽的秋季,這裡藍天白雲,白帆遠影,肯定使人心曠神怡。而白帝城呢,古木參天,又是劉備託孤的地方,更是令人心生慕。

這四句看起來是寫景,一人分配兩句,實則是借景抒情。是作者稱讚兩位少府履職之地,不但風光好,還有歷史名勝可以懷念憑弔,便於發思古之幽情。實際上是更高一個層次的安慰。

最後兩句又回到合字上來,以將來必有美好的前程鼓勵朋友,結束全詩。同時也表現了作者高適豁達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

詩人指出他們處在聖明時代,三人的分別肯定是暫時的,千萬不要因此心生苦惱,而荒廢了自己的事業。還是努力做事,等到重新回來的那一天。

總的來說,這首詩是一首贈別詩,是贈給兩個人的。因此相對要難寫一點。但是作者採用總分總的寫法,抓住兩個人和兩個貶謫之地的特點,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信手拈來,寫得非常嫻熟。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一首詩送別兩個人,怎麼寫?請看高適信手拈來
    雖然這些都是送別的名詩,但是它們都是送一個人,相對來說要好寫一點。但是要是一首詩同時送兩個人呢?那樣寫起來就要困難些,因為要兩邊作力,還不能厚此薄彼。 高適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就是一首詩送兩個人,他就把對兩個人的感情表達分配得很均勻。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 一首詩送別兩個人,怎麼寫?看高適信手拈來
    雖然這些都是送別的名詩,但是它們都是送一個人,相對來說要好寫一點。但是要是一首詩同時送兩個人呢?那樣寫起來就要困難些,因為要兩邊作力,還不能厚此薄彼。高適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就是一首詩送兩個人,他就把對兩個人的感情表達分配得很均勻。
  • 一首詩送別兩個人,怎麼寫?請看高適信手拈來
    雖然這些都是送別的名詩,但是它們都是送一個人,相對來說要好寫一點。但是要是一首詩同時送兩個人呢?那樣寫起來就要困難些,因為要兩邊作力,還不能厚此薄彼。高適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就是一首詩送兩個人,他就把對兩個人的感情表達分配得很均勻。《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 送別詩寫得這麼豪情,也就高適能做到,最後一句朋友表示壓力好大
    這些大師寫起送別詩來風格迥異,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但和高適的詩比起來,總是少了一股豪氣。作為邊塞四詩人之一的高適,出身貧寒,卻有一股遊俠之氣,一馬就劍走天下是他的心願,單刀衛國是他的夙願。他的邊塞詩也同他的人一樣雄渾悲壯,只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就可見他的豪情。
  • 高適最好的一首送別詩,一曲慷慨悲歌,成千古送別詩之經典
    導語:《別董大》高適最豪邁的一首詩,也是他最好的一首送別詩。一曲慷慨悲歌,寫盡了兩個才子不得志的人生,成千古送別詩之經典。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格調高遠,成為了送別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作品!
    送別詩是唐詩裡很重要的一種題材,而且很多詩人在描寫送別情景時,那都是哭哭啼啼,只有極少數的詩人,在描寫這一類題材時,別出心裁,寫出了新意,沒有了往日的那種悲傷氣憤,反而寫得極為自然,這其中非常典型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的這首詩,其實就是一首非常經典的送別詩,然而王勃寫得與眾不同
  • 高適在北風中送別琴師,寫下一首詩相送,不遜色李白的《贈汪倫》
    在大部分的送別詩中,依依不捨與悲傷之情就是最基本的感情,在字裡行間中都流露出送別的不舍。但有一位詩人就是典型的例外了,雖然寫的是一首送別詩,但表露的卻完全是豪邁豁達之情。和其他世人哀哀切切的送別詩相比起來,高適的態度就顯得豁達得多了。即便是在北風呼呼的情況下送別友人,他依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期望。
  • 劉長卿的一首送別詩,明明是寫送別友人,卻同樣表明了自己的心境
    劉長卿,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是唐代詩人,擅長近體尤工五律,他的作品多寫個人政治失意的苦悶及羈旅情懷,也善寫山水隱逸的閒遠,風格含蓄溫和洗鍊清新。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他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送靈澈上人》,這首小詩是寫詩人送別靈澈上人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 高適最經典的一首送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這一份豁達就無人能及
    儘管這部詩集很經典,收錄了唐詩的精華,但是也難免有一些作品還是遺憾落選,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高適的這首《別董大二首.其一》,應當說這首詩也是一首極為經典的送別詩,詩人也是邊塞詩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寫過了無數霸氣的邊塞詩,而這首送別詩又是別具一格,寫得充滿了無限的深情,同時又與別的送別詩不太一樣,儘管當時的詩人內心很悲痛,可是表達的卻又是極為豁達,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那裡的也是句句經典,尤其是最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那更是膾炙人口,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
  • 高適的一首送別詩,最後七個字卻幽默至極,讓人哭笑不得!
    他們折柳相送、設宴餞別,留下了一首首關於送別的千古名作。譬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等。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送李少府時在客舍作》,便是其中一首關於送別的千古名作。《送李少府時在客舍作》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也是一首較為特別的送別詩。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這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為送兩位被貶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勸慰鼓勵之意。勸藉二人盡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還,全詩情感不悲觀,也不消極。 4、塞上聽吹笛 唐代: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 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有多厲害
    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6期: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在我們現代漢語的語境裡,"王八"這個稱謂,是不禮貌的,每每我們聽到這兩個字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想起一些不好聽的話,但如果我們去翻《全唐詩》的話,卻能發現,有不少,寫給"王八"的詩。
  • 讓高適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來送別
    在唐詩裡,我們都知道,高適和岑參是兩位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生於盛唐時期,他所寫的詩具有大唐氣派,筆力雄渾,氣勢磅礴。《滄浪詩話》裡面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可見高適的詩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今天,我們一起欣賞的是高適的《別董大》。原詩有兩首,我們最熟知的是第一首,大家可能背誦也很過關,詩的意思也都懂,卻從來沒有問問,高適別的這個董大是哪位大神。值得讓號稱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的高適寫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句呢?董大名叫董庭蘭,是盛唐時期的一位著名音樂家,琴師。
  • 高適最經典的一首送別詩,一開篇令人驚豔,最後兩句更是千古名言
    高適,字達夫,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而且他的詩雄渾有力,雖然寫得很簡練,但也不的失為難得的佳作,同時他的很多作品裡,更是誕生了無數的經典詩句,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們依舊還是會引用,這也正是高適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 高適最經典的一首詩,最後兩句膾炙人口,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今天河北人氏,唐朝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思想家;不過人們對他比較熟悉的還是邊塞詩人,這一個身份,他與當時的王昌齡、岑參、王之渙等人,那都是最著名的邊塞詩人,而且他們的作品,大多是在描寫邊塞的風景,以及殘酷的戰爭,往往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卻又寫出了不一樣的韻味,使得我們從這些作品中,也最是能夠感受到邊塞詩獨特的氣勢
  • 高適《別董大》賞析
    你看,高適不簡單吧?現在,說說董大的情況。董大指的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董庭蘭幼年貧困,曾經以乞討為生;後來刻苦學習音樂,他不僅會彈琴,而且善於作曲,還會寫詩。當時的宰相房琯(河南人,字次律)非常欣賞他。唐代詩人崔珏寫過一首題為《席間詠琴客》的詩:「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詩中的「七條弦」指的是七弦琴,「此藝」就是指彈奏七弦琴的藝術。
  • 高適的天下誰人不識君無人不知 他在中秋夜寫下離別詩你知道嗎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首《別董大》傳遍了大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讓世人記住了高適。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又稱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女兒節等,在古代人們通過祭月、賞月、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形式過中秋。
  • 王昌齡最深情的一首送別詩,盛名不在《芙蓉樓送辛漸》之下
    其中,佔比最大的就是送別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七絕聖手」王昌齡最深情的一首送別詩,其盛名不在《芙蓉樓送辛漸》之下。全詩如下:《送柴侍御》沅水通流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王昌齡,相信詩詞愛好者不會陌生,在唐代,雖然名氣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但他也絕對算得上一流的詩人,他有著「四大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之一、「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等美譽,在七絕領域,能與之媲美的人不多,估計只有李白,
  • 《唐詩三百首》中一首送別詩,催人淚下,最後一句細品餘韻無窮!
    在唐代詩歌中,送別詩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也是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題材之一。無論是王維說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還是高適說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亦或是王勃口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是送別詩中的千古名句,這些大家隨口就能吟出的文字,不知潤溼過多少送別的淚眼,亦不知觸動過多少離客的魂魄。總而言之,送別詩從來都不缺乏其特有的魅力。
  • 高適豪邁豁達的兩首送別詩,一般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唐代產生了大量的送別詩,所有的詩人無一例外全部都寫過送別這一內容。由於送別的時候產生的是真情實感,再加上詩人們的惺惺相惜,所以送別詩容易出精品。初唐、盛唐、晚唐均有大量的精品送別詩,比如初唐時期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盛唐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晚唐鄭谷的「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均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