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送別兩個人,怎麼寫?請看高適信手拈來

2021-01-18 騰訊網

我們讀唐詩宋詞,看慣了送別詩,因為別離太多了。這種臨行贈別的詩歌,折柳惜別也好,把酒餞行也好,有很多都是經典之作,因為這裡都是人們最動情的地方。

印象中送別詩當數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那一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真是千古流傳。還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是使人永遠難忘。

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他站在神話似的黃鶴樓裡,遙望著孟浩然的船帆在浩渺的江濤裡一點點地消失:「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想起揚州的美景來,這別離就有了些許的安慰。

雖然這些都是送別的名詩,但是它們都是送一個人,相對來說要好寫一點。但是要是一首詩同時送兩個人呢?那樣寫起來就要困難些,因為要兩邊作力,還不能厚此薄彼。

高適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就是一首詩送兩個人,他就把對兩個人的感情表達分配得很均勻。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這是一首七律,只有八句,但是內容怎麼分配呢?這八句詩頭尾四句都是總寫,中間四句分開來,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四句一人正好得到兩句,儘量在這兩句中寫出各自的特色。

李少府和王少府是高適的兩個朋友,他們兩個貶官了,一個貶到峽中夔州巫山縣一帶的荒涼之地,一個貶到南方的長沙。他們都是去做「少府」。

「少府」就是縣尉,是跟縣長辦事打雜的。杜甫就曾經有詩說「不作河西尉,悽涼為折腰」,最後他寧可去做了一個軍品庫的管理員,做一個看門的人。

高適這首詩的首聯用一個「君」字,是總寫他們兩個外貶的人。「嗟」就是感嘆,對他們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同情。但是高適同時是一個有名的邊塞詩人,所以他的送別詩就不是那種兒女情長,而是有那一種滄桑感。

他高適也是騎馬相送,到了長亭處停下馬來,各自敬了一杯酒。談起他們兩個要去履職的地方,談那裡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對他們的遠行反覆地進行致意和安慰。

緊接著三四兩句是分開來寫。第三句寫李少府所去的峽中,那裡自古就是悽厲荒涼之地。古人早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詩句,你這次去也有可能會聽到那悲傷的猿啼。

第四句詩人又要趕緊過到這邊來說王少府,王少府往南邊去長沙,那裡離衡陽也不遠了。而衡陽有回雁峰,大雁飛到這裡就不再南去,因為那邊就更是蠻荒之地。這裡詩人也是借回雁峰引出鴻雁傳書的典故,囑咐他們多通書信,保持聯繫。

後面的五六兩句還是分寫,不過這次倒了一個秩序,先寫長沙青楓江的清秀明麗,再寫峽中白帝城歷史的悠久。

青楓江即是瀏水,現在叫瀏陽河,它在長沙與湘江匯合。每到天高氣爽的秋季,這裡藍天白雲,白帆遠影,肯定使人心曠神怡。而白帝城呢,古木參天,又是劉備託孤的地方,更是令人心生慕。

這四句看起來是寫景,一人分配兩句,實則是借景抒情。是作者稱讚兩位少府履職之地,不但風光好,還有歷史名勝可以懷念憑弔,便於發思古之幽情。實際上是更高一個層次的安慰。

最後兩句又回到合字上來,以將來必有美好的前程鼓勵朋友,結束全詩。同時也表現了作者高適豁達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

詩人指出他們處在聖明時代,三人的分別肯定是暫時的,千萬不要因此心生苦惱,而荒廢了自己的事業。還是努力做事,等到重新回來的那一天。

總的來說,這首詩是一首贈別詩,是贈給兩個人的。因此相對要難寫一點。但是作者採用總分總的寫法,抓住兩個人和兩個貶謫之地的特點,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信手拈來,寫得非常嫻熟。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讀書工

讀書點亮生活。讀經典

讀唐詩宋詞,讀紅樓夢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相關焦點

  • 一首詩送別兩個人,怎麼寫?看高適信手拈來
    雖然這些都是送別的名詩,但是它們都是送一個人,相對來說要好寫一點。但是要是一首詩同時送兩個人呢?那樣寫起來就要困難些,因為要兩邊作力,還不能厚此薄彼。高適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就是一首詩送兩個人,他就把對兩個人的感情表達分配得很均勻。
  • 送別詩寫得這麼豪情,也就高適能做到,最後一句朋友表示壓力好大
    這些大師寫起送別詩來風格迥異,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但和高適的詩比起來,總是少了一股豪氣。作為邊塞四詩人之一的高適,出身貧寒,卻有一股遊俠之氣,一馬就劍走天下是他的心願,單刀衛國是他的夙願。他的邊塞詩也同他的人一樣雄渾悲壯,只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就可見他的豪情。
  •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格調高遠,成為了送別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作品!
    送別詩是唐詩裡很重要的一種題材,而且很多詩人在描寫送別情景時,那都是哭哭啼啼,只有極少數的詩人,在描寫這一類題材時,別出心裁,寫出了新意,沒有了往日的那種悲傷氣憤,反而寫得極為自然,這其中非常典型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他的這首詩,其實就是一首非常經典的送別詩,然而王勃寫得與眾不同
  • 劉長卿的一首送別詩,明明是寫送別友人,卻同樣表明了自己的心境
    劉長卿,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是唐代詩人,擅長近體尤工五律,他的作品多寫個人政治失意的苦悶及羈旅情懷,也善寫山水隱逸的閒遠,風格含蓄溫和洗鍊清新。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他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送靈澈上人》,這首小詩是寫詩人送別靈澈上人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這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為送兩位被貶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勸慰鼓勵之意。勸藉二人盡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還,全詩情感不悲觀,也不消極。 4、塞上聽吹笛 唐代: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 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有多厲害
    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6期: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在我們現代漢語的語境裡,"王八"這個稱謂,是不禮貌的,每每我們聽到這兩個字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想起一些不好聽的話,但如果我們去翻《全唐詩》的話,卻能發現,有不少,寫給"王八"的詩。
  • 讓高適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來送別
    在唐詩裡,我們都知道,高適和岑參是兩位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生於盛唐時期,他所寫的詩具有大唐氣派,筆力雄渾,氣勢磅礴。《滄浪詩話》裡面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可見高適的詩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今天,我們一起欣賞的是高適的《別董大》。原詩有兩首,我們最熟知的是第一首,大家可能背誦也很過關,詩的意思也都懂,卻從來沒有問問,高適別的這個董大是哪位大神。值得讓號稱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的高適寫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句呢?董大名叫董庭蘭,是盛唐時期的一位著名音樂家,琴師。
  • 高適《別董大》賞析
    你看,高適不簡單吧?現在,說說董大的情況。董大指的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董庭蘭幼年貧困,曾經以乞討為生;後來刻苦學習音樂,他不僅會彈琴,而且善於作曲,還會寫詩。當時的宰相房琯(河南人,字次律)非常欣賞他。唐代詩人崔珏寫過一首題為《席間詠琴客》的詩:「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詩中的「七條弦」指的是七弦琴,「此藝」就是指彈奏七弦琴的藝術。
  • 高適的天下誰人不識君無人不知 他在中秋夜寫下離別詩你知道嗎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首《別董大》傳遍了大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讓世人記住了高適。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又稱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女兒節等,在古代人們通過祭月、賞月、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形式過中秋。
  • 高適很經典的一首詩,最後兩句精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雖然高適的邊塞詩多展現出蒼茫的詩境,但是並沒有悽涼之意,這在邊塞詩中別具一格。譬如他的一首經典詩作《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此詩通過豐富奇妙的想像,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反映了邊塞生活中恬靜祥和的一面。
  • 王昌齡最深情的一首送別詩,盛名不在《芙蓉樓送辛漸》之下
    其中,佔比最大的就是送別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七絕聖手」王昌齡最深情的一首送別詩,其盛名不在《芙蓉樓送辛漸》之下。全詩如下:《送柴侍御》沅水通流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王昌齡,相信詩詞愛好者不會陌生,在唐代,雖然名氣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但他也絕對算得上一流的詩人,他有著「四大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之一、「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等美譽,在七絕領域,能與之媲美的人不多,估計只有李白,
  • 《唐詩三百首》中一首送別詩,催人淚下,最後一句細品餘韻無窮!
    在唐代詩歌中,送別詩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也是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題材之一。無論是王維說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還是高適說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亦或是王勃口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是送別詩中的千古名句,這些大家隨口就能吟出的文字,不知潤溼過多少送別的淚眼,亦不知觸動過多少離客的魂魄。總而言之,送別詩從來都不缺乏其特有的魅力。
  • 讀高適的《送李侍御赴安西》,送別友人之作,豪放不羈語境開闊
    這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寫下的一首送別詩。全詩秉承著詩人一貫來的詩詞創作風格,文字慷慨激越,格調開闊大氣,恢弘激蕩,語言豪邁不羈,波瀾壯闊,高亢昂揚。而這樣的一首送別詩作,與往常常見的感傷別離之作相比,顯得非常與眾不同,別具一格,極具個人特色。
  • 高適寫下一首「錯詩」,不知被誰改了一個字,竟然是畫龍點睛之筆
    鄭谷說:「數枝梅花一起開放還怎麼能叫早春呢?」,齊己聽後驚喜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高聲驚呼:「改得太好了,實在太妙了!」齊己隨即恭恭敬敬地向鄭谷作揖,這就是「一字之師」的由來和典故,在《唐詩紀事》當中有詳細記載。其實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唐代詩人高適就曾經是這種故事的主角之一,只不過他的「師傅」是一位無名氏。
  • 別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 為什麼讓人感覺一首心暖一首心寒
    前言這兩首詩都是唐朝著名的送別詩,一首詩高適的《別董大》,一首是王維的《渭城曲》。題主問哪一首更加令人心暖?老街以為,如果站在從被送人的角度來看,這兩首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前一首詩似乎很冰冷,卻能感受到暖意;後一首詩雖然春意盎然,但是聽著令人心寒。
  • 從詩經到宋詞 簡析10首送別詩 看看古人怎樣寫好送別詩詞
    「敘述送別這件事的過程中,如果能做好情景交融以抒發作者感受並引起讀者的共鳴,就是好作品。老街列舉幾首古人優秀的送別詩,看看古人是怎麼做到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順便練習幾首交流。相比較《燕燕》來說,雖然兩首詩都寫了送別場景,但《渭陽》是一首簡單的敘事抒情詩,比起《燕燕》的藝術價值就低得多。前兩句(我送舅氏,曰至渭陽)總讓老街想起那首小時候特別熟悉的《送別》歌: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
  • 最是動情傷離別——送別詩鑑賞
    王維的七絕《送元二使安西》原來是一首普通的送別詩,被譜成「陽關三疊」(或謂《渭城曲》、《陽關曲》),遂廣泛傳唱,這首歌后來幾乎成為唐人的送別時的必唱之曲。詩憑樂傳誦人口。 送別詩詩題特點
  • 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意境優美,最後7字為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王昌齡 ,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氣勢渾宏,格調高昂,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等著名詩人相交甚厚。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就是王昌齡在送別自己的好友辛漸時所作。這首詩就是著名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唐代友情詩,那一獨特的詩人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七言絕句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
  • 《別董大》高適: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高適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作者簡介: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渤海蓨(tiao·二聲)(今河北景縣)人。官至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注釋·解說:1、董大:董庭蘭,當時著名的琴師。2、曛:日色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