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東川生態之變:「一塊磚」走出「變廢為寶」新路子

2021-01-20 身邊24小時

敲掉水泥磚,換上「海綿磚」,昆明市東川區通過實施舊城改造,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適。

「一塊磚」走出「變廢為寶」新路子

一塊磚折射出生態環保意識和發展理念之變。作為擁有107條泥石流溝、泥石流暴發頻繁且危害巨大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東川區不斷解放思想,破除傳統發展的陳舊觀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入轉型擺脫「一銅定興衰」的歷史困境。

2017年,東川區通過引進雲南中洲海綿城市建材有限公司,將當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質河砂資源以及磷礦渣、磷石膏、爐渣灰、冶煉渣、尾礦渣、鐵礦渣等工業固體廢棄物充分利用起來,走出一條「變廢為寶」新路子。

「一塊磚」走出「變廢為寶」新路子

公司位於東川再就業特色產業園碧谷工業園區,項目佔地298畝,建築面積39000平方米,計劃總投資6億元,目前完成投資4億元。公司現已建成4條日本虎牌全自動生產線、2套德國KBH混色機系統、5套深加工設備,並擁有優秀的研發創新團隊,設備和核心技術達到國際一流、國內領先水平。目前已實現年生產各類透水磚350萬平方米或150萬立方米仿古城磚及景觀建材產品,年產值5億元,年利潤7000萬元,稅收3000萬元。

「一塊磚」走出「變廢為寶」新路子

該公司董事長邢利元介紹,公司積極響應國家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配套設施建設的號召,力爭在雲南打造真正的海綿城市產業。項目落地東川後,致力於將開發、保護、治理工作有機結合,使東川成為全省重要的海綿城市建材基地,使東川河砂、礦渣等真正變成新型環保建材,並不斷拓寬「走出去」之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

「一塊磚」走出「變廢為寶」新路子

2017年,公司承接了東川區舊城改造以及巧家縣、箇舊市的海綿城市樣板路(廣場)所需高強度生態透水磚的生產供應工作,籤訂了昆明地區海綿城市建設供材合同。2018年,又主動對接昆明市五華區等6個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改造工作。目前,公司已成為雲南省綠色建築技術與建材推廣單位,產品生產合格率、產品多元化、供貨生產效率等都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雲南網記者 茶志福 通訊員 鄭加升 楊萍 攝影報導

【來源:雲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昆明東川「生態」之變
    產業結構單一,基礎差,底子薄,生態環境脆弱,一度成為束縛東川發展的最大障礙。近年來,東川把生態建設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以觀念轉變引領生態之變、以治理之變推動生態之變、以產業之變鞏固生態之變,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走好「轉型路」,探索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生態涵養示範」的綠色發展新路子,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給人啟示。
  • 昆明:東川「生態」之變
    產業結構單一,基礎差,底子薄,生態環境脆弱,一度成為束縛東川發展的最大障礙。近年來,東川把生態建設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以觀念轉變引領生態之變、以治理之變推動生態之變、以產業之變鞏固生態之變,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走好「轉型路」,探索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生態涵養示範」的綠色發展新路子,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給人啟示。
  • 聚焦雲南東川生態之變丨破壞力驚人的泥石流溝變生態景區
    破壞力驚人的泥石流溝變生態景區「座座山頭走蛟龍,條條溝口吹喇叭。」這是幾十年前東川大地最真實的寫照。彼時,長期的礦產開採使東川的生態功能極度退化甚至喪失,造成泥石流災害頻繁爆發,數量多、來勢猛、規模大、破壞力驚人。東川境內的小江流域,是長江上遊生態環境最為惡劣的流域之一,潛在環境風險大,匯入長江泥沙量高。
  • 探索走出一條大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探索走出一條大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 六論學習貫徹市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建設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上走在前列,為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作出常德貢獻。」
  • 聚焦雲南東川生態之變丨尾礦庫變七色花海一朝成「網紅」
    10月21日,雲南昆明市東川區湯丹鎮灑海村的新晉「網紅」花海迎來一對新人觀光拍照。當得知腳下的花海原來是尾礦庫後,李春更是感到驚奇,她說,作為一名東川人,真誠的希望東川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希望這樣的景點越來越多。湯丹鎮鎮長蘇華介紹,花海所在位置原本是金沙礦業湯丹銅礦的尾礦庫,2018年12月,尾礦庫排放庫容已滿。
  • 雲南東川泥石流溝變生態景區
    破壞力驚人的泥石流溝變生態景區「座座山頭走蛟龍,條條溝口吹喇叭。」這是幾十年前東川大地最真實的寫照。彼時,長期的礦產開採使東川的生態功能極度退化甚至喪失,造成泥石流災害頻繁爆發,數量多、來勢猛、規模大、破壞力驚人。東川境內的小江流域,是長江上遊生態環境最為惡劣的流域之一,潛在環境風險大,匯入長江泥沙量高。
  • 一塊磚的「72變」
    一塊磚的「72變」 2020-12-2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好智慧財產權建設生態文明 江蘇走出綠色發展新路子
    原標題:用好智慧財產權,建設生態文明,江蘇——走出綠色發展新路子 江蘇省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的地理優勢造就了這裡的物富民豐。也正因如此,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於江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 讓「老洋芋」走出新路子
    只要氣候冷涼,土壤富含鉀,就是洋芋最佳生態適宜區和繁制種區,薯大、均勻、耐貯藏、口感好、澱粉含量高這都是洋芋的共性。帶著疑問,12月15日,我們走進團結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活動現場。「訂單種植『減壓』和反季銷售『增收』的效果日益彰顯,老百姓對團結村集體經濟發展信心十足,村兩委及時通報村集體經濟發展動態,我們更要將全會精神融會貫通,進一步找路子、想法子。
  • 東川 踐行新發展理念 奮力開啟建設新徵程
    會上回顧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工作,審議《中共昆明市東川區委關於制定昆明市東川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草案)》,研究部署今後一個時期及2021年主要工作任務,團結動員全區廣大黨員幹部和各族群眾,聚焦高質量目標,踐行新發展理念,奮力開啟幸福美麗新東川建設新徵程。
  • 一碗雲南東川面 讓脫貧「可持續」
    這家名叫「體驗東川」的小吃店坐落在昆明市的「網紅菜市」篆新農貿市場內,由多位來自昆明市東川區的已脫貧建檔立卡戶經營。 店內備受讚譽的東川麵條出自「體驗東川」小吃店的主廚楊發蓮。三年前,她還在老家田壩村務農,收入並不穩定。
  • 從「四破」中重生——雲南東川探索轉型發展新路
    新華社昆明12月1日電 題:從「四破」中重生——雲南東川探索轉型發展新路  新華社記者嚴勇 吉哲鵬  雲南東川銅礦開採歷史逾2000年,「礦」成就了東川,輝煌之時,被譽為「天南銅都」。  1999年,東川撤市建區,成為中國第一個因礦產資源枯竭、經濟發展停滯而降級的城市。「生態破壞、城市破舊、企業破產、希望破滅」成為這座城落寞時的真實寫照。  東川並沒有消沉。2009年3月,東川被列入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城市。近年來,東川主動破除「靠資源吃資源」等觀念,闖出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新路。
  • 濰坊安丘市郚山鎮生態經濟走出強鎮富民新路子
    近年來,這個鎮立足鎮域實際,發展生態經濟,走出了一條強鎮富民惠民生的新路子。  培育綠色工業。這個鎮堅持工業立鎮、工業強鎮發展思路不動搖,充分利用鎮域區位、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農產品深加工業,促進了全鎮工業水平提檔升級。
  • 昆明東川崛起振興之城
    循著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的步伐,昆明市委市政府召開了振興東川大會,要求加快打造昆明進川入渝的北大門、轉型發展的新銅都和生態修復的示範區,通過5到10年努力,把東川建成一座集行政、文化、教育、商貿、產業、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新興城市,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特色鮮明、後發快進的轉型發展新路子。
  • 麗江市玉龍縣:特色旅遊走出「靠山吃山」新路子
    玉龍縣依託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走出「靠山吃山」新路子。中國網記者 嚴星/攝「同樣是『靠山吃山』,現在村民養成了『只有生態好才有出路』的意識,『靠山吃山』吃出了新氣象。」甲子村黨總支書記和世堅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麗江市玉龍縣破除「靠山吃山」思維定式、樹立轉型發展意識,走出固守傳統產業、固有資源依賴的「瓶頸」,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子。
  • 東川區:探索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子
    ·訪談   「東川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走好『轉型路』,探索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生態涵養示範』的綠色發展新路子。」東川區委書記胡江輝說,圍繞市委賦予的功能定位,全區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東川區始終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保護小江就是保護長江」的理念,以綜合治理為抓手,啟動實施12.1億元的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推進小江河道綜合整治。同時,創新組建36個造林合作社,完成林業生態建設營造林任務9.88萬畝,初步建成以小江兩岸綠色生態走廊為基石的「綠色屏障」。
  • 「中國夢·黃河情」以生態文明為引領 山西芮城走出發展新路子
    躺在黃河母親臂彎裡的芮城山川秀麗,生態優美,有「表裡山河」之美譽。近年來,芮城縣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統籌縣域發展,全面踐行「兩山理論」,走出了一條以生態文明引領經濟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打造全域旅遊 發揮生態效益為把縣域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芮城縣編制了《全域旅遊總體規劃》等文件,引導整合生態文化資源,發展全域旅遊產業。
  • 晉中市壽陽縣:秸稈利用走出「新路子」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秸稈利用走出「新路子」,村集體組織注入新活力,農民走上了「秸稈淘金」的致富路。通過合理統籌、科學實施農業項目,目前,壽陽縣秸稈還田工作已完成65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記者 張文彥 通訊員 史月雲)
  • 當好「試驗田」、走出新路子!範銳平在這個首會上闡釋公園城市示範...
    ■ 站位全局、主動地試、大膽地闖,當好「試驗田」、走出新路子,努力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和實踐經驗。■ 以創新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協調為高標準規劃的目標,以綠色為高品質建設的標尺,以開放為高水平營城的路徑,以共享為高效能治理的方式,在提升城市經濟引領力、綜合承載力、可持續發展力、樞紐輻射力和現代治理能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範。
  • 雲南東川尾礦庫變花海
    10月21日,雲南昆明市東川區湯丹鎮灑海村的新晉「網紅」花海迎來一對新人觀光拍照。尾礦庫變七色花海一朝成「網紅」「這麼一大片漂亮的花海,一下子就把我們吸引了。」當得知腳下的花海原來是尾礦庫後,李春更是感到驚奇,她說,作為一名東川人,真誠的希望東川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希望這樣的景點越來越多。湯丹鎮鎮長蘇華介紹,花海所在位置原本是金沙礦業湯丹銅礦的尾礦庫,2018年12月,尾礦庫排放庫容已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