謳歌英雄推動文明進步
作者: 潘維
在最近二十年,我國有些人拿顯微鏡去審視「真實」,致力於「解構」我國的英雄,企圖證明他們也自私、怕死,企圖證明世上沒有偉大,沒有勇敢,沒有公而忘私。這些人自詡「誠實」,自認在用「西學」來「啟蒙」百姓,自認比其他中國人更懂「人性」,更懂「愛惜生命」,更懂「個人自由權利」。他們把稱頌英雄的人叫做「偽君子」,並自豪地聲稱自己是「真小人」。是的,我們芸芸眾生庸俗,愛自己、喜名利。但那不是什麼西洋的「啟蒙」知識。拿庸俗當偉大,拿獸性當人性,是無知乃至無恥。辱神者必自取其辱。
我等大眾很難如先烈那樣為人類解放承受住生死考驗。但說這世上沒人做到過,說這世界裡只有你我庸俗之輩,是在侮辱先烈先賢、侮辱人文精神、侮辱人類的精神文明。即便自己做不到,講述和謳歌捨己為人的英雄既合理、又正常。世界各地皆如此,因為那是人類有文化的標誌。有了那些符號,珍視公共利益的精神才代代傳承。
歐洲「啟蒙運動」的對象是什麼?是讓神祇壓倒一切個人需求的中世紀天主教會。瀰漫「恭喜發財」之聲的中華並無此等古怪。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就判定:「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我們這群自私、獨立的小農怎樣才組成了「國家」?階級的國度靠「集團契約」,小農的國度靠「視民如子」。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能為自己的孩子奮不顧身,也可以為大家的孩子做奉獻。由小家而中家而大家,就有了「以孝治天下」的國家—家庭有孝悌,社會就有忠信,政府就有禮義廉恥。所以,「以民為本」是諸子百家共享的核心。如此中華,綿延不絕,久續世界最大之國到了今天。為「大家庭」做奉獻是中華歷久彌新的社會核心價值觀。以民為本」不是「以(個)人為本」。
如同《聖經》,關於英雄的故事既包含事實也包含人們的美好想像。一旦那些故事成為人類精神遺產和文明延續的標誌,就被世世代代的人們敬仰,就比真實更真實。好萊塢電影宣揚的是英雄而不是庸俗,所以成為美國社會價值觀的脊梁。為眾人福祉視死如歸的英雄超越國界,是全人類敬仰的對象。宣揚「以人為本」,人人自私自利,我國社會就瀕臨崩潰,學校都不敢組織郊遊和運動會了。
若自家老人在外跌倒,誰不希望有人扶助送醫?若自家小孩掉入河裡,誰不希望有人忘死相救?積點公德,別再把自私和庸俗假扮成西洋大學問了。一切文明社會都需要榜樣符號,那些符號本身就是文明。我國社會需要回歸正常、回歸文明。(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