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筆勢是什麼?點畫之間如何呼應形成筆勢?

2020-12-23 南宗老伍

總第1112期;歡迎關注。

經典重發,歡迎分享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三十集|點畫的連接

橫豎撇捺如何連接?

|筆記|

1.點畫連接

前面講的都是單一點畫,如果兩個點畫連接起來應該怎麼寫的呢?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

我們已經講了橫豎撇捺四大筆畫,如果你一直跟著課程練習,現在可以寫出不少字了。

橫豎組成的字,有「一二三十」等等,撇捺組成的字,最簡單,最常見就是「人」和「入」兩個字。橫豎撇捺一起組成的字,如「大丈天夫」等等。

寫這些字,最好找一些字帖來研究,選貼要注意三點:

第一是王羲之譜系表上代表性的書法家寫的。如王羲之、智永、褚遂良,他們的筆法前後有繼承性。第二是墨跡本,不是黑底白字的拓本。第三,如果有放大本,當然更好,看起來更清楚。

看帖要注意怎樣起筆,怎樣收筆。橫豎是平直兩個方向的線條,但你也不能真的寫得又平又直。你看這個三字最後一橫,其實就是畫波勢。秘訣就是要動手腕。

《陰符經》中的上字,只有三筆,但每筆怎樣起筆,怎樣收筆,要看得很清楚。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士」字,和褚遂良《陰符經》的「上」字,同樣只有三筆,但他們的用筆是不同的。

「工」字,中間一豎改成了斜線撇。避免橫豎平直的線條太多,這種手法可以留心。

「臣」字,注意筆順和現在的寫法不同。

「川」字用了三個豎筆。

撇捺是斜線,這是《陰符經》中的「人」字,左右對比非常強烈,從一分開始,寫足三分收筆,注意,捺筆收尾用了按鋒和揭筆。

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是小字,跟《陰符經》大字不同,小字的動作比較少,

你看《陰符經》中的「入」字,用筆動作多,非常漂亮。注意,一撇一捺都是兩個波形,看清楚了才下筆。

《陰符經》中這個「大」字,一捺出鋒用揭筆,所以尖尾向下,和智永的大字一捺相比,收筆的方法是不同的。

《陰符經》的作者用筆粗細變化大,對比強烈,有骨有肉。

而有些作品,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的「任」字,用筆比較簡單,初學者難度不大。

「本」字,也是橫豎撇捺基本線條組成的,不過上面一筆一筆寫的,還不算書法,書法要講筆勢,點畫之間彼此有呼應。

你看王羲之寫的《平安貼》中的「十」字,一橫和一豎之間,有很明顯的帶筆,給我們看清楚大圈是怎樣組成的。

簡言之:一筆寫完,從空中飛過去聯繫第二筆,稱為「飛度」。飛度是虛筆,可寫出來,也可以不寫出來,一個筆勢中的飛度,是大圈的一部分。

飛度也可以聯繫兩個筆勢,你看《陰符經》的這個「天」字,上面兩橫是一個筆勢,下面撇捺是第二個筆勢。飛度把兩個筆勢聯繫起來。這些,我們後面講大圈的時候,還要詳細地解釋。

但這個「又」字,看起來是橫撇捺三筆。但橫和撇兩筆是連在一起的,有一個連接點。這就不是飛度了。這個關節點應該怎麼寫呢?要做什麼動作呢?

書法中,兩個筆畫的連接,是經常遇到的問題。你看這個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將」字,左右有兩個鉤。右面這個鉤。比較簡單,這一豎是圓弧形,這一鉤只是圓弧形的收筆。一筆下來就可以連豎連鉤都寫出來了。但左面這一個問題就來了,這個鉤跟一豎屬於兩個筆畫。是兩個筆畫連接在一起,獨立的鉤書法中稱為趯。這個趯怎麼連到上一筆呢?

2踆鋒

「九用」中有解決筆畫連接的技法,這就是踆鋒。

「踆」這個字,有時候寫為「足」字旁一個「存」字。其實本字應該是踆。

我這裡講個小故事,春秋時晉靈公想殺大臣趙盾。放出獒犬追咬趙盾。趙盾的車右勇士叫祁彌明。迎頭上來給獒犬一腳,把這大狗踏死了。

《公羊傳·宣公六年》記載:「祁彌明逆而踆之,絕其頷。」「頷」這裡指狗的下巴,祁彌明一腳把獒犬的下巴都踏斷了。

「踆」就是往下踏,因為這個字發音是「音存」。後來有人改寫為足字旁加一個存字,這種現象在漢字中很多。有關的考證這裡不詳細講了,我建議大家用本字「踆」。為了保持原本的原貌,原來的用字我不變。

《玉堂禁經》第五,踆鋒。這樣說:「五曰踆鋒,駐筆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踆之,『刀』、 『乛』是也。」最後這個「橫鉤乛」,發音[yǐ ],等於乙。我來逐句解釋一下。

第一句「五曰踆鋒」,剛才已經講過了。

第二句,定義:「駐筆下衄是也。」「駐筆」,就是小小的一個停頓,好像樂曲中的休止符。

清代蔣驥《續書法論》說:「運筆時,而意有所顧,因用遲澀出之者,為駐。」意思是運筆時停一停,想一想,出筆慢了一下,這就是駐。「駐」了以後,繼之而來的動作就是「下衄」。往下做一個扭筆心的動作,等於加一個下踏的動作。這個「下衄」,不是寫什麼筆畫,只是引導你去下一筆的起筆位置。

第三句話,舉例:「夫有趯者,必先踆之,『刀』、 『乛』是也。」以前在第十七課中我講過,「趯」有兩個讀音:一指尖鋒行筆,讀「躍」,趯鋒。另外一個指分筆獨立寫的鉤,讀[tì]。這裡說,你要寫一個趯,你就要先做踆的動作。好像寫刀』、 『乛』中間的鉤,踆鋒是不可少的。

《玉堂禁經》講永字八法的時候,也講過踆鋒的作用:趯須踆其鋒,還加了一個批註:得勢而出。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了,踆鋒是取勢的。在沒有取得勢之前,不要踢出。

寫趯,等於一踢,你來想想踢球的動作,當你起腳時,必定是先向後再向前的。這向後的動作,就是一個取勢的動作。

3.踆鋒寫法

第三,踆鋒寫法。你看,這是一個豎,挫筆收尾,這是一個鉤,怎麼把它們連接起來呢?重要的是看它們的中線。

豎筆的中線很簡單,兩面換起筆,一直拉下來,一鉤的中線,注意也需要起筆的。根據書法口訣「欲左先右」,應該是反方向起筆。但這兩筆現在拉不上,如果我們在一豎行筆後往下衄鋒。那就等於加了一個圈,這一下就很順利地無縫接軌了。

這個往下衄鋒,就是踆鋒動作。

褚遂良《陰符經》中這個「有」字的趯,就是挫筆後加踆鋒,然後趯出。

顏真卿《告身貼》這個「方」字,你可以看到下面一趯是三個部份的連接。首先一彎下來。然後踆鋒向下扭,看起來好像一個人的腳跟,最後踢出。

下衄的方式有多種多樣,這個「將」字,豎筆下來,是轉了一個小圈,然後寫趯。

橫鉤『乛』的寫法也一樣,我們來看它們的中線。橫筆的中線兩面換起筆,從左到右,然後踆鋒,寫那一個腳跟,最後接上這個趯。

王羲之《蘭亭序》「察」字這一筆,你可以看見它有一個腳跟,這就是用踆鋒寫出來的。

這是《陰符經》「定」字。凡是有這腳跟的,都是踆鋒的結果。

這個課程現在講到哪裡了?用筆包括執筆和用鋒。王羲之系統最核心的五執筆和九用,今天都講完了。下一堂課,我做一次九用小結,深入討論九用的本質。

踆鋒練習。踆鋒它是連接兩個筆畫的動作,所以你要有兩個筆畫。我們練習,一個是一豎加一鉤,另一個是一橫加一鉤。我們還是先寫中線,一豎,右—左,這時候你手在左邊,駐鋒時候,你手可以稍微右一點點,這樣比較舒服點。好踆鋒,往下扭,這樣加了一個腳後跟。然後是一右一左,這樣就寫完了一個趯。

好,我加粗點,現在是連續寫。兩面換起筆,右—左。駐鋒,踆鋒,一右,一左,這樣就寫完了,寫完一趯。

一橫,它的道理一樣的。兩面換起筆,駐鋒,踆鋒,一右,一左,加粗一點,兩面換起筆。拉過來,駐鋒,踆鋒,一右,一左,這就寫完了今天的練習,謝謝大家。

本節要點:踆,有些字書上說就是蹲,又有些說就是踢,為什麼不可能? 飛度是不是可以歸入踆鋒?你認為二者分開好,還是合併好?

思考題:

「按」在九用中稱為「按鋒」,為什麼「揭」不叫「揭鋒」,叫「揭筆」?

對付鋪得很開的扁鋒,想一想還有什麼好方法?

相關焦點

  • 黃簡講書法(筆勢篇)32——複雜的筆勢01
    黃簡講書法(筆勢篇)32——複雜的筆勢01有同學來問,二級課程講到哪裡了?你看這個表就知道,紅色都已經講過了,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個,複雜筆勢。1、多次複合的筆勢什麼是"複雜的筆勢"呢?其實有些複雜筆勢已經講過的。
  • 王羲之的書法原則:結字是基礎,筆勢是裝飾,用筆是技法
    王羲之樂毅論局部那麼說前人就下了什麼區分書法品級的方法了了嗎?當然有,不過不是直白說出,很多人就算看過書論,也不會發覺。用什麼裝束呢?「橫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籀。」「豎牽如深林之喬木」「屈折如鋼鉤」「上尖如枯杆」「下細若針芒」「轉側之勢似飛鳥空墜」「稜側之形如流水激來」……所有這些比況,都在說點畫的姿態氣勢,也就是「筆勢」。
  • 淺析:「書勢」與「筆勢」在書論中的表述形式
    但書勢、字勢、體勢、形勢等等的表述又非常符合書法的內在特徵,即書寫者的用筆狀態與點畫、形體的形成是同步而同一的,從運動狀態到精神狀態的生成始終是貫穿於筆的運動之中、點畫、形體的形成之中的,所以,「書」、「筆」、「形」、「體」等等雖然不是「實在」的存在者,但它們本身都是來自於或通於、生於人與自然、社會兩者,所以它們仍然是屬於「存在者」,其中除了「筆」無關乎自然形式而關乎書寫者的運動狀態與精神狀態以外
  • |草書|行草書|筆勢_網易訂閱
    一、筆畫呼應牽連  行書行筆時要手指靈活,筆畫要上下左右相互牽連,行筆迅連,筆勢圓轉互相呼應。  筆勢呼應的方式有三種,一為鉤挑呼應,二為牽絲相連,三為筆畫合併。  1.鉤挑呼應的例字訓練  鉤挑呼應,指上一筆和下一筆之間的鉤或挑相互牽連,看似中間斷筆,其實動作連貫,也叫筆斷意連。
  • 撇和捺組合與撇和撇組合有哪些筆勢?
    黃簡講書法(筆勢篇)30——撇捺的複合筆勢01你看這個"永"字,紅色點畫的複合筆勢都講過了,現在只剩下撇捺的複合筆勢,也就是說,我們學筆勢已經進入最後階段。1、撇和撇的組合好,開始講撇的複合筆勢,首先是撇和撇的組合。"永"字中有兩個撇:掠和啄。
  • 姜夔:關於用筆方法,包括執筆、運筆、筆畫形態、筆勢
    此皆後人之論, 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 屋漏痕欲其橫直勻而藏鋒, 錐畫沙欲其無起止之跡, 壁坼者, 欲其無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 筆正則鋒藏, 筆偃則鋒出, 一起一倒, 一晦一明, 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 則左右皆無病矣。故一點一畫, 皆有三轉;一波一拂, 皆有三折;一撇又有數樣。一點者欲與畫相應;兩點者欲自相應;三點者必有一點起, 一點帶, 一點應;四點者一起、兩帶、一應。」
  • 行書如何在橫向書寫方式下,達到傳統書法氣勢貫通的效果?
    尤其是行書的書寫, 如何在橫向書寫方式的既定前提下, 達到傳統書法所謂氣勢貫通的效果, 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行書橫向連寫方式的探討。行書的書寫既要表現其快捷、迅速的特點, 還要遵循規範體現優美。對橫連書寫的研究也要借鑑傳統書法縱向書寫一氣貫通的方法, 研究左右連帶與上下承勢之間的關係, 主要應用以下三種筆畫承接、連帶的基本形式。
  •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已經講完了,但這個八個點畫是分散的單一點畫,怎樣把它們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永」字呢?而點畫中間的虛筆連接稱之為「度」,他說:「度:中間,空中飛度。」這裡說的中間,不是一畫的中間,而是兩畫之間。兩個點畫之間的聯繫,這就用「飛度」。表現筆鋒的運動軌跡,就是字的「筋」,他說:「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打勢,飛度筆意也。」
  • 書法創作中的四組核心關係
    筆勢和筆畫構成了筆法虛實兩部分,筆勢是虛象的筆法,筆畫是實象的筆法。虛象的筆勢生出實象的筆畫,每一個細節的「法」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意」,立於「技道之間」,所以,書法藝術也能實現「技進乎道」。可見,清代的橫平豎直觀念將唐代書法的字法理論推到了一個死胡同。「這種豐富多變的點畫為什麼能夠隨意配合成和諧統一的整體而不是矛盾混亂的呢?這訣竅皆在兩個字:力、勢。
  • 黃庭堅行書《松風閣詩帖》中的「點」與「畫」
    #書法#書法的筆畫,通稱為點畫(劃),正書中點是點、畫是畫;行書、草書中則界限不太分明,點畫還可以相互轉化,如三點水可為一豎,橫可為一點。點畫關係,涉及用筆,也涉及結字,還涉及字勢整體。我們來欣賞北宋黃庭堅行書《松風閣詩帖》中的點與畫。「釣」字一眼看去,印象最深的就是長撇和重點,一左一右,遙相呼應。怎麼呼應呢?從長撇往右看,又一個長撇,再往右看,橫折彎鉤,構成一個放射狀。以第二撇為中心,左右筆畫聚集,中宮緊結,如巨象翹起長鼻子。
  • 書法結字詳解一次性說透,三大原則、五種方法,領悟這些就夠用了
    運筆成畫和結體成字是用筆的主要面。因此,不同形態的點畫如何聯結、搭配和組合與用筆有著密切的關係。包世臣明確指出:「結字本於用筆」,東漢蔡邕在《九勢》裡詳細說明了結體與筆勢的關係,他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 如何讓書法氣息飽滿?
    一行之間首尾貫串,把一個個字排列起來,大小、長短、肥瘦、向背、首尾之間,應搭配得當,尤其是筆畫的排列由首至尾要氣脈連貫,不懈怠,又不支離,這就是一行之中的行氣。 1、字守中線 在一字之間,要有一根中線,不可偏離。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草書篇
    唐朝孫過庭曾說:「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不然便不能成字……」這就說草書應使轉用筆為主。「使轉」的「使」是指筆的縱橫牽掣運動;「轉」是指、環、盤、迂的運動。所以,草書在使轉中就出現較多的弧環、圓環和角環線。第二是筆勢連綿。在草書中筆畫連接的線稱為牽絲,氣脈相貫的線稱為飛渡或引帶。
  • 書法的筆畫寫到什麼程度才算合乎標準?楷書筆畫又當如何?
    筆畫的構成書法當中的筆畫寫到什麼程度才算合乎標準?換句話說,什麼樣的筆畫是好的,是美的,什麼樣的筆畫不好、不美?我想這個問題,學書法的朋友一定都十分關心,都有此疑問,今天我就對書法筆畫的優劣標準特別楷書筆畫優劣的標準做一個明確的解答與細緻的分析。
  • 王羲之18幅集字對聯欣賞,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網友:養眼
    假如您喜歡我的作品,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大力支持是我創作優質作品的力量源泉。王羲之王羲之簡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人稱「王右軍」,永和九年,組織蘭亭雅集。撰寫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 書法中的「橫短撇長」和「橫長撇短」如何區分?簡單卻有深意
    學習書法的時候,我們會碰見很多有趣的現象,有的字看似結構相似,但寫法卻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左、右」兩字,結構非常相似,但寫的時候字帖中往往一個是「橫短撇長」,另一個則是「橫長撇短」,很多朋友心中不免出現一個問號:這是為什麼呢?
  • 趙子昂書法《淮雲通上人化緣序》行楷過渡的範本
    學習書法的小同學們通常以楷書入門,在練習了幾年以後,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隨著年級的升高,作業量也越來越大了,這是就需要提高書寫速度來滿足作業量的需求。想要提高書寫速度,就得開始嘗試著向行書過渡。首先,筆畫間距大時要注意筆畫間的呼應關係,筆畫間上下左右相互牽連,行筆要迅速,筆勢相互呼應。兩筆畫間的鉤或挑相互牽連,中間可斷筆意連或細絲相連。但要注意細絲相連不能過多,影響筆畫的清晰程度,給人造成一種混亂的視覺效果。筆畫相鄰的兩筆或更多筆畫可直接連成一筆,進行實連書寫。
  • 書法史上留下的那些成語典故
    這樣寫出的點畫才力量彌滿,圓健得勢。南朝梁王僧虔《筆意贊》:「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 擔(dàn)夫爭道: 書法典故。意謂略甚狹窄,而又勢在必爭,妙在主次揖讓之間,能違而不犯。 典出唐代李肇《國史補》,謂張旭自言嘗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爭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得法,從而領悟到書法上的結構布白,偏旁組合,應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讓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