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9期文化產業評論
每逢假期,學生出遊成為常態,尤其是近幾年,研學旅行日益火熱,博物館作為研學活動重要的基地,自然受到了研學旅行組織者的青睞。一時間不少博物館門庭若市,一波波學生川流不息。然而火熱的研學旅行招牌之下,魚龍混雜,亂象不少。我們就透過博物館裡的研學旅行亂象,來梳理一下研學旅行的發展脈絡。
作者 | 劉亞飛(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編輯 | 張越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4617字 | 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8月6日,上海歷史博物館的一則《嚴正聲明》引起了廣泛關注。
聲明的核心意思是,在本館出現了很多機構組織的有償研學活動,其參與者不遵守參觀規範,行為舉止不文明,而且他們享受的都是本館提供所有用戶的免費服務,我館提供的收費型增值服務都由專門的授權機構實施,請廣大用戶注意分辨,不要上當。
有過假期出遊經歷的人們,看了這則聲明,腦海裡馬上會浮現出一些熟悉的場面:景點裡一群學生在打著小旗的導遊帶領下,嘰嘰喳喳,於景點各處嬉戲遊逛。
暑假期間是中小學生出遊的高峰期,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口號的指引之下,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跟著家長或是參加夏令營到海內外遊歷。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18年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4000多所學校、3.3萬名家長開展了隨機抽樣調查,發現全國研學旅行學校參與率平均為38%,其中上海最高,達到66%。
今年由於有疫情的影響,學生的遠途出遊少了很多,城市內的博物館就成了最受青睞的場所。
博物館裡的研學旅行亂象
像上海歷史博物館吐槽的這種研學行為,並不少見。
有不少研學機構美其名曰「研學」,實際重點落在「旅行」上。承辦單位一門心思控制成本想掙錢,把研學旅行變成兩張皮的情況並不少見——老師管束著學生,導遊負責安排遊覽,研學旅行幾乎演變成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無趣旅途。
在博物館裡的研學很多也成了走馬觀花,孩子們蜂擁而至、呼嘯而去的場景並不少見,博物館裡的規矩與注意事項成了擺設。還有的研學團體直接把館內當成了實踐教室,拿出畫筆現場臨摹,絲毫不顧及其他參觀者的感受。
這也是上海歷史博物館發布聲明大聲抱怨的重要原因。
新華社等媒體單位的記者曾經就研學旅行做過專門調查,他們發現其中的亂象可是不少。
一些旅行社通過在之前與學校有業務往來的中間人,打通與學校合作的渠道。由於是學校發動組織的活動,學生報名的積極性一般比較高,家長們也比較放心,雖然這些活動相較於同時期近似行程安排的普通旅遊要貴不少,特別是國外研學項目,價格通常是普通旅遊的1.5至2倍,但還是有不少家長慷慨解囊。於是學校、旅行社、中間人皆大歡喜:中間人和學校會抽取不菲的回扣;旅行社也收穫了遠較普通旅遊項目為高的利潤。
而按政策要求,研學旅行的費用應該是由家長和財政共同承擔,且應該低於市場同類產品價格才對。
還有一些承辦機構把旅遊項目簡單包裝成研學項目,更有甚者僅僅是把活動行程手冊稍加改動,標題改為研學手冊,就堂而皇之地以研學旅行名義開始推廣。
還有的機構在行程中安排了眾多類似博物館這樣的免費場所,從而壓縮成本。而這些,家長們在付費時往往並不了解。
收費高、安排亂、體驗差,成為很多研學旅行項目的真實標籤。
研學旅行應該是什麼樣
這種種亂象引起了不少家長的不滿,不少人呼籲有關部門加強管理,甚至於有人希望取締這種研學旅行。
加強管理自然應該,取締則是不可能的:研學旅行是經過不少部門認真研究並投入大量精力推動的事項。
2012年教育部就啟動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研究項目,在安徽等8個省級區域開展了研學旅行試點工作,並將天津濱海新區、湖北省武漢市等12個地區確定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區。
2013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也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014年,國發﹝2014﹞3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研學旅行要按照「教育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組織,學生的研學旅行一定要有保險,要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分清安全的責任,避免讓學校承擔無限的責任。
經過廣泛試點與反饋調整,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頒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成為各部門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權威政策指導,一直持續到今天。
該意見中明確提出了研學旅行的主要形式:
……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學校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一般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儘量錯開旅遊高峰期。學校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在眾多涉及的部門當中,其他部門實際上是配合單位,而教育部門和旅遊部門是直接參與實施的兩個部門,因此出臺的舉措也更多。
例如,2016年12月,國家旅遊局專門發布了《研學旅行服務規範》(LB/T 054-2016),並於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規範對服務提供方、人員配置、研學旅行產品、服務項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內容都進行了詳細規定。規範中將研學旅行產品按照資源類型分為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博物館就是知識科普型研學旅行活動的重要實施場所。
教育部則將研學旅行的內涵深化, 2017年年9月25日,教育部以教材〔2017〕4號文的形式發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研學旅行納入到了學生的正式課程之中,並分年級階段設置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考核機制。
理想中的研學旅行應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使學生加深對自然和文化的感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遺憾的是,至少在當前,研學旅行的發展離各方期望中的理想狀態還有不小差距。
雙向選擇的研學旅行和博物館
現階段,全國共有在校中小學生近1.9億人,他們就是研學旅行政策的主體受眾。但這麼多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孩子,很難找出一個共同的模式來滿足個性化的需求,而博物館和研學旅行的結合,由於具有安全、高效、便捷等特點,得到了幾乎所有相關各方的青睞。
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的交集可謂歷史悠久。
博物館屬於文旅部門管理的非營利性機構,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中國境內共有5400多家博物館,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當中。
博物館面對的一個很重要的群體就是學生,每一位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在校期間都有過集體參觀博物館的經歷。在「研學旅行」的概念被提出之後,博物館與學生教育就被捆綁得更為緊密了。
近兩年,關於博物館與研學旅行結合的資訊不少。
——2020年1月,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文物局和河北省教育廳主辦的「河北省博物館紅色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在石家莊市某小學啟動。活動匯聚了河北省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收藏的革命文物,讓學生們近距離了解河北紅色歷史,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2019年11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館學會主辦的「博物館教育·北京論壇」在京舉辦,這是一個舉辦了多年的教育論壇品牌,來自全國多個省市的26家博物館和北京地區40餘家文博單位的社教工作者齊聚一堂,圍繞「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教育與研學」主題,就博物館研學和青少年研學教育展開探討。
——2019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圍繞「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這一主題,連續兩周舉辦了「識讀府門藝術」、志願者諮詢講解服務、傳統文化進學校以及「遊王府、學歷史、品非遺」等系列活動。
——2019年3月,由浙江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廣電集團聯合主辦的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啟動暨首批省級研學基地、營地授牌儀式在杭州舉行,浙江省博物館等成為首批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在《意見》的指引之下,很多地方還建設了學生綜合實踐基地,屬於教育部門管理,兼顧了一些博物館與教育基地的特點,能提供綜合的研學旅行服務。
這些官方行為代表了一種重視的態度,這樣的活動和舉措越多,學生們離真正的研學旅行就越近。
研學旅行的未來值得期待
經過了近十年時間演進的研學旅行,出發點毫無疑問是非常好的。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課堂,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對此就深有感觸。
《論語》中難得地提到過一次孔子在課堂上給弟子們上課的場景——孔夫子口吐蓮花侃侃而談,然而宰予酣然入睡,老夫子氣得大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看起來不喜歡老老實實坐在室內上課是古今很多學生的共同特點,孔老夫子帶領學生四處遊歷時,似乎傳授課程的效果更好一些。
教室之外的教育已經被更多人所重視,研學旅行未來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規範、越來越好。
那麼在其發展還不太成熟的現在,面對當前還有些良莠不齊的研學旅行活動,我們應如何準確區分呢?簡單說,把握住兩點即可。
第一,看是否以營利為目的。
《意見》中明確指出了研學旅行的四項基本原則:教育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安全性原則、公益性原則。公益性即要求研學旅行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對貧困家庭學生還要減免費用。
拿公益性原則作為照妖鏡,很多偽研學旅行一下子就露出了狐狸尾巴。「將近兩億用戶群體,哪怕每人每年研學一次,一個人掙100塊錢,市場規模已經足夠讓人心跳加速!」那些激動地按著計算器興奮於市場錢景廣闊的人士,未來必將被驅逐出這個領域。
第二,必須要有學校與教師的深度參與,突出課程特點。
研學旅行是一個綜合實踐課程,不是單純的旅遊!舉個例子,一家有資質的機構,和相關學校周密協商之後,嚴格按照教學計劃,把河南的學生組織到上海,把上海的學生組織到河南,進行雙向的研學與交流。
河南學生到上海參觀科技館、博物館,邀請相關專家教授開展專題講座講述海派文化,之後再安排學生遊覽迪士尼樂園,邀請運營方詳細講解迪士尼在全球的發展與運營情況。
上海學生到河南之後參觀殷墟博物館、文字博物館,聽專家講述夏商文化與漢字演變,到少林寺感悟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到開封感觸清明上河圖景致再現,追憶大宋王朝的富庶與繁華。最終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分組完成一篇相應主題的論文。——這樣的研學旅行自然是比較優質的形式,也是研學旅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如果拿公益性與教育性兩個原則來衡量,上海歷史博物館那則聲明,在委屈、憤怒之餘又哀怨地指出,自己也有收費的研學旅行項目。這一點就多少讓人有點心生狐疑了:項目什麼收費標準,作為博物館是不是堅持了公益性原則,活動是不是在學校的參與之下,有沒有老師的深度介入,這些要點聲明中並沒有強調。
看起來,研學旅行前景可期,然而任重且道遠。
留言話題互動
歡迎給劉亞飛打賞,您的支持就是他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