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之上海自然博物館研學課程課題

2020-12-21 北京研學夏令營機構

上海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之上海自然博物館簡介

上海自然博物館坐落在上海靜安雕塑公園內,濃厚的藝術氣息環繞著博物館,而博物館本身的設計又與周邊環境相呼應,仿佛是從地上長出一般。

上海自然博物館佔地總面積45086平方米,從外面上看外觀酷炫,特別是螺紋似的弧度旋轉,並且環繞中心的湖面讓人記憶深刻。還有表皮上鋼架結構的交叉以及石材面料的搭配,都獨具匠心。博物館的綠色屋頂與螺紋旋轉的搭配使得建築看起來樣式和獨特。這些材料以及結構的設計讓人不禁聯想與「自然」的關係。

上海自然博物館

若能從高處俯瞰,新館像一隻扁扁的「鸚鵡螺」,與浦東張江的另一隻「鸚鵡螺」——上海光源,遙相呼應。「螺」身鋪滿「綠色」,屋頂綠化與見縫插針的立體綠化,讓這座建築面積僅有45000平方米的「小場館」,擁有接近30%的「大綠化」,與周邊環境渾然一體,散發出濃濃的「公園氣質」。

仔細看,曲面上密布著不規則多邊形,就像是一個個細胞。這座由國外知名設計師設計的場館,最具特色的就是這座「細胞牆」,且意味深長:自然生命的演化正是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穿過細胞牆,走進自博館就能尋找答案。曲線外立面環抱著一汪清可見底的人工池塘,是自然博物館前部廣場的核心。深看下去,「細胞牆」竟然還有15米的「根」,挖掘出地下兩層空間。

走至另一立面,是與前方通透的細胞牆截然不同的植被牆,與公園裡大片大片的綠草地相呼應著,植被牆上擺著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植物盆栽,就像是給建築穿上了一件自然編織的衣裳。

上海自然博物館

上海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之上海自然博物館研學課程課題

上海自然博物館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地質學、天文學多種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博物館。主要任務是在收集自然標本及圖書資料的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館內的,內容包括"古動物史"、"古人類史"、"中國歷代古屍"3個陳列廳,以及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6個基本陳列廳,內容為植物的進化。

上海自然博物館對平時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不僅有了一個重溫,而且更加生動化的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而且能夠真實性的看到生物在不同的進化過程昱階段中動物的形態等特徵,很有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之國家海洋博物館館研學課程課題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藍色國土資源,海洋產業是國家海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社會各界都需要補上海洋啟蒙這一課,尤其是要樹立海洋國土意識,而培育全民族海洋意識首先應該從中小學生抓起,開展海洋研學旅遊則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形式。
  • 北京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之中國科學技術館研學課程課題
    北京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之中國科學技術館簡介中國科學技術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辰東路5號,東面是亞運村社區,西面是奧運水系,南面是鳥巢等奧運主體育場,北面是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實際上是整個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博物館裡的「研學」背後:生意還是課程?
    第2909期文化產業評論 每逢假期,學生出遊成為常態,尤其是近幾年,研學旅行日益火熱,博物館作為研學活動重要的基地,自然受到了研學旅行組織者的青睞。一時間不少博物館門庭若市,一波波學生川流不息。然而火熱的研學旅行招牌之下,魚龍混雜,亂象不少。
  • 博物館裡的「研學」背後:生意還是課程?
    ​第2909期文化產業評論每逢假期,學生出遊成為常態,尤其是近幾年,研學旅行日益火熱,博物館作為研學活動重要的基地,自然受到了研學旅行組織者的青睞。一時間不少博物館門庭若市,一波波學生川流不息。>像上海歷史博物館吐槽的這種研學行為,並不少見。
  • 如何設計紅色研學旅行課程
    2013年國家印發《國民休閒旅遊綱要2013-2020》中明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016年12月,我國教育部等11部門以教基——(2016)8號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 研學旅行今後納入中小學生評價機制
    暑期出門旅行,正成為中小學生的標配。愛寫作的獅子前段時間關注的一份高達三萬元的暑假花費清單中,旅行就是一項重大開支。  這兩天,浙江省教育廳、省旅遊局、省發改委等10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今後學校也操心孩子的旅行了。
  • 民俗文化資源如何生成研學旅行課程主題
    風俗禮儀、節日民俗等作為國學的重要研學內容,可結合學校已有傳統活動進行改造、整合,使之成為研學旅行活動的內容來源 ,如與開學禮、畢業禮、春秋遊、傳統節日活動,以及一些主題教育和參觀考察等社會實踐課程相結合,形成學校特有的、彰顯本校文化、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深度學習的研學旅行課程。
  • 帶娃認識有溫度的地球 上海氣象博物館推出全國首套氣象分齡研學手冊
    上海氣象博物館副館長趙國新說,博物館研學漸受追捧,作為研學主體的博物館本身也應該轉變角色,從「被動」提供場地到主動提供「課程」,才能讓博物資源轉化為優質的研學資源。早在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也曾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正式拉開了中小學生博物館研學的大幕。「在研學活動熱潮下,越來越多的學校組織在校學生前往博物館參觀學習,但是,其質量與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如何拓展博物館的教育方式,什麼是真正的博物館研學是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
  • 中小學生研學,博物館裡如何學好知識
    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作為歷史文化資源的集納地,各類博物館也憑藉其獨到的資源成為研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博物館研學讓不少學生在假期和周末不僅增添了出去走走的樂趣,同時也收穫了知識、拓寬了視野。
  • 青島公布首批56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
    青島首批56處研學旅行基地公布每個基地能同時容納200名學生開展教育活動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研學旅行已經逐步走進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學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和提升核心素養創造有利條件。
  • 安康高新區秦巴生態文化研學基地獲批「陝西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近日,由陝西省教育廳、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批陝西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評選結果出爐,經過專家嚴格評審,安康高新區秦巴生態文化研學基地成功獲批「陝西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這也是安康高新區首家獲批的省級研學旅行實踐基地。
  • 一文了解武漢市研學旅行政策法規
    052018年10月17日一、武漢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系列標準武漢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第1部分:服務機構評定與服務規範(試行)武漢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第2部分:研學基(營)地評定與服務規範(試行)>武漢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第3部分:導師評定與服務規範(試行)解讀:為推動武漢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服務工作,明確武漢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服務機構的準入機制,為研學旅行服務機構的優選與評定提供方法,從而提升研學旅行服務質量,加強研學旅行管理,推動研學旅行健康有序發展,武漢市教育局發布了研學旅行的系列標準
  • 2019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行業年會完美落幕!
    研學人宣誓600位與會嘉賓就課程建設、基地(營地)課程、研學人才培養、網際網路+研學、新高考與研學旅行等主題進行深度的探討,探討研學旅行發展過程中的新挑戰、新思路、新突破,為研學旅行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鑑。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鄭增儀在《新時代基礎教育的新使命》的主題分享中強調做好研學旅行關鍵是要建設一支優秀的導師隊伍。作為合格的研學導師要清楚當前基礎教育的新使命,掌握如何實施研學旅行課程,如何確保活動中學生的安全,怎樣真正做到讓中小學生旅有所學,學有所研,在研學旅行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精神。鄭司長的分享拉開了本次年會的帷幕。
  •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學旅行課程化」,到底難在哪?
    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旅遊局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遊的意見》第一次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並明確要求學校搭建一套完善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遊的意見這其實是一個教育契機,自從部委發出《意見》後,各地中小學校正在進行各種探索和嘗試。如何將研學旅行課程化?研學課程如何進行和實施?
  • 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幾大分類,我們必須要知道
    研學旅行是中小學生有組織的集體性、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活動,是對中小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生活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載體。在研學旅行的整體實施過程中,研學旅行課程更是能彰顯研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不同的課程設計也代表了不同的教育形式,那麼研學旅行活動都有哪些分類呢?
  • 【登峰少年研學活動】之青島藍樹谷研學旅行一日遊
    研學旅行宗旨:      認真貫徹執行教育部門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精神,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增強對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
  • 開創研學旅行「貴州模式」——貴州省研學旅行協會成立
    來自中國旅行社協會秘書長孫桂珍、中國中青旅控股集團總裁高志權及上海師範大學特聘講師、株式會社日本旅行上海支店長日比裕介貴州擁有多個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和燦若星辰的上千個傳統村落;不僅有歷史長河深處積澱而成的紅色長徵文化和陽明心學文化交相輝映,更有代表全球頂尖科技水平的&34;和&34;在黔中大地競相綻放。貴州不僅擁有支持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精神價值資源,還擁有自然、生態、科考等各學科各門類的世界級研學資源,可以說,貴州是中國研學的&34;之地。
  • 紅旗渠 | 召開研學課程專家評審會
    12月22日,紅旗渠研學課程專家評審會在林州市智慧旅遊大數據中心召開,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鄭增儀,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副局長翟秀剛,湖北省校外教育管理委員會秘書長付小林,江蘇省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徐偉組成的專家組,現場聽取紅旗渠研學課程匯報。
  • 學校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實踐研究
    其中,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成為教育新路的探索先驅。國務院辦公廳在2013年頒布《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 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中提出「 要逐漸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構想。2014 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鼓勵學校全方位提升中小學生的生活能力素養、實踐觀念和動手協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集體主義精神。2014 年8 月,「 研學旅行」被國務院正式納入《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可見「研學旅行」的概念正式被認可並鼓勵。
  • ...教育教學計劃 東莞市部分學校已先行編寫研學手冊,開設研學課程
    日前,廣東省教育廳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研學旅行將納入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從11月1日正式實施。研學旅行,日益火爆,逐漸成為東莞中小學生「剛需產品」。然而,作為校內教育的補充,需要明確的是,研學旅行主題應定位在「教育」二字,如何有序開展教學計劃和管理,利用優質資源達到「玩學兩相宜」的效果,避免「遊而不學」,已成為學校和家長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