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衛星遙感監測管理系統盯牢汙染源 「吉林一號」助長春精細化...

2020-12-13 澎湃新聞

運用衛星遙感監測管理系統盯牢汙染源 「吉林一號」助長春精細化管控揚塵

2020-07-07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6日,記者從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從現在起集中1個月時間,長春市將開展「施工揚塵、拆遷揚塵、堆場揚塵、裸土揚塵」等4項集中整治專項行動,運用「吉林一號」衛星遙感監測管理系統盯牢汙染源,通過細化標準、明晰責任、規範管理、量化考核,依法、科學、精準治理揚塵汙染,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

專項行動期間,我市將充分運用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吉林一號」衛星遙感掃測和管理軟體,對「施工揚塵、拆遷揚塵、堆場揚塵、裸土揚塵」圖斑數據信息進行採集、分析,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實施「查、測、溯、治、督、評」全周期閉環管理,盯牢各類揚塵汙染源,加強精細化管控,助力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提升。

精細化管控施工揚塵。全面落實揚塵控制責任制度,建設單位要將防治揚塵汙染費用列入工程造價,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確施工單位揚塵汙染防治責任。動態管理施工工地管理清單,確保從事房屋建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施工和維護、園林和綠化、河道整治以及建築物拆除等施工單位信息準確。嚴格實施建築施工標準化管理。施工現場實行圍擋封閉、出入口道路實施混凝土硬化並配備車輛衝洗設施、設置灑水降塵設施並安排專人定時灑水降塵、道路及加工區應實施混凝土硬化、設置良好的排水網絡系統、土方開挖後儘快完成回填。房屋建築工程外腳手架外側採用密目式安全網封閉。城市城區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現場攪拌砂漿應採取封閉、降塵措施。

標準化管控拆遷揚塵。建(構)築物拆除區域及建築垃圾暫時存放區域應設置高度不低於2.5米的圍擋。拆除過程中場內道路應採取噴淋、噴霧或灑水等降塵措施。拆除工程完成後應將現場清理乾淨,做好路面硬化。建築垃圾原址堆存時間不得超過2周。臨時堆存期間應全面開展綠植覆蓋,不具備綠植覆蓋條件的,夏季每1小時灑水1次,春季和秋季每2小時灑水1次。

規範化管控堆場揚塵。涉及散裝貨物運輸業務且有粉塵排放的鐵路貨運站(場)等物流露天堆場,應採取有效的封閉措施;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水泥、石灰、石膏、沙土等易產生揚塵的物料應密閉貯存。物料(或廢渣)的裝卸、輸送應採用皮帶封閉傳輸,破碎、混合、研磨、篩分等工藝過程要設置密閉集氣裝置進行收集處理。

動態化消除裸土揚塵。裸露地面、土方作業區、長期閒置工地、臨時渣土堆場、河道河床及主次幹道兩側、建設用地裸露地面,應採取綠化、鋪裝或者遮蓋方式防治揚塵。今年年底前,城市建成區全面消除城市裸露地面。

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集中整治揚塵專項行動,各級各部門將成立工作專班,加強組織領導,制定「檢查清單、問題清單、整改清單、責任清單」,掛圖作戰,銷號管理,確保專項行動落實到位。

強化考核管理。以轄區空氣環境自動監測站的監測結果為依據,對可吸入顆粒物(PM10)指標進行排名通報。對專項執法行動落實不到位,或整改進度緩慢的,由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提請領導小組組長約談相關責任人。

強化監管執法。集中開展揚塵汙染管控措施落實情況執法檢查,對於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按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對揚塵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施工單位,不良信息要納入建築市場信用管理體系,情節嚴重的,列入建築市場主體「黑名單」。重汙染天氣預警期間,城市建成區停止施工工地的土石方作業。

來源:長春日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巴遙一號」團隊故事:打造一流出口遙感衛星相機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7月9日電(趙竹青)9日11時56分,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上天並進入預定軌道。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是巴基斯坦的首顆低地球軌道地球觀測衛星,將為巴基斯坦農業、林業、城市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災害監測管理、國家安全等方面貢獻巨大力量。「巴遙一號」星上搭載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製的2臺1m/3m全色多光譜相機。
  • 我國自然保護地衛星遙感監測實現天、空、地全覆蓋 有效支撐監管
    為增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能力,進一步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現代化、科技化和精細化水平,2012年以來,衛星中心自然生態遙感部不斷探索加強信息化能力建設,更高效便捷地實現天地協同,更好地服務於自然保護地監管。
  • 衛星遙感「最後一公裡」亟待破解
    遙感衛星是幫助人們從天上「遙遠的感知」(觀測)地面的「眼睛」,這一隻只「天空之眼」高掛太空,「遙望」大地,拍攝傳回的一景景高清影像,讓決策者坐在辦公室裡就可以看雲捲雲舒、颱風運動、黃河狂舞、大地萬千,還可以利用「太空之眼」監測各類自然災害……  近年來,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氣象、海洋、測繪、環境監測等社會需求,成為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進行預報和評估的利器,每年挽回自然災害損失達數百億美元
  • 「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出徵
    「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出徵 作者:李曉靜、景洋    編輯:李慧    來源:吉林日報    2020-08-21 07:35     審核:張亮
  • 高科技讓吉林農業更加智能化
    新華社長春4月11日電(記者金津秀、孟含琪)記者從吉林省的多個科研院所了解到,衛星、無人機、多光譜相機等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在田間地頭大展身手,過去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變得更加科學化、智能化。  過去勘察種植面積,需要人靠腳力一步步去丈量計算。如今,太空中的衛星只需「一眨眼」的功夫,就能輕鬆探測農田情況。
  • 長春軌道交通2號線東延最新消息!
    今日關注7日9時許,隨著首根樁基深深打進土裡,長春軌道交通2號線東延正式進入實質性施工建設階段。2號線東延工程是我市軌道交通網中東西方向的軌道交通骨幹,西起2號線東延工程東樞紐站,沿東吉林大路地下敷設,連接空港線一期工程的換乘站趙家崗東站,線路長約9.1公裡,車站平均站間距1.8公裡(最大站間距約2.6公裡,最小站間距約1.3公裡)。
  • 2018年我國對地觀測遙感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
    近年來,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廣泛應用於氣象、海洋、測繪、環境監測等領域,成為預報、評估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利器,每年可挽回自然災害損失數百億美元。  要讓衛星遙感「天眼」發揮更大作用,多源遙感數據融合是發展趨勢。然而,我國衛星遙感信息缺乏互聯互通,制約了遙感技術的深度應用。如何打破行業壁壘,破解「最後一公裡」難題?
  • 開發清查系統、衛星遙感地圖助力……濟南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 12月2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濟南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有關情況。記者從發布會獲悉,濟南市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而且涉及的汙染源種類非常多。那麼,在普查過程中濟南市是如何保障汙染源普查數據質量的?
  • 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成功發射  有望降低對國外的數據依賴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訊(見習記者 林煥新)9月12日,我國首顆極地觀測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代號:BNU-1)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四號乙火箭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快舟一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失利
    9月1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噩耗,由中國商業固體運載火箭主力—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任務失敗。火箭在發射升空之空之後飛行姿態出現異常,最後連帶衛星一同墜毀,目前正在排查失利原因。
  • 北京一號小衛星為京城守水
    15日,負責小衛星運營的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智勇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透露,市科委和市水務局已聯手啟動水資源遙感動態監測研究科技項目,一旦本市出現水源告急,小衛星將提前拉響警鈴。  如今,已正式進入超期服役期的北京一號小衛星,並未因「年事已高」而放慢工作節奏,反而在本市一些重大科技項目中勇挑大梁。
  • 常見國產衛星參數介紹
    環境一號(HJ)環境一號是專門用於環境和災害監測的對地觀測系統,由兩顆光學衛星(HJ-1A衛星和HJ-1B衛星)和一顆雷達衛星(HJ-1C)組成,擁有光學、紅外、超光譜多種探測手段,具有大範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的環境和災害監測能力。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遙感數據傳輸與接收系統 數據傳輸與接收系統是指衛星地面接收站、用於數據中繼的通訊衛星等遙感接收到地物目標電磁波信息,記錄在膠片或數字磁帶上。從遙感衛星向地面接收站傳輸的空間數據中,除了衛星獲取的圖像數據以外,還包括衛星軌道參數、遙感器等輔助數據。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 探討我國高分衛星與遙感產業發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24日消息(記者 王子遙 周靜泊)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以下簡稱「高分衛星」)是遙感技術的應用。通俗來說就是把相機放在衛星平臺上,從空中向地面進行精準拍攝。自2010年國家批准啟動高分專項以來,7顆高分衛星成功入軌,基本構建起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並加速其與其他民用衛星遙感數據相配合,推進我國遙感產業化進程,加快我國空間信息體系的建設。航天技術不是「空中樓閣」,太空中的「天眼」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 吉林一號跟蹤畫面曝光,F22A戰機無處遁形,白宮:海峽局勢大逆轉
    據悉,「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其中包括「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央視頻號』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可見光推掃影像和視頻影像。至此,「吉林一號」衛星星座數量已增至25顆,具備每年覆蓋全國7次、每年覆蓋全球2次的能力,將為我國國土資源普查、城市規劃、災害監測等提供遙感服務。
  • 高景一號遙感衛星傳回高清影像:解析度可達0.5米
    近日,高景一號傳回高清新圖,各項技術指標與國內國際同類衛星相比,均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這些發回的影像可廣泛應用於諸如政府管理、林業、農業、油氣、網際網路地圖等國家社會發展的眾多領域。高景一號01組衛星是我國第一顆0.5米級商業遙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
  • 中國首顆高軌遙感衛星高分四號將為地球拍「大片」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長張洪太說:「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是建立中國戰略性空間基礎設施的重大工程,對確保中國空間信息資源自主權有重要意義。」  張洪太說,作為世界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分辨遙感衛星,高分四號可利用長期駐留固定區域上空、快速指向調整能力、靈活的任務編排等優勢,實現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的高精度觀測,第一時間持續穩定地獲取監測數據。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加速賦能智慧化生活
    打開APP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加速賦能智慧化生活 發表於 2018-11-28 11:21:30 記者近日走訪了中國北鬥創新發源地之一的陝西省,無論是古城文物的保護開發還是智慧城市建設,北鬥的應用場景正不斷豐富,加速賦能智慧化生活。 01 古城旅遊、文物保護:創新成果與燦爛文化交融       作為中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陝西省擁有豐富的古代文化遺產資源,如何用創新的手段讓古文化發揚光大,是管理創新的頭等大事。
  • 遙感圖像處理與分析系統
    其中的基於衛星遙感影像的DEM生成模塊主要針對SPOT、IKONOS以及資源二號衛星等具有立體成像的光學衛星遙感影像,提供高速、高效的自動匹配算法,可按照我國空間數據交換標準格式生成DEM數據。圖1為其界面。  GeoImager開發遵循軟體工程原理,採用面向對象的設計原則,便於系統功能的擴展和用戶二次開發。
  • 「巴遙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釋放中國航天哪些信息?
    新華社記者白國龍、胡喆  7月9日11時56分,我國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巴遙一號」)和科學實驗衛星「PakTES-1A」送入預定軌道。  「巴遙一號」是遙感衛星,也是巴基斯坦自我國採購的第二顆衛星。科學實驗衛星「PakTES-1A」是巴基斯坦自主研製的一顆科學實驗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