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兩旁,積雪星星點點;不遠處,青海雲杉密密麻麻。這裡是海拔2700米的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市山丹縣大黃山林場。11月3日中午,記者驅車沿著七拐八繞的盤山土路進山採訪。
「看,野雞!」在大黃山林場高坡保護站,記者一行剛登上一座土堆,沒說兩句話,四五隻野雞就從沙棘林裡飛了出來,轉眼間又鑽入密林深處。山丹縣林業局局長譚多相說,這片沙棘林是3年前栽下的,現在長勢良好。
祁連山。視覺中國 資料圖在沙棘林西邊,漫山遍野的青海雲杉鬱鬱蔥蔥,在陽光照射下綠得濃厚。「那就是祁連山的原始森林,從樹的高度來看,估計長了得有兩三百年了。」譚多相告訴記者,大黃山林場處於祁連山中段北麓,對邊的山就屬於祁連山,也是自然保護區的外圍邊界山。
在我們腳下,2000多畝青海雲杉幼苗正在頑強生長,給枯草遍野的荒山平添了一抹鮮綠色。「這些樹是今年5月份種下的。」譚多相說,以前這裡是大片荒山,一下大雨導致山洪不說,還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自今年3月以來,山丹縣林業局緊扣山水林田湖草主題,投資5250萬元,不斷推進縣裡的祁連山水源涵養區淺山區植被恢復與保護項目。項目將分3年實施,計劃人工造林1.5萬畝、封山育林1.5萬畝。今年的任務是人工造林5000畝、封山育林1萬畝。
「這一片將近2500畝,今年5月底全部栽完。」譚多相說,項目建設過程中,林業局發動附近大馬營鎮中和村的貧困戶上山挖坑、澆水、管護,給當地老百姓增加了近260萬元收入。
「雖然降雨量不算少,但是雨水存不住,沒有水,樹和草都活不長,一步步形成惡性循環。」譚多相表示,等樹苗長成後,會顯著改善局地小氣候。「我們已經做過相關實驗,只要樹能長起來,就能涵養住水源。而有了水,山水林田湖草才能一起修復,成為真正的『生命共同體』。」
記者發現,祁連山上原始的樹木都長在陰面,而人工栽種的卻是陰面陽面都有,能成活嗎?對此,譚多相解釋說,人工栽種的青海雲杉只要頭3年管護合理、定期澆水,就能成活下來,形成規模之後就不需要人工澆水了。
「這個項目,是我們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一個子項目。」張掖市發改委辦公室主任周天雲說,2016年12月,張掖被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列入全國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地區,一年來,項目建設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
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設置,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原則,按照南部水源涵養區林草植被恢復、中部綠洲區生態經濟優化提升和北部防風區固沙生態綜合治理的總體思路,3年內規劃實施林草植被恢復、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護區農牧民搬遷、黑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等13個方面60個建設項目,總投資52.1億元。
「今年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項目58個,計劃投資17.35億元。截至目前,58個項目中可研或實施方案已批覆的有56個,目前已開工建設41個。」周天雲說,祁連山淺山區林草植被恢復與保護工程完成造林2.01萬畝,封育1萬畝,封育圍欄建設12公裡;礦山環境治理恢復開工治理礦點101處;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居民轉移轉產拆除154處人工設施,完成溼地植被恢復32公頃,退還保護區內非基本農田34公頃。
此外,張掖市還會同相關部門,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圍繞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礦山環境治理恢復、黑臭水體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監測開展技術論證和專題研究,並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方面的專題培訓,為項目實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
(原題為《呵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張掖整體推進祁連山生態修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環境保護,祁連山,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