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推進文化強市建設 打造12分鐘「文體圈」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軟實力。12月18日,中共武漢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吹響了建設文化強市的集結號。昨日,武漢市新聞辦召開「堅定不移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武漢市建設文化強市的有關情況。
武漢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前三季度,武漢全市916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306.8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文化產業在逆勢中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讓城市文化融入市民生活,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觸手可及詩與遠方。」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朱進表示,武漢市將推動建設普惠性、高質量、可持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12分鐘文體圈。
朱進介紹,「12分鐘文體圈」是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的一個新的量化標準,即在12分鐘步行路徑內,市民就能享受到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廣場、公園、劇院、電影、書屋等,提供環境溫馨、設施完備、服務優質的公共文化實體空間設施服務。
為此,武漢市將優化公共文化場館空間布局,打造以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博物館、城市書店、演出劇場、影城等為核心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推動公共文化場館新館建設、維修改造、提檔升級。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推進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武昌古城等歷史片區保護性開發,打造歷史文化傳承發展樣板區。
漢口歷史文化風貌街區是沿江大道—江漢路—京漢大道—黃浦大街的圍合區域,約3.35平方公裡,片區集合了裡分住宅、近代廠房、近代倉庫、宗教建築等眾多歷史建築,建築質量之高、數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在全國範圍內名列前茅。
「近年來,做好漢口風貌街區保護與利用相結合,不斷向縱深探索推進,經歷了點—線—面三個階段。」江岸區政府副區長蔣志耕介紹,從歷史建築保護到歷史建築較為集中的街道整體保護,再發展到歷史文化街區系統性保護、改造和利用,江岸區陸續完成了黎黃陂路步行街、中山大道、江漢路步行街等一系列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東正教堂、平和打包廠等眾多歷史建築重新煥發生機,平和打包廠項目更是榮獲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下一步,江岸區還將從市政設施建設、歷史建築價值提升、老舊小區整治、公共空間及市場開發等方面制定項目清單,全面推進歷史風貌區建設,通過武漢「長江主軸」建設帶動周邊區域建設。
(文章來源:長江商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