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舸
(作者畢舸,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雙11」戰線拉長,更有電商平臺將原本1天的「光棍節」變成了由兩個售賣階段組成的「雙節棍」,一些熱門、限售商品,或者網紅直播間的低價商品,往往「一件難求」。於是,代搶、代拍服務出現了,甚至還有「搶拍軟體」助攻。而媒體調查發現,這類服務洩露個人信息的風險極大,更需要指出的是,研發、銷售「搶拍軟體」已觸犯法律。
為了搶到價格更便宜的商品,不惜購買黃牛的代搶服務,對於用戶而言,看似是用小成本獲取更多收益,但其實風險與隱患多多。通過「網購秒殺器」進行競拍,用戶必須提前輸入銀行帳戶及密碼,秒殺成功後再用秒殺器進行付款。這等於把用戶的銀行信息「裸曬」給所謂的代搶者,一旦不法分子將秒殺器捆綁上「支付寶劫持木馬」,或者將木馬程序直接偽裝成秒殺器,其後果可想而知。
花十幾元代搶「服務費」,買到比原價便宜一半的商品,表面上看是佔了便宜,卻要冒著帳戶裡成千上萬資金被盜取的風險,相信稍具常識的人都能算清這道題,做出理性的選擇。
有關部門提醒用戶,不要貪此類小便宜,以免為自己的投機心理付出沉重代價。但更要看到的是,代搶軟體出現在市面上亦非一日,在「雙11」期間更是泛濫成災,這反映出其產業規模之大,也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在非法代搶產業的上遊,負責研發、銷售代搶軟體的人已經構成犯罪。近年來,已經有研發此類軟體的不法分子因此被查獲刑。2017年,全國第一例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的案件,判處被告人任某平等三人刑期不等的緩刑,並處罰金,該案使司法機關認定了此類行為的性質及刑法的可罰性,對製售、使用搶購軟體的群體起到了震懾、警示作用;在「淨網2019」專項行動中,阿里安全協助江蘇省南通市公安局成功打掉了一個製作銷售黃牛軟體HIROOT的涉案團夥,涉案金額超過千萬……不過,利字當前,仍有人心存僥倖,知法犯法。
同時,非法代搶產業的下遊,即在網上四處兜售此類服務的人,也成為代搶軟體深入用戶群體的觸手,通過誘導用戶下單,為產業上遊源源不斷輸送訂單和資金。這兩類參與者,司法機關應從重從快查處,形成執法威懾力,切斷不法產業鏈條,保障電商平臺和網購環境的健康順暢。
購買代拍代搶服務的用戶,既是受害者,其做法也是通過不公平的手段來獲利。電商平臺一旦發現此類異常現象,可以取消用戶的搶單資格,甚至凍結其帳號,以阻止用戶與代搶不法者的聯結。可以說,購買代拍代搶服務,就成了非法交易的一方,成了不法產業鏈中的一環,就是在縱容灰色代搶產業的膨脹,同樣面臨法律責任。有關部門在接到此類線索後,應對牽涉其中的購買者予以提示、警告,明確告知其如此做法要承擔的法律後果,對於屢屢購買代搶服務的用戶,要有必要的處罰。
隨著法律監管的完善、技術水平的提升,以惡意軟體為工具的犯罪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類似「雙11」代搶代拍的灰色產業鏈依然在暗處滋長。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而法律的本質就是為每片雪花標上必須承受的責任標籤,以阻止雪崩。釐清鏈條各環節的法律責任,並予以更加緊密的依法查處,是徹底消除「雙11」代搶產業鏈的唯一路徑。維護誠實守信、公平競爭、依法經營的網際網路經濟秩序,你我皆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