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上面的朋友說「魚鰾就是魚膠,也是花膠」。這沒錯,魚膠又名花膠、魚肚、魚鰾,都是指同一種東西,像我們一直都是叫花膠,魚膠的使用範圍比較廣,也是比較專業化的詞語。
香港人就很少人叫魚膠,都是叫花膠的,廣州叫魚肚的比較多, 所以,一個地方一個名字叫法不同而已。
接著說「把魚肚取出,晾乾即可」。這可不行,咋理解呢。你得分兩說。
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剖開魚腹取出來就行了。這種野蠻方式,容易破壞魚鰾的完整度。不完整的魚膠,其收藏價值會大為降低,那些價格昂貴的花膠基本是由熟練的老手來取,並不是人人都能勝任的,整個過程必須小心謹慎,儘量做到不要損壞魚鰾,且不能把膽汁汙染到上面。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專業術語:「須」、「法令紋」、「出水洞」、「耳朵」、「筋」等。這些跟魚鰾在魚的肚子裡面,和各種內臟器官連結的位置和方式有關係,不同的魚種長相是有差異的,所以魚鰾也形形色色,並非完全一致。
作為新手,如果你不了解魚鰾的生理構成以及連結方式,就不知道從何下手取魚鰾,如果採取暴力的方式,容易把魚鰾上的這些標記弄斷,可能就會造成六耳赤嘴沒了「猴耳」、北海大耳沒了「大耳」、西洋鬥湖沒了「尾巴」、本港赤嘴沒了「出水花」、蜘蛛膠沒了「觸鬚」,等等等等。
既然說到這了,那掌柜就大氣點,把製作方法也給看官們普及一下吧。
漁民把魚捕撈起來後,取出魚鰾,進行清理,去掉表面的魚油和脂肪,同時清理掉表面粘附著的骨頭、肉、血管等。之後有兩種製作方式,一種是保持原樣曬制風乾,即我們所說的「筒膠」;另外一種是用把魚鰾剪開,撕掉內外膜,放在架子上定型,經過風吹日曬,保持通風乾燥,在曬制的過程中,還需要經常擦拭掉滲出的魚油,慢慢的魚鰾就會脫水脫油變成魚膠。一般需要3-5天。
魚膠製幹的時候會慢慢變黃,隨著存放年限的增加,會變得越來越黃,最後能變得跟老玉一樣的暗金黃。
魚膠存放的過程中,營養會發生變化,存放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營養沉澱的過程,能演變出一些對人體非常有益但是正常的新鮮食物是不含有的罕見物質,實際上很多滋補品越放越貴就是這個原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