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40餘家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組成的採訪團參觀木質玩具廠。
由40餘家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組成的採訪團6月15日走進黑龍江柴河林業局,先後走訪了威虎山飲品公司、木質玩具廠,考察了貯木場閒置場地發展甜葉菊種植項目,聚焦「昔日貯木場,今日綠色食品大廚房」的蛻變。
「以前山核桃都沒人要,現在山產品得到很好的利用。林業局把核桃仁做成飲料,核桃仁殼做成工藝品。」威虎山飲品有限公司生產副經理高忠臣向記者們介紹,該公司生產的山產品共6大系列68個品種,山淨、水淨、空氣乾淨是這裡山產品的法寶。
柴河林業局建於1947年,累計為國家生產商品材2390萬立方米,上繳利稅9.7億元。天保二期工程實施以來,累計完成更新造林1.7萬畝,補植補造和森林改培6.8萬畝,森林撫育53萬畝;木材產量由2010年的13.8萬立方米減少到2014年的3.2萬立方米。
由40餘家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組成的採訪團參觀山核桃製品。
轄區地跨海林、林口兩個市(縣)施業區面積34.5萬公頃,佔海林市行政區域總面積的39.6%,活立木蓄積3802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91%;施業區內有保存較為完整的母樹林6696公頃、41萬公頃全國面積最大的威虎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全省最大的水力樞紐蓮花水電站、國家奧林匹克水上訓練基地、國家級AAAA柴河九寨景區和133平方公裡的蓮花湖,在建的十二五國家重點工程項目荒溝抽水蓄能電站將形成面積為48.5公頃的人工「天池」,還有剿匪英雄楊子榮和高波光榮地、東北抗聯名將周保中戰鬥過的「將軍洞」等紅色旅遊資源。
多年來,柴河林業局創新經營理念,堅持保護培育優先,實現由木材生產中心向生態建設中心轉型。
做強綠色食品,從大林場向大廚房轉變。培育了威虎山飲品公司、林農特產品加工廠、礦泉水廠、糧食烘乾加工、豆製品廠、冷飲廠等10個加工企業,形成了林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利用堅果加工剩餘物,生產核桃工藝品、活性炭,利用採伐加工剩餘物生產根雕藝術品,延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開發了6大系列68個品種綠色特色產品,其中7個品種被人民大會堂選用,松仁飲品被評為「首屆黑龍江省消費者最喜愛的100種綠色食品飲料類第一名」。 2015年還在上海開辦了黑龍江「黑森」綠色食品銷售旗艦店,開通了網上電子商鋪。建立龍頭企業和基地業戶框架協議收購機制,帶動了沿湖、沿路、林緣、庭院4條經濟帶和堅果林、食用菌、山野菜、無公害大豆、林禽、林畜、北藥、漁業15個綠色特色種養基地的產業化發展。
由40餘家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組成的採訪團走進威虎山飲品公司。
從森林建設向生態旅遊轉型。推進省重點產業建設項目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的開發,2012年至今進行了三期建設。形成以柴河九寨、蓮花湖二道灣為核心的旅遊景區和宏聲、二道、頭道等森林生態旅遊示範林場。開發了全省最大的水上樂園、森林小火車等30多個旅遊項目。柴河九寨被評為全省最值得去的100個地方之一和「中國最美休閒度假旅遊勝地」,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拉動了第三產業發展和林農產品銷售。2014年接待遊客60萬人次,實現旅遊產值近億元,成為促進林農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伐木工到專業人才的轉變。實施大企業培育和中小微企業扶持發展計劃,吸引周邊人員到林區就業創業,實現了盤活資產與創新發展的有機結合;結合停產轉型,將各林場優秀的「三手」、運材司機、採運技術人員組織起來培訓,保留一支技術硬、素質高、能力強的採伐專業隊伍,謀求境外採伐項目,拓展林業局就業空間。目前在外從事工程監理人員3700餘人,年創收入近2億元,被譽為「監理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