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恩霆
7月12日,炮聲打破了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邊境地區的寧靜,這對外高加索地區的冤家因再度爆發武裝衝突而上了國際新聞。這也是繼2016年邊境軍事衝突之後,亞阿兩國時隔4年再度大打出手。從12日起,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在兩國北部邊境地區的交火已經持續多日。其中,14日的衝突造成包括一名少將在內的7名亞塞拜然軍人陣亡,可見雙方這次交火的激烈程度。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敵對狀態已經持續了至少30年。同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亞阿兩國在蘇聯末期就已經圍繞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簡稱納卡地區)的領土爭議爆發武裝衝突。
蘇聯時期,面積大約4400平方公裡的納卡地區,是亞塞拜然境內、靠近亞美尼亞邊境的一個自治州,但該地區多數居民是亞美尼亞族人。1988年,納卡地區要求併入亞美尼亞,導致該地區亞、阿兩族之間爆發武裝衝突。蘇聯解體後,亞阿兩國為爭奪納卡地區爆發戰爭。1994年,亞阿兩國達成全面停火協議,但就納卡問題的對話談判至今無果。
在外高加索三國中,無論是國土面積、人口還是GDP總量,亞塞拜然都要強於亞美尼亞。論面積,2.98萬平方公裡的亞美尼亞,只相當於亞塞拜然的34%;論人口,亞美尼亞300萬人口只相當於亞塞拜然的31%;論經濟實力,擁有裏海豐富油氣資源的亞塞拜然去年GDP為480億美元,是農牧業國家亞美尼亞的3.5倍。
然而,現實是納卡地區的絕大部分及其周邊的亞塞拜然領土由亞美尼亞實際控制,就算2016年那次衝突兩國動用了坦克、戰機等重型武器,亞塞拜然依然沒能改變現狀。
此次亞阿兩國爆發衝突後,在國際社會一片呼籲雙方保持克制的聲音中,唯獨土耳其一邊倒地支持亞塞拜然的立場最扎眼。拋開宗教、能源合作等因素,僅憑「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條,土耳其就會毫不遲疑地站在亞塞拜然一邊。
原因很簡單,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也是一對冤家。在地理位置上,亞美尼亞正好夾在土耳其和亞塞拜然之間,東邊是亞塞拜然,西邊是綜合實力更加強大的土耳其。而且,亞美尼亞與這兩個鄰居都處於敵對狀態。
不同的是,亞阿矛盾主要因納卡地區的領土爭端而起,亞土矛盾則更為複雜。身為地處歐亞十字路口地帶的小國,歷史上的亞美尼亞屢遭羅馬帝國、波斯帝國、奧斯曼帝國、沙俄及蘇聯等周邊大國的蹂躪,也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大阿勒山位於土耳其與亞美尼亞邊境不遠處。
一戰期間,當時還在奧斯曼帝國治下的亞美尼亞人,遭到驅逐和屠殺,學界普遍認為1914年至1918年間有超過100萬亞美尼亞人遭奧斯曼帝國「種族清洗」。一戰結束後,1920年籤署的削弱奧斯曼帝國的《色佛爾條約》,將現今土耳其東部從黑海沿岸到凡湖的大片土地劃給亞美尼亞。
但到了1923年,這一切都變了。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前後,與協約國重籤《洛桑條約》取代《色佛爾條約》,那片劃給亞美尼亞的土地重新歸屬土耳其;與蘇聯籤署《卡爾斯條約》,將亞美尼亞自古以來的精神象徵——大阿勒山劃給了土耳其。
大阿勒山距離亞美尼亞與土耳其邊境只有30多公裡,天氣狀況良好時,從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可以遠眺大阿勒山山頂的積雪,傳說中的諾亞方舟就停靠在大阿勒山。這座亞美尼亞人心中的聖山至今仍在亞美尼亞國徽的正中央。
此外,土耳其不承認一戰期間奧斯曼帝國對上百萬亞美尼亞人的驅逐和迫害是屠殺,即便俄羅斯、美國和法德等歐洲國家均認為那是一次「種族清洗」。土耳其的態度更加激怒亞美尼亞,雙方至今仍水火不容。
亞美尼亞和俄羅斯關係緊密。
從現實來看,土耳其此次高調支持亞塞拜然,也符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近年來強勢出擊的外交作風,也不排除土耳其積極介入亞阿矛盾,以此作為其與俄羅斯就敘利亞、利比亞等局勢討價還價時的籌碼。
亞阿衝突爆發後,俄羅斯率先表態希望雙方克制,隨後美國、歐盟也呼籲雙方應避免衝突進一步升級。雖然在土耳其甚至亞塞拜然看來,亞美尼亞是個國力偏弱的「軟柿子」,但站在其背後的則是俄羅斯。
亞美尼亞是俄羅斯的傳統盟友,同時是歐亞聯盟和集安組織成員國,前者是俄羅斯主導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後者是俄羅斯主導的軍事聯盟性質的地區組織。正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以近年來俄羅斯在高加索和中東地區的強勢表現,加之對納卡地區的實際控制,以及對本國歷史的堅守,想必亞美尼亞是有底氣硬剛亞塞拜然和土耳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