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個人付出生命是什麼樣子?為人間道義付出生命是如何悲壯?進,則刀山火海,退,則保全自身,在「趙氏孤兒」的故事裡,你能看到這種悲壯,看到這種上刀山,下火海的人間道義。
在春秋時期,晉靈公在位期間,武將屠岸賈殺了趙盾滿門,只留下了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受這位嬰兒母親所託的程嬰,便成為了這個嬰兒的保護神。
程嬰將趙氏孤兒放在藥箱中,想將這個孩子帶出去,卻被屠岸賈的部下韓厥發現,在一番激烈交涉後,韓厥深知程嬰是難得的忠臣良將,於是悄悄將他們放走了,沒有完成任務的韓厥選擇了自刎。
屠岸賈非常害怕如果找不到這個嬰兒,日後會惹出諸多事端,於是下令,將全城符合年齡的孩子都囚禁起來,並對外宣稱,如果不交出趙氏孤兒,這些孩子都將成為趙氏孤兒的替死鬼。
其實不難想像,連一個死去之人的託付都難以捨棄,勢必要完成的人,內心是多麼善良,是不可能用全城孩子的性命來換趙氏孤兒的。
面對這樣一個難題,程嬰決定與公孫杵臼商議,最後的結果便是將程嬰的孩子交出去,作為趙氏孤兒,將真正的趙氏孤兒當做自己的孩子撫養起來。
畢竟是一條生命啊,如果程嬰將自己的孩子交出去,他必死無疑,這樣一個小小的生命還沒有感受這個世界,便要走上這條不歸路。
可是趙氏孤兒身上肩負的責任是道義、是忠孝、是趙家滿門的希望,他活著,不僅僅是完成公主給自己的囑託,更是影響著國家的命運,在這種境況下,程嬰毅然決然將自己的孩子交了出去。
退隱的公孫杵臼,導了一齣戲,讓程嬰告發自己,是自己把孩子抱走的,引導屠岸賈發現假的趙氏孤兒,並因此付出了生命,程嬰的兒子,也慘死,換來了趙氏孤兒的平安喜樂。
趙氏孤兒的活著,是幾條生命的活著,他們為了趙氏孤兒,不惜付出一切,邁入刀山火海,從來沒有想過要退卻。
程嬰撫養趙氏孤兒,悉心教養,使得他能文能武,擁有一身好本領。並在適當地時機告訴了趙氏孤兒事件的真相,趙氏孤兒也將屠岸賈殺了,報了血海深仇。
縱觀趙氏孤兒,我們會發現悲劇,裡面人物的付出,是不計較得失,不計較利益的,甚至自己還會因此付出生命,但是這些都是值得的。
趙氏孤兒,真的是,進,是刀山火海;退。是保全自身,它是衡量人間道義的一把尺子,上面的人性刻度令人吃驚,令人欽佩。
歷史是有厚重感的,趙氏孤兒本身,也帶著一種崇高的精神,向我們召喚著輕死生重大義、舍利益立忠良的人生信仰。
今天仍然有很多像韓厥、公孫杵臼這樣捨生為義的人,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但行好事,不問前程,從而感動身邊,影響身邊。
我們或許會對趙氏孤兒裡面的程嬰孩子的死,韓厥等的死感到惋惜,甚至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放觀那個時代,這種精神是彰顯了英雄本色的,更是他們每個人心中最正確的選擇。
我們應該從趙氏孤兒中領會這感天動地的人間道義,這種為了諾言付出生命的精神,這是一個警鐘,是一種呼喚,是一種召喚,使我們的骨肉和鮮血為之顫抖。
或許學習歷史的意義就在於此,使我們的精神充沛,明白許許多多讓人感動的故事,聽許許多多對人生有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