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苦和樂的態度!

2020-12-15 重樓逾陀

苦和樂,是相對的兩個名詞,它在人們的態受上,似乎沒有一定的標準,同是一事,甲以為苦的,乙未必不以為樂,例如甲吃榴槤香甜可口,以為樂;乙嗅之即噁心嘔吐,以為苦,是情況和感受不同罷了。這不過是對某些特別的事物,各人的感受有別而已。但是人生有許多重要的經驗和大事,卻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的。例如佛教所說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親愛的人生離死別)、怨憎會(和討厭的人聚會一起)、五陰熾盛等八種痛苦,都是人人以為苦的。

苦是人生現象中普遍而真實的,但是這種人生的真實苦況,倒並不是人人能夠明顯地察覺得到的,因為人們有天生的自欺傾向,挖心思遮掩醜惡的一面,故意不看不聽痛苦的事物,或以美好的名詞和事物代替,例如人死了,弔喪的人一定用升天,去西方,仙遊等等美好的形容詞,形容美好的一面。

佛教對人生的苦,提供了極有系統及非常詳細的觀察方法,激發厭離及向道的宗教情緒。佛教對人類的痛苦,大約分為三類:

第一是「苦苦」,就是身心所感受的種種不適及苦痛。

第二是「壞苦」,就是凡事物都是無常的會壞滅的,畢竟屬於痛苦的。

第三是「行苦」,就是凡屬被業力所驅使的身心(五蘊)一切法本身就是一種苦。

苦苦,是指哪些具體的種種身心苦痛經驗,比較容易理解。壞苦,是對世間有壞滅的事物的一種價值判斷以及否定態度。行苦,是屬於一種較高層的不快感受。它比較細微,只有悟道後的聖人才能感覺到。

關於苦苦的八苦,是常識性的,人人都能體會得到。但對於佛教常說的「人生一切畢竟是苦」的基本道理,就必須在這裡說明一番,不然就不能看出佛教為什麼持這種態度。

那是因為:

第一,享樂正是說明痛苦的另一面。某些人正在享樂的時候,正意味著其他的人因此而感到痛苦。例如戰爭勝利大會,無不是興高採烈,享受勝利的樂,殊不知有勝利的一方也有失敗的一方。失敗的一方,正受到失敗的痛苦。以吃飯來說,一頓豐富的晚餐,吃的人自然得到享受的快樂,但廚房中的廚師,卻受著火烤菸薰的痛苦。如果是肉食大餐,更在不知有多少生靈被剝皮抽筋,悽慘哀嚎的情形下造成的了。所以,享樂往往是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的。

第二,快樂與憂患常相連接。快樂的境遇常和憂慮相連接,因為人們怕失掉它,例如一對在熱戀中的男女,固然享受到柔情蜜意的快樂,同時也註定了生離死別的痛苦。一個成功的人比平凡的人常有更多的煩惱,因為他們覺得失去的東西太多了。

第三,極度的短暫的快樂,往往導致長期的痛苦。一個人如果透支他尚未掙得的報酬,享用他過分的快樂,往往導致不可避免的痛苦。例如放縱邪淫,飽食無常,揮霍過度,以至酗酒吸毒,輕諾寡信等,雖得一時之快,但終會嘗到最後的苦果,後果的痛苦,實千百倍於片刻的歡悅。就連那些人生高尚的樂趣如友情及藝術等,當曲終人散或景物全非後,也一樣有悲涼悽楚的苦感。這都是因為世間的事物是無常、變異、生滅的,所以是苦。

由於佛教著重在說苦、說無常,遂被認為佛教是絕對悲觀的。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錯誤,佛教把宇宙的真像無情地大暴露,把人生的苦痛有系統地揭露出來,還要叫我們反覆觀察,銘記在心,不加絲毫躲避或掩飾。

這是超世俗的宗教直觀態度,並不是有意教我們悲觀,是教我們認識苦相以後,不要再自欺欺人地追求虛妄不實的欲樂,而應斷舍虛假的,追求解脫的自在樂。所以佛教是如實地去觀察世界和人生,是一種實觀的態度。

就如莊子般通達的活著,大家都很熟悉,莊子妻子死了,莊子鼓盆而歌這個故事。莊子妻子死了,惠子就去給莊子妻子弔喪,結果發現莊子把一個瓦盆扣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惠子就批評莊子,說你也太不像話了。你老婆陪了你一生,為你生孩子,相夫教子,受盡辛勞晚年喪命。你不但不悲哀,你反而鼓盆而歌也太不近乎人情了。莊子怎麼回答呢?莊子說最初我也很悲傷,也想嚎來著,但是我突然一想,這世上原沒有我的妻子,她是道形成氣,氣又形成形,形才出了我的妻。我的妻今天又回到道回到氣,回到天地之間,回到她的本源,而我卻在座在這裡大哭大嚎,豈不顯得很荒唐嗎?因此鼓盆而歌寬歡呼她歸道。

佛教徒觀察到無常空苦的真諦,所以能順應自然,不為苦痛所憂惱,也不去追求虛妄的欲樂。更進一步,把苦看成修道期間不可缺少的「逆增上緣」。所以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因為識透了苦的真諦,永遠不為苦所惱亂。

正視一切現實,從現實中體驗法理,享受法樂。大乘行願的佛教徒,把實觀所得的智慧和實觀所得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合在一起,建立出世間和入世雙重圓滿的教法。

相關焦點

  • 佛說人生是苦,佛教是不是真的很消極、很悲觀?
    佛教常常說「人生是苦」,總是給人一種悲觀的感覺,再加上現在很多電視劇的和小說對佛教的描述,大多數人都給佛教一個消極的標籤,都認為不走到人生絕境不會選擇這一步。那麼,佛教所說的「人生是苦」真的是給大家傳遞一種消極和負能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樣說的人對佛教只是一知半解,只是片面的了解佛教,其實佛陀除了說「人生是苦」,還說了下半句「離苦得樂」。「人生是苦」,是人生實相,是對人生的客觀描述。
  • 人生有幾多「苦」?三苦、八苦、十一苦
    苦, 對佛教的人來說, 是肉體痛、心裡不安、心靈不滿足等。如果用佛教《四聖諦》解釋, 【苦】大論云:「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 有三種心苦:貪、嗔、痴。」 。黎讀者害怕失去樂,她試圖把樂留住, 她一直跟我說她感到不滿。苦, 最基本有三種:1) Suffering of Pain這種「苦」很矛盾, 有情是苦, 無情也是苦, 五蘊皆空,「蘊」,舊譯叫「陰」,新譯叫「蘊」。五蘊都是因緣和合而有,是無常、是不實。
  • 佛教:觀世音菩薩,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觀世音菩薩在佛教是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觀世音菩薩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眾生的聲音」的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楊柳淨瓶,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世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他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
  •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
    消極、積極代表對人生、對世界的認識和態度。前者看得虛無,易流於斷見;後者看得實在,易落入常見。很多人認為佛教消極,主要來自三方面的誤解:第一,出家制度。出家人放棄世俗生活和對感情、財富、地位的追求,從世間標準看,給人消極的印象。其次,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簡單、樸素的生活。第三,處世態度。
  • 佛教說以苦為師,人生中的苦真的可以成就修行嗎?看完這篇就懂了
    不苦的人,就不會來聽法;越苦的人,才會越追求解脫。所以佛門講以苦為師,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來學佛、念佛?一方面不相信因果輪迴,另一方面覺得人世間沒有那麼苦,沒有這種需求。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很多人都在一味追求物質享樂,也就不思出離。為什麼天人難以解脫?就是因為天人享樂太多了,這種樂,對天人其實是一種傷害。
  • 「悟道」王屋山:第一洞天之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和道教基本區別在於: 道曰今生,佛說來世;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老,必須形神並養,即注重"內修"和"外養";道教啟發人們去探索人生、人體、命運、社會、宇宙等的奧秘,創建了一種重人生、樂人世的積極生命觀;引導人們積極向善、助人為樂、修為今生,只有修好今生來世才能更好。 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人們對現實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 年少不積苦和累,哪來人生福與樂!
    狂熱之樂,安逸之樂,物慾之樂等並不是人生的真快樂!01 孟子的快樂觀啟示孟子是中國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認為,快樂跟危險聯繫在一起。「君子有終生之憂,無一朝之患。」一個成功的人總是一生怕自已做不好,才能每一天去充實自已,而無危險。人有三種有益的快樂:其一是樂於用禮樂來調節生活。
  • 佛說:一個人,能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能離苦得樂!
    佛說:一個人,能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能離苦得樂!印光大師曾說過:我們講修善法,要從根本改。當我們從根本修,心裡沒有一個惡念,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我們要幫助人離苦得樂,應從根本下手,就是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使他永脫苦輪。不但現前他不受苦,來世更不苦,因為超越輪迴,不再生死。這是大慈大悲,這是最殊勝的善巧方便,能得到無染安靜的清淨心。只有清淨心是真正的安穩,真正得樂。
  • 這裡有難以想像的苦,與眾不同的樂
    駐守著一群特殊的「海島兵」他們遠離人煙、獨守寂寞與風浪搏擊、與礁石為伴他們戍守邊關、毫無怨言與海鷗同歌、與清風共舞在這些近乎「與世隔絕」的小島上他們用執著和堅守書寫新時代海防官兵的忠誠樂章今天前線哥帶你再次走進「北面三島」走進海島官兵的日常生活去領略海島兵的「苦與樂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佛教中的「苦諦」,是「形上學」意義的——而不是一般的苦樂感受(情緒)。生命無所謂苦樂:生命是一種自然狀態。作為「四諦」之首,佛教確實講「苦」;不過這並不針對生活態度——導人厭世。相反,佛教是重視面對現實的;由於理解不深,大家以為佛教鼓勵放棄今生——這是嚴重違背佛教本懷的(誤會)。如同吃飯睡覺,都是正常的生命行為;只有過度的執念與無意義的期待才會導致苦。
  •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是否符合佛陀本懷?
    徐恆志老居士我們學佛的目的,在於堅持五戒十善,來斷惡修善,淨化自己;廣修六度四攝,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轉化煩惱習氣,徹證常住真心,從而徹底解脫生死流轉和世出世間的一切苦厄,這是我們生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緣,是學佛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
  • 騰訊專訪: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整個佛教發展的一個簡單的脈絡,那麼我們現在要知道什麼是大乘佛教。比如說,我剛才說了,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那麼什麼是大乘佛教呢?要成為大乘佛教的話,需要具備什麼條件?這非常重要。其實大乘和小乘區分的界限,就在於「為利一切眾生,而求證無上菩提」,還是「為了自己脫離輪迴苦,而求證涅槃的果位」,關鍵是他尋求什麼樣的目標,這就是大乘和小乘之間的一個區分或者界限。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 人到中年都避不開這三苦 但苦也是樂
    到了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年人可能都已經實現了這三個目標,但是卻很少有人因為有了這三樣再從夢中笑醒,更多的是感到生活的壓力和疲憊,人到中年有三苦,誰也無法躲過。對於中年人來說,這是一種身體和精神雙重的消耗,這種苦的滋味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沒法理解,更無法感同身受。但是,即使這樣,作為兒女的中年人也不能叫苦埋怨,因為他們的任何一句埋怨的話都會讓老人們不安、覺得自己被嫌棄了,老人不快樂了,兒女心情也無法好受。家有老人需要照顧,是中年人的苦,但也是樂。至少,他們還有父母,還能對著他們喊一聲爸,喊一聲媽。
  • 佛教中「業報和輪迴」是由何而來的?
    《金剛經》上面這句話來自《金剛經》的經文,它體現了佛教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即「業報」「和「輪迴」。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佛教中提到的「業報和輪迴」,這些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佛教創造的嗎?其實不是,在佛教產生之前就存在這些思想,但是佛陀證悟了,他把他悟到的東西告訴我們,就是我們現在看的佛經。那麼這些概念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來快速的了解一下佛教產生前的一些歷史。
  •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樂才是生活!
    文/飛魚非常喜歡這樣一句話: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樂才是生活,走過才知深淺,品過才知苦甜。生活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它能帶給你嬌豔芬芳同時也會把你扎傷。生活多是喜憂參半,如何均衡生活,過好自己的人生,真的要有樂觀的態度和謹慎的思維。人生路上,立場不同,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追求與欲望,別人的風景再好也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自己的路自己走,人生路上不是活成別人的樣子也不是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而是活成自己想要模樣。
  • 法舫法師:我們對於日本佛教的態度
    此外各日文佛教報紙,盛傳本社社長中國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領導全國僧伽作抗日運動云云。可是,中國一部分佛教徒,以不了解吾人之立場,在過去曾宣傳吾人為 「親日」者。今國人已知其為惡意厚誣。夫中日兩國國民信仰佛教,佔絕大多數,友乎敵乎?事實固為雄辯,本不待言。然以流言所及,終惑聽聞,故吾人將對於日本佛教的態度,一聲述之。中日兩國佛教之歷史的關係,已有千餘年了。
  • 元旦佳節暖心祝福語,讓我們告別2020苦與樂,迎接2021新篇章!
    2020苦與樂,如今已成往事隨風過,2021新篇章,挑戰拼搏等待隨時扛,元旦佳節,讓我們告別2020苦與樂,迎接2021新篇章,願你生活事業更輝煌。下面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元旦佳節暖心祝福語,希望大家會喜歡。
  • 白馬寺和佛教在我國的弘揚與傳播——印樂法師
    釋印樂河南洛陽白馬寺方丈洛陽白馬寺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由封建國家營建的第一座寺院,在我國佛教界亦稱之為「中國第一古剎」、「祖庭」、和「釋源」。祖庭,意為祖師之庭院;釋源,意為佛教(別稱釋教)之發源地。
  • 盂蘭盆節——佛教中很隆重的節日
    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也是僧自恣日,結夏安居三個月,在這一天圓滿,所以也稱為佛歡喜日。各地寺廟會舉行「盂蘭盆法會」,接受佛弟子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值此殊勝吉日,祈請十方善信、檀越等眾一是儘可能參加當地寺院的盂蘭盆法會,二是讀誦《盂蘭盆經》,三是供養佛法僧三寶,四是報效父母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