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碗績溪澆頭面,再配上兩個茶葉蛋

2020-12-18 鄉食郷味

「績溪掛麵」始創於嶺北莊川、宋家、寺後一帶,具有細、長、軟、滑的特點,味道鮮美可口。 所謂澆頭,就是蓋在面上的菜,大多是幹竹筍,木耳、香菇、肉絲、豆腐乾等組成,在加一點點獨家「秘制」的辣椒醬,美味可口。如果再加上兩個滷蛋,那味道就更絕了 。

在績溪,每逢春節,無論大人或是小孩,新年的第一天必定會吃三道茶(清茶、甜茶(銀耳蓮子羹)、元寶茶 (茶葉蛋)),大多市民都不喜甜,而這橋頭面則取代了其中的甜茶;同時在無論男女老少在生日之日,家裡的長輩們也會在壽星起床後為其煮一碗麵條,寓意長壽之意。

績溪,很多人的早晨都是從這碗面開始的……

徽菜又稱「徽幫」,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遠近聞名。很多人以為徽菜就是指安徽地區的菜餚,實際上徽菜卻是徽州一帶的鄉味。

盛名之下,與徽菜相輔相成的徽州小吃,必然會有別樣滋味,直逼味蕾,帶來不一樣的味覺體驗。

如這一碗徽州澆頭面,用料樸實,口味純正濃厚,吃過一口,便在舌尖,在心裡,留下悠長的徽州韻味,和那揮不去的濃濃鄉愁。

過去的徽州人,每逢過年,必吃的便是澆頭面,吃一碗澆頭面,外加兩個茶葉蛋,象徵著長壽平安,到了晚上,再炒一碟青菜,寓意來年平安吉祥。

如今的澆頭面,已成為了徽州地道的風味小吃,漫步在徽州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澆頭面」的招牌。

澆頭面,江南多有,為何獨獨徽州澆頭面吃過後令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究其原因,當然重在澆頭好,徽州傳統澆頭的主料大多為豆乾,筍乾和肉絲。

徽州水質佳,做出來的豆腐乾都極其軟香,再選春日裡曬成的筍乾,味鮮香,切成絲,一般用的都是毛竹筍的筍乾,亦有採用茶筍乾的,最後輔以肉絲、黑木耳、香菇、青椒、紅椒等各式食材,在鍋內炒制翻騰,使其各種味道碰撞、交融、升華而成。

未開鍋,便能聞到一股清香,沁入心脾,惹得人垂涎三尺。有許多年紀尚小的孩子,總會經不住這股味道的誘惑,偷偷摸摸溜進廚房去尋這一碗澆頭吃。

最後則在晶亮純淨的面上,厚厚地鋪上一層澆頭,澆頭的汁緩緩與湯麵融合,舉箸食之,其味更美,這是徽州獨有的味道,精、雅、細、巧。食之味,是香、是甜、是懷念,這樣的面最是地道,爽滑入口,餘味猶存。

多少徽州人,都是被這一碗澆頭面養育長大。每天清晨,來一碗熱乎乎的筍乾肉絲澆頭面,已成了他們的必然之選,由此便開始了平淡又美好的一天。

對於在外的遊子來說,這碗面,是鄉情,也是鄉愁,無數夜裡,總會憶起在天寒地凍時,吃過的那碗熱騰騰的澆頭面,細細的麵條經柴火大鍋的沸煮,滲透著誘人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澆頭飄香,湯汁鮮濃,翠綠的蔥花如春日裡的一抹綠意,面的爽滑,筍乾的鮮香,一口熱湯,一大口面,吱溜吱溜吸下肚,化成氤氳升騰的暖陽,拂去了滿身的寒意,那種從舌尖直通心靈的意蘊,總能讓人記憶一生。

生活瑣碎之處,是來碗面, 獨具特色的徽州澆頭面,堪與可餐的秀色相媲美,與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一樣源遠流長,舌尖上的徽州,讓我們且品且回味!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澆頭種類最多的面
    一塊燜肉,首先要將肉放入清水中泡去血水佐以調料稍作醃製,入大火燒熟,剔出肋骨,只留軟骨,用刀刮清肉皮,修出刀面,然後再上爐文火慢焐三四個小時,直至肉爛而形不散,肥肉完全如琥珀蜜蠟的半透明狀。這樣出來的燜肉,那才叫得上是肥則腴而不膩,瘦則酥爛醇香,滿口鮮汁,食之不忘。吃的時候,先把燜肉即刻推入碗底面下,再將薑絲敷於面背,看湯麵油花兒蒸騰、熱氣瀰漫。
  • 散文||那一碗澆頭面
    在徽州各種精緻的麵食中,澆頭面是每個徽州人都愛吃且百吃不厭的麵食之一。徽州的澆頭面最具特色的當然就是澆頭了,這裡的澆頭必須用春筍的筍乾切絲與徽州特有的豆腐乾加上半瘦半肥的五花肉紅燒而成。光是那一碗湯汁濃厚,味道鮮美的澆頭就足以香飄十裡,誘人腸胃了。澆頭面的第二個特色就是麵湯,麵湯需用煮麵的滾水先取一勺裝入碗內,然後用豬油,醬油調味。
  • 這家店只賣1碗面,卻配了整整24種澆頭,人均還不足20塊!
    杭州有家黑麵館只賣一碗幹挑面卻配了整整24種澆頭>不同的混搭方式讓你有幾百種吃麵的花樣人均卻還不足20塊~一碗遠遠不止10塊錢的幹挑面整個黑麵館裡,僅僅只賣1碗面,就是這碗特色幹挑面。>,恨不得把所有的澆頭都放進自己的碗裡,一次吃個夠~~二師兄大概估算了下,一份澆頭可以配成一種,2份配成一種,3份也可以配成一種,那麼這碗面真的是有幾百種吃法了!
  • 一碗生猛的澆頭面
    每每到了難以決定下一頓吃什麼的時候,總故作謙虛地說:「我來碗面就好。」殊不知,大多江南人吃麵,並非真心只吃那樸素的一碗麵,其實是貪戀面上的澆頭。所以最後到了麵館,只見那一桌子的小盤小碗的澆頭,燜肉、炒肉、肉絲、爆魚、塊魚、爆鱔、鱔糊、蝦仁、三蝦、滷鴨、腰花、三鮮等,簇擁著清湯寡水的一碗麵,只能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面痴之意不在面。 「澆頭」這詞,自然是「澆上、蓋上」的意思,所以有「蓋澆飯」一說,指的是放在主食上的配菜。
  • 蘇州的面——世界上澆頭種類最多的原湯麵
    楓鎮大面具有很強的時令性,過去只在夏至立秋兩個節氣之間供應。在蘇式面中,楓鎮大面的湯可以算得上是最具特色的。雖然是葷湯,卻要求一清見底。湯底用肉骨、鱔骨、螺螄、蝦腦殼、酒釀、冰糖熬製而成。舊時,最正宗的楓鎮大面必須選用酒廠裡釀酒剩下的酒糟,酒氣氤氳,十分濃鬱。後經過改良,逐漸變成加入酒釀製作。再說澆頭,楓鎮大面的澆頭也是一塊燜肉,但和尋常的紅燒燜肉不同,這塊肉是白的。
  • 【講究】今天夏至,吃碗什麼面才過癮!老北京吃麵離不開的澆頭!
    除非,讓小編看見那一碗碗——過了涼水、拌上面碼、澆頭的「夏至面」。其實說了這麼多北京人愛吃的麵條,您大概也看出來了,麵條好吃與否,關鍵在澆頭上,那可是一碗麵的「靈魂」。澆頭如果不對路子,那還不如來碗泡麵吃著有滋味兒呢。就是有肉及葷物作料物的炸醬。包括各種動物及肉,如羊肉炸醬、豬肉炸醬、小蝦米炸醬等。素炸醬,不但醬內不可放有葷腥物,即使調料內亦不應有蔥花等葷性物。
  • 【人氣美食推薦】牛蛙泡菜澆頭面每碗兩隻蛙正宗香港雞蛋仔各種口味嘗
    創新泡菜澆頭面每碗面裡兩隻蛙
  • 二伏吃麵!吃什麼澆頭的面最過癮最將究?
    作為半葷半素的澆頭,五分肉五分茄子的比例,怕是最可口了。這碗面用料極其講究!得是東北的木耳,口外的蘑菇,上好的五花肉切薄片,配上幹黃花,最後再甩上一個雞蛋花,願意漿糊點您就勾個芡。一道非常適合夏季吃的美食,主要將一塊兒雞胸肉配上蔥、姜、蒜放在鍋裡煮10分鐘,關火後再燜10分鐘,之後將煮好的雞肉撈出放在案板上,用擀麵杖輕輕敲打,讓肉的組織鬆散,撕成雞絲。
  • 吃碗什麼澆頭的面更過癮更講究!
    同芝麻醬涼麵有近似之處,用的是醬油、香油和蒜泥來調味,將黃瓜絲和雞絲放入麵條攪拌均勻,再淋上米醋,一碗消夏美味便做得了。在炎炎夏日,能吃上一碗麵湯甘冽冰鎮的延吉冷麵,再來一盤拌桔梗和辣牛肉,心頭該是怎般美滋滋。
  • 老上海澆頭面,3隻活蟹才夠1碗!
    從上海來的澆頭面,就開在九如東路數十種澆頭,碗碗經典一抹濃油赤醬,一籠地道蟹黃包抓心俘胃,不怕你不愛現在還有超值霸王餐等你來~從上海來的澆頭面——澆頭多樣香濃蔥油麵打底,搭配豐富澆頭,碗碗誘人,如此精緻而又接地氣的麵食。
  • 上海人最愛的八大面澆頭
  • 蘇州美食秘辛:蘇式面那些花式澆頭的由來
    麵湯講究固然不少,澆頭同樣重要。老蘇州可以早點、午飯都是一碗麵,但澆頭一定會變。比如早上吃鱔糊面配薑絲,中午就可以是燜肉麵,或是蝦仁面,隔日來碗大排面,再下一頓吃爆魚面。  一個澆頭不夠,那就雙澆,甚至三澆。魚肉雙澆面是最常規也是最經典的配法,若是蝦仁燜蹄再配上一筷子青菜,正是葷素搭配,恰到好處。
  • 城市周刊:吃麵澆頭有講究
    夏季,是吃麵的季節。但這裡說的吃麵可不是讓您湊合吃,老北京吃麵也是有講究的,就比如面的澆頭。所謂「澆頭」指的就是澆在麵食上用來調味或點綴的汁子。北京人好吃麵,老北京有「十八樣兒澆頭」之說,但這裡的「十八」只是虛詞,實際上要遠多於此。
  • 吃碗什麼澆頭的面更過癮更講究!
    同芝麻醬涼麵有近似之處,用的是醬油、香油和蒜泥來調味,將黃瓜絲和雞絲放入麵條攪拌均勻,再淋上米醋,一碗消夏美味便做得了。在炎炎夏日,能吃上一碗麵湯甘冽冰鎮的延吉冷麵,再來一盤拌桔梗和辣牛肉,心頭該是怎般美滋滋。
  • 深挖魔都七碗良心澆頭面,送給愛吃麵的你!
    原來這是一碗浙東海鮮面與上海本幫面的結合,海鮮入面,想想就很鮮,再加上本幫的各種澆頭,難怪生意那麼好,太符合魔都人民的口味了。聽聞這家老闆還是一位吃遍東京米其林的日料達人,配上誘人的溏心蛋,整碗面甚至有些日本拉麵的影子。
  • 8口大鍋煮茶葉蛋半天售罄,高齡老人冬季每天帶全家賣上千碗冷麵
    這種經營方式開業10多年以來一直就沒變過,不管你從哪裡來的,不到營業時間就是不讓你進。每天營業時間僅僅7個小時,並且就一個飯口,竟能賣出上千碗冷麵,上千個茶蛋,難怪服務人員累的沒了態度。由於來吃飯的人需要排隊,這家麵館乾脆採用了過去老國營飯店的售賣方式,這邊交款開票,那邊等叫後窗口取面,來多少人都不跑單,還有一種老國營飯店的味道。大冬天麵館門前每天早晨都早早的支起8口大鍋煮茶葉蛋,香味飄滿整條街,招來不少買茶葉蛋的人,這種習慣已經保持了十幾年了,漸漸成為當地的街頭一景。
  • 【發帖擂臺賽】五香茶葉蛋,宵夜配麵條最香
    吃麵配上一個,保證解餓又好吃。備料:新鮮雞蛋500克 茶葉或者茶葉沫20克 黃芪5克 生抽5茶匙 老抽5茶匙 八角5克 香葉5克 生薑一小塊 單晶小塊冰糖5塊 茶葉蛋調料包一個 食鹽一茶匙口味:五香烹飪方式:煮烹飪時間:約15分鐘五香茶葉蛋成品。先來瞧瞧成品圖,是不是還蠻可愛的?
  • 不用揉面就能做的撥魚面,配上濃厚澆頭,一次能吃一大碗
    不用揉面就能做的撥魚面,配上濃厚澆頭,一次能吃一大碗哈嘍大家好呀!這裡是極品美食家,歡迎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些關於美食的小知識和美食做法,讓大家的生活更加有趣。喜歡吃麵食的小夥伴們總是面臨一個問題,外面賣的機器麵條沒有口感,而自己製作麵條又很麻煩,和面之後還要擀開,再切絲,忙活半天早就沒食慾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一款不用揉面就能做的撥魚面,配上濃厚的澆頭和豐富的蔬菜,一次能吃一大碗。所謂的「撥」,其實就是準備一碗麵糊,用一根筷子從邊緣的地方摁壓,把麵糊剔到開水鍋裡。首先我們要準備麵糊。
  • 上海人的面澆頭,大有講究!吃過這些才算過癮!
    老上海一向的傳統,拌麵配湯,廚房是完全開放式的,阿姨根據你的單子往碗裡加各種料。招牌大排面,實打實大塊的紅燒大排,軟糯又入味,湯底也是出自大塊牛骨熬的咖喱湯,性價比和口味那絕對是贊的!響油鱔絲面,聽了就想吃,吃了忘不了,也算是在上海本幫面裡百年來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了。新鮮黃鱔現殺之後,再配上切得細細的茭白絲爆炒,加上鹽、糖、醬油調味。
  • 陽春麵是碗什麼面
    據王定九所寫個《上海門徑》記載,1934年,每碗面16隻銅板。從《上海飲食服務志》裡曉得:1955年,一角三分一碗,1965年,一角兩分一碗,到1990年,衝到了兩字頭,要兩角洋佃一碗了。搿碗面之所以價鈿便宜,聽伊原來個名字就好曉得了,叫做:「清湯光面」。面清水光湯嘸沒澆頭,調味就是擺眼醬油,要是能夠加點豬油就邪氣贊了。光面就好像是白飯,到店裡要填飽肚皮,就喊陽春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