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掛麵」始創於嶺北莊川、宋家、寺後一帶,具有細、長、軟、滑的特點,味道鮮美可口。 所謂澆頭,就是蓋在面上的菜,大多是幹竹筍,木耳、香菇、肉絲、豆腐乾等組成,在加一點點獨家「秘制」的辣椒醬,美味可口。如果再加上兩個滷蛋,那味道就更絕了 。
在績溪,每逢春節,無論大人或是小孩,新年的第一天必定會吃三道茶(清茶、甜茶(銀耳蓮子羹)、元寶茶 (茶葉蛋)),大多市民都不喜甜,而這橋頭面則取代了其中的甜茶;同時在無論男女老少在生日之日,家裡的長輩們也會在壽星起床後為其煮一碗麵條,寓意長壽之意。
績溪,很多人的早晨都是從這碗面開始的……
徽菜又稱「徽幫」,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遠近聞名。很多人以為徽菜就是指安徽地區的菜餚,實際上徽菜卻是徽州一帶的鄉味。
盛名之下,與徽菜相輔相成的徽州小吃,必然會有別樣滋味,直逼味蕾,帶來不一樣的味覺體驗。
如這一碗徽州澆頭面,用料樸實,口味純正濃厚,吃過一口,便在舌尖,在心裡,留下悠長的徽州韻味,和那揮不去的濃濃鄉愁。
過去的徽州人,每逢過年,必吃的便是澆頭面,吃一碗澆頭面,外加兩個茶葉蛋,象徵著長壽平安,到了晚上,再炒一碟青菜,寓意來年平安吉祥。
如今的澆頭面,已成為了徽州地道的風味小吃,漫步在徽州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澆頭面」的招牌。
澆頭面,江南多有,為何獨獨徽州澆頭面吃過後令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究其原因,當然重在澆頭好,徽州傳統澆頭的主料大多為豆乾,筍乾和肉絲。
徽州水質佳,做出來的豆腐乾都極其軟香,再選春日裡曬成的筍乾,味鮮香,切成絲,一般用的都是毛竹筍的筍乾,亦有採用茶筍乾的,最後輔以肉絲、黑木耳、香菇、青椒、紅椒等各式食材,在鍋內炒制翻騰,使其各種味道碰撞、交融、升華而成。
未開鍋,便能聞到一股清香,沁入心脾,惹得人垂涎三尺。有許多年紀尚小的孩子,總會經不住這股味道的誘惑,偷偷摸摸溜進廚房去尋這一碗澆頭吃。
最後則在晶亮純淨的面上,厚厚地鋪上一層澆頭,澆頭的汁緩緩與湯麵融合,舉箸食之,其味更美,這是徽州獨有的味道,精、雅、細、巧。食之味,是香、是甜、是懷念,這樣的面最是地道,爽滑入口,餘味猶存。
多少徽州人,都是被這一碗澆頭面養育長大。每天清晨,來一碗熱乎乎的筍乾肉絲澆頭面,已成了他們的必然之選,由此便開始了平淡又美好的一天。
對於在外的遊子來說,這碗面,是鄉情,也是鄉愁,無數夜裡,總會憶起在天寒地凍時,吃過的那碗熱騰騰的澆頭面,細細的麵條經柴火大鍋的沸煮,滲透著誘人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澆頭飄香,湯汁鮮濃,翠綠的蔥花如春日裡的一抹綠意,面的爽滑,筍乾的鮮香,一口熱湯,一大口面,吱溜吱溜吸下肚,化成氤氳升騰的暖陽,拂去了滿身的寒意,那種從舌尖直通心靈的意蘊,總能讓人記憶一生。
生活瑣碎之處,是來碗面, 獨具特色的徽州澆頭面,堪與可餐的秀色相媲美,與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一樣源遠流長,舌尖上的徽州,讓我們且品且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