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晚末晌兒
光亮大概能持續到晚8時多
您可以留意觀察下
通常端午一過,經歷夏至這段,北京的「桑拿天」就漸漸起勢了,四脖子汗流,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狀況越來越多,坐在辦公室吹空調也猶如「文火微燉」。
在以小麥為主要農作物的北京,於新麥收穫的夏至之際吃麵條的習俗由來已久,名曰「嘗鮮」。
或勁道、或軟糯的麵條既滿足著大家的口腹需求,還能為平淡的生活中增添無窮無盡的樂趣,配以北京人對麵條花樣繁多的解鎖方式,真是夏日餐桌靚麗的風景線。
北京人看似慵懶、隨性,其實充滿著想像力和實幹力,這複雜矛盾的性格都體現在一碗麵裡。
「你看這個面它又長又寬,就像這個碗它又大又圓」,在北京這座愛吃麵的城市,大江南北的美味麵條,如今您大概都能吃上一碗吶!
每當有朋友問小北, 北京最好吃的是烤鴨還是火鍋時, 小北通常脫口而出:炸醬麵!對,是炸醬麵,唯有炸醬麵,代表著北京最家常的味道。
「青豆嘴兒、香椿芽兒,焯韭菜切成段兒;芹菜末兒、萵筍片兒,狗牙蒜要掰兩瓣兒.」,您聽這順口溜,就透著一股子湛青碧綠勁兒,活色生香的直教人口水四溢。
北京人吃炸醬麵,想將就的話,非常省事,炸碗醬,洗根黃瓜,超市裡買2斤切面回家一煮,就齊活了。
可如果想講究的話,那規矩、說法、步驟、要求的可就多嘍!
先說炸醬,一般用六必居或者天源醬園的黃醬,炸醬的肉丁以五花肉為佳,當黃醬與肉丁在鍋中交融之際,醬香撲鼻。
再說面碼,「炸醬麵雖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麵碼兒」,面碼是炸醬麵的重頭戲,通常包括:青豆、黃瓜、白菜、豆芽、香椿、芹菜、水蘿蔔、菠菜、黃豆.
這麼七七八八算下來,不下20種,從春季的香椿到冬天的心裡美,一年四季的精華,都被拌在了這碗噴香的炸醬麵裡。
很早以前北京就有這樣一個習俗,凡是家裡有重大的聚餐,如婚嫁,過生日或老人做壽都要請客人吃上一碗打滷面,這是在北京認可度高居第二的麵條了。
老北京人最經典的做「滷」是放豬肉片兒、雞蛋、黃花、木耳等,所以也叫黃花木耳打滷面。
此外,還有西紅柿打滷等。但所有「滷」的共同特點,就是最後必須用澱粉「勾芡」,不「勾芡」的「滷」味道就差遠了。
實話說,打滷面更適合在秋冬季節食用,一碗下肚暖和舒坦,不過夏天吃也沒問題,無非是從吃「鍋挑兒」變吃「過水兒」而已。
夏天吃茄子肉丁面,不僅鹹香適口,趁熱吃,過水兒涼著吃,都舒坦。作為半葷半素的澆頭,五分肉五分茄子的比例,怕是最可口了。
夏至吃麵的「爆款」裡,怎能少了芝麻醬麵呢?北京人吃麻醬麵,講究麻醬、麵碼兒和麵條分開單放著。
澥麻醬是技術活,用熱水澥是不行的,得用涼白開澥,還要在麻醬中放入適量鹽,澥芝麻醬的時候水要一點一點放,用筷子順一個方向攪。這樣攪拌、加水幾次,麻醬才粘稠濃厚。
悶熱的夏天,搬個板凳坐在院子裡,樹下陰涼,吹著小風兒,把煮好的麵條過水兒後,澆上調好的芝麻醬,黃瓜切成絲拌進面裡,剝上幾瓣蒜,一碗爽滑利口的麻醬涼麵調好了。
同芝麻醬涼麵有近似之處,用的是醬油、香油和蒜泥來調味,將黃瓜絲和雞絲放入麵條攪拌均勻,再淋上米醋,一碗消夏美味便做得了。
扁豆燜面也是老北京人在夏季必吃的,據說,早年間,物資相對匱乏,人們生活沒如今富裕,做一鍋扁豆燜面,這有菜有面的,既省事又省時,最重要的還省錢。
有人戲稱扁豆燜面為「一鍋出」,還真是貼切。勁道的切面,搭著嫩綠的扁豆以及肥瘦相見的肉片同處一鍋,當濃香的湯汁被麵條充分吸收後,一鍋軟潤鮮香的扁豆燜面就做得啦!
出鍋前記得放幾瓣蒜,更是提味兒!
說來奇怪,北京人對產自千裡之外的延吉冷麵,也很是情有獨鍾,尤其夏天一到,西四、望京這些冷麵店匯集的區域,人氣鼎盛非凡。
在炎炎夏日,能吃上一碗麵湯甘冽冰鎮的延吉冷麵,再來一盤拌桔梗和辣牛肉,心頭該是怎般美滋滋。
北京人對香椿的喜愛,其實是一種胡同情節,過去的院落中,香椿樹很多,所以春夏之際做一鍋麵條,拌著香椿做澆頭吃下去,是最愜意生活的寫照。所以儘管如今香椿的價格不菲,但依舊擋不住北京人要將其拌在麵條裡。
說到「澆頭」,那可是關乎到麵條好吃與否的關鍵所在,據說蘇州是做面澆頭最具靈魂的城市,澆頭據統計多達518種;
也難怪蘇大強見天兒扎在麵館裡,吃的是又作又香吶!
蘇州面的澆頭出名,其實咱北京麵條的澆頭也不遑多讓。
用肉及葷物作料物的炸醬。包括各種動物及肉,如羊肉炸醬、豬肉炸醬等。
素炸醬,不但醬內不可放有葷腥物,即使調料內亦不應有蔥花等葷性物。
北京人上輩子都是「燕麼虎」,口味重,離不開吃炸醬,小蝦米炸醬味道和肉丁炸醬不一樣,如果沒有合適的小河蝦,蝦皮也是不錯的選擇,充滿海味的炸醬另有一番滋味!
有葷氽兒與素氽兒之分。葷者有肉,素者無肉無葷腥(如蔥等)在內。如豇豆段葷氽兒、素野菜氽兒。
還有在素菜氽裡加素炸豆腐、素丸子的。素菜氽兒:無論用什麼蔬菜都可以,當然,最好是用葉子的菜來做,故名素氽兒。
過去北京人家中醃鹹菜的湯汁,就是老鹹湯兒。它也是一種好調料,尤其用它來澆面吃,味兒更妙,除鹹味外,還有一種說不清的美味。再配上應時的麵碼兒,其味妙不可言。
用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熱面吃,其味難聞但吃起來特美,這也是老北京的一種吃食。麵碼兒很講究,有青豆嘴兒、掐菜、白菜絲兒、菠菜段兒等。
其實就是先炸出花椒油,倒入醬油,再放入些香油,也可少烹點醋,就成了「三合油」,其味香美,鹹中不膩,用來澆面最佳。
北京人的吃食裡離不開芝麻醬,將其用水慢慢澥開,加入適量的食鹽,即成澆面的好澆頭。如與三合油共用,味道更美。
花椒油,北京人夏天吃麵不能少。製作簡單,切點蔥花放到碗裡,再放入三小勺白糖倒入少量醋備用,在鍋裡放少許油,放入適量花椒,等花椒粒變黑倒入醬油,然後迅速把醬油倒入之前準備好的碗裡,這樣花椒油就完成了。
這是北京特產之一,就是燒羊肉的湯汁。月盛齋的燒羊肉湯是最為有名。用它來澆入面中,妙極。
也稱「折羅」,也就是剩飯菜。過去在北京,一般飯館都會在泔水桶上架個竹籮筐,剩飯菜則被攔在了上面,湯水漏到桶裡。城中大飯館雜合在一起的「折籮菜」,是平民百姓,特別是苦寒之家,用它作澆頭。
這是一種特殊吃麵的澆頭,因其任何麵碼兒也不用,只有適量的鹽水,所以人稱為「寡婦面」。其優點,就是不失麵條兒的真味,也很好吃。
用燉煮肉的碎塊作麵條的澆頭,其味甚佳。作澆頭之爛肉,其中常有煮熟之小方塊燉肉,可為寒者解饞去飢,而且價錢甚是便宜。舊京城內多「二葷鋪」兼賣此物。
京味家常菜老店,這裡做的老北京炸醬麵很地道,一大碗端上來,醬香十足,菜碼也豐富!
推薦:幹炸丸子、炸灌腸、桂花糯米藕、豆汁、炸醬麵
人均:70元
地址:海澱區增光路11號
京城人氣最旺的炸醬麵連鎖店之一,這裡的炸醬麵,料全,味足,麵筋道,就上大蒜,那叫一個爽,他家的老北京小吃也不錯,爆肚很嫩,芥末墩很正宗。
推薦:炸醬麵、麻豆腐
人均:62元
地址:蒲芳路24-1號
號稱做著京城最地道的一碗打滷面,店址從西城搬到了海澱頤和園附近,人氣一如既往的高。
推薦:老北京打滷面、炸灌腸、牛肉燉板筋、老北京炸醬麵 、 老北京爆肚 、爆白菜 、 燒羊肉、芥末墩
人均:45元
地址:中直路9號西苑美食城(近頤和園)
算是家老西城人民的群眾大食堂了,帶著二鍋頭花生米,來這兒吃炒菜、刀削麵的老年食客,幾乎日日皆有。
推薦:小燉肉刀削麵、幹炸丸子、過油肉、糖醋裡脊、宮保雞丁、茴香豬肉包子
人均:52元
地址:西四北大街24號
京城最原汁原味兒的武漢風味兒餐廳,想體驗正宗的漢口「過早」,那來就對了。
推薦:原味熱乾麵、牛肉熱乾麵、孝感米酒、蓮藕排骨湯、滷千張、珍珠丸子
人均:37元
地址:廣渠路23號院7號樓底商1-5
獨特的芥末口味兒麻辣涼麵,一到夏季,就是賣脫銷的節奏。獨特的醬料,勁道的麵條,大熱天的吃完就是過癮,清爽。
推薦:麻辣涼麵、醬肘子
人均:30元
地址:西城區新街口南大街14號
菜市口一帶的神攤老店,除了麻辣燙和串串香外,這裡的麻辣涼麵也是好吃至極。
推薦:川味涼麵、麻辣牛肉、素丸子、炸酥肉、毛肚、牛肉串
人均:30元
地址: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角
這家店本身主打川菜,宮保雞丁非常地道,雞肉滑嫩、又麻又香。而川味涼麵更是一絕,軟硬合適,調味也恰到好處。
推薦:夫妻肺片、宮保雞丁、麻辣涼麵
人均:56元
地址:西城區北禮士路149-3號
常拉夜活兒的的哥習慣稱這裡為「橋頭拉麵」,拉麵量大好吃,小碗燉牛肉軟爛可口,還有涼菜和烤串,24小時無休營業,真是隨來隨吃的人民食堂啊。
推薦:大碗拉麵、小碗牛肉、拉條子、羊肉串、烤腰子、涼菜拼盤
人均:34元
地址:新街口街道東方康弘桌球館旁邊
這家店的作風是比較豪放的,菜量都很大,切記要悠著點。吃飽喝足後,記得來個自製冰鎮酸奶,解膩爽口。
推薦:排骨幹豆角燜面 、功夫魚 、土豆牛肉燜面 、自製酸奶
人均:69元
地址:花園東路牡丹園西裡11號
推薦:扁豆燜面、 排骨燜面、 番茄牛腩燜面 、菠菜花生、紅燒肉燜面
人均:46元
地址:萬泉莊人大西門,紫金大廈北側,城鄉倉儲大超市對面
故鄉酒家的延吉冷麵,麵條細溜,辣白菜夠味,嫩牛肉片,冰鎮冷麵湯,再配雞蛋,酸酸甜甜,拌明太魚、辣牛肉是冷麵必配選項。
推薦:明太魚、辣牛肉、烤串、精品冷麵
人均:40元
地址:西四北大街59號
推薦:三泉冷麵、鍋包肉 、幹豆腐、石鍋拌飯、山桔梗、 紅燒明太魚
人均:56元
地址:廣順北大街19號六佰本北區3層
此外,京城不少老字號餐飲
都在這次夏至節氣前後推出了解暑麵食
如峨眉酒家
藉助女足世界盃如火如荼進行期間
為女足姑娘加油
而推出限量版「一球不漏」峨眉涼麵
那麼各位,今天中午
這碗夏至面
您想好吃哪一款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