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周刊:吃麵澆頭有講究

2020-12-18 北京海澱

夏季,是吃麵的季節。但這裡說的吃麵可不是讓您湊合吃,老北京吃麵也是有講究的,就比如面的澆頭。所謂「澆頭」指的就是澆在麵食上用來調味或點綴的汁子。北京人好吃麵,老北京有「十八樣兒澆頭」之說,但這裡的「十八」只是虛詞,實際上要遠多於此。

先拿這「十八」來說:

雞蛋西紅柿滷:雞蛋西紅柿面是百姓飯桌上僅次於炸醬麵的麵食。所需原料皆是日常可見、且容易尋得的食材。做法簡單,味道鮮美,方便並且營養。

花椒油:花椒油主要是夏天麵食的「澆頭」。做法也簡單,切點蔥花放到碗裡,再放入三小勺白糖倒入少量醋備用,在鍋裡放少許油,放入適量花椒,等花椒粒變黑倒入醬油,然後迅速把醬油倒入之前準備好的碗裡,花椒油就完成了。

臭豆腐:用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兒在如今那是不多見了,但在過去,好這口兒的還真不少,其味難聞但吃起來也別有風味。

雞絲:雞絲拌麵是一道非常適合夏季吃的美食,主要將一塊兒雞胸肉配上蔥、姜、蒜放在鍋裡煮10分鐘,關火後再燜10分鐘,之後將煮好的雞肉撈出放在案板上,用擀麵杖輕輕敲打,讓肉的組織鬆散,撕成雞絲。再將醬油、香油、醋、蒜泥調成味汁,與黃瓜絲、雞絲攪拌均勻,這雞絲澆頭就算做成了。

芝麻醬:芝麻醬是北京百姓非常喜愛的香味調味品之一。有白芝麻醬和黑芝麻醬兩種類型。食用以白芝麻醬為佳,滋補益氣的以黑芝麻醬為佳。

葷炸醬:炸醬中的肉用肥瘦肉,要分別切丁,鐵鍋裡放油,熱了後把肥肉丁放進去煸炒,把油耗出來一部分,再放入瘦肉丁和切碎的蔥、姜、蒜煸炒幾分鐘後放些料酒,最後把黃醬倒入。之後要用勺不斷攪以免糊鍋。最後炸好的醬呈黑紅髮亮色,盛到碗裡,稀稠幾成膏狀,醬香撲鼻,醬邊汪油。

素炸醬:主料為麵筋、豆乾、幹香菇、甜麵醬、大醬輔料糖。將麵筋、豆乾、幹香菇(提前泡發)洗淨切成小丁。鍋中倒入多一些油燒熱,倒入豆乾丁炸成金黃色。接著倒入麵筋丁和香菇丁一同炸制,直到所有原料炸出香味。倒入甜麵醬和大醬同原料翻炒均勻。加入少許水,將原料煨煮一會,煮到水蒸發剩下油和醬。最後加入糖調味即可。

氽兒:氽兒做為澆頭有葷氽兒與素氽兒之分,「告訴你一個重大新聞,昨天我又發明一汆兒!」這是郭德綱的經典語錄之一,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汆兒作為一種澆頭在北京人心裡的地位。

鹹湯兒:就是北方百姓日常家中所醃鹹菜的湯汁,比清湯兒強點兒,在過去也多為底層窮苦百姓的吃食。

窮三樣:韭菜花兒調的老醋和芝麻醬,這算是最普通最簡單的澆頭,因為原材料便宜,做法簡單,故而被稱為「窮三樣」。

燒羊肉湯:燒羊肉湯就是燒羊肉的湯汁。此湯汁味道甚美,若用它來澆入面中,再加上些香菜當碼兒,絕對為一道美食。

鹽水兒:又稱清湯兒,主要用於麵食,什麼麵碼兒也不用,只有適量的鹽水,舊日京城多為貧困窮人或底層勞力所食用。

雜合菜:一是指將「酒席吃罷,剩下的菜餚,不問種類,全倒在一塊兒也叫『折籮菜』。」還有便是將多種價格低廉的可食之菜或野菜混拌在一起用醬油炒燴,作為澆頭。

三合油:三合油是由香油、醬油、醋調配而成。如能加入些蒜泥,既能增味又可殺菌滅毒。三合油可用於拌白雞、白肉、海蜇、粉皮、蔬菜,吃起來鹹、香、酸、鮮。

肉湯:就是用燉肉剩下的湯直接做麵條的澆頭,再放些面碼,解膩添味兒。

排骨:排骨作為澆頭不僅是北方,在南方也尤為著名。將排骨洗淨去兩面拍松,用醬油、糖、酒、鹽、胡椒粉少許。醃約15分鐘後沾裹地瓜粉。油燒熱,將排骨用中火炸至表面呈金黃後轉大火撈出。面煮熟,青菜亦燙熟撈出,置於碗內。面碗內加入蔥花、高湯,再加上排骨即可。在過去能用排骨做澆頭的,怎麼著也得是住在「如意門」裡的殷實家庭。

香椿:過去北京的胡同,院落中香椿樹很多,尤其是春天正值香椿旺季,家家戶戶總要多吃幾碗地道的香椿面。

爛肉:就事用燉肉的碎塊作為麵條的澆頭,由於價格低廉,常常成為貧苦人家解饞去飢的美味。爛肉麵還曾被老舍先生寫進了話劇《茶館》當中。

相關焦點

  • 上海人的面澆頭,大有講究!吃過這些才算過癮!
    對於上海人來說,吃麵吃的不僅僅是面,還有面的澆頭,
  • 【講究】今天夏至,吃碗什麼面才過癮!老北京吃麵離不開的澆頭!
    說起咱北京人夏至吃麵的習俗,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就有記載:「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這說的就是夏天要吃過水兒面。吃炸醬麵還講究用面碼,青豆、黃瓜、白菜、豆芽、香椿、芹菜、水蘿蔔、菠菜、黃豆.這麼七七八八算下來,不下20種,正所謂「炸醬麵雖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麵碼兒」。
  • 【滋味】上海人的面澆頭,大有講究!哪款是你的心頭好?
    【滋味】上海人的面澆頭,大有講究!哪款是你的心頭好? ↑ 點擊「綠色青浦」輕鬆關注~對於上海人來說吃麵吃的不僅僅是面
  • 吃碗什麼澆頭的面更過癮更講究!
    夏至吃麵的「爆款」裡,怎能少了芝麻醬麵呢?北京人吃麻醬麵,講究麻醬、麵碼兒和麵條分開單放著。扁豆燜面也是老北京人在夏季必吃的,據說,早年間,物資相對匱乏,人們生活沒如今富裕,做一鍋扁豆燜面,這有菜有面的,既省事又省時,最重要的還省錢。有人戲稱扁豆燜面為「一鍋出」,還真是貼切。
  • 吃碗什麼澆頭的面更過癮更講究!
    夏至吃麵的「爆款」裡,怎能少了芝麻醬麵呢?北京人吃麻醬麵,講究麻醬、麵碼兒和麵條分開單放著。扁豆燜面也是老北京人在夏季必吃的,據說,早年間,物資相對匱乏,人們生活沒如今富裕,做一鍋扁豆燜面,這有菜有面的,既省事又省時,最重要的還省錢。有人戲稱扁豆燜面為「一鍋出」,還真是貼切。
  • 一碗生猛的澆頭面
    殊不知,大多江南人吃麵,並非真心只吃那樸素的一碗麵,其實是貪戀面上的澆頭。所以最後到了麵館,只見那一桌子的小盤小碗的澆頭,燜肉、炒肉、肉絲、爆魚、塊魚、爆鱔、鱔糊、蝦仁、三蝦、滷鴨、腰花、三鮮等,簇擁著清湯寡水的一碗麵,只能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面痴之意不在面。 「澆頭」這詞,自然是「澆上、蓋上」的意思,所以有「蓋澆飯」一說,指的是放在主食上的配菜。
  • 散文||那一碗澆頭面
    或許這與徽州人大都來自中原士族有莫大的關係吧!在徽州各種精緻的麵食中,澆頭面是每個徽州人都愛吃且百吃不厭的麵食之一。徽州的澆頭面最具特色的當然就是澆頭了,這裡的澆頭必須用春筍的筍乾切絲與徽州特有的豆腐乾加上半瘦半肥的五花肉紅燒而成。光是那一碗湯汁濃厚,味道鮮美的澆頭就足以香飄十裡,誘人腸胃了。澆頭面的第二個特色就是麵湯,麵湯需用煮麵的滾水先取一勺裝入碗內,然後用豬油,醬油調味。
  • 二伏吃麵!吃什麼澆頭的面最過癮最將究?
    說到澆頭,這貌似是南方人吃麵才會有的說法!據說蘇州人吃麵條的澆頭多達518種,天天不重樣,也夠吃上一年半載了!用「王致和」的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兒、熱面吃,其味難聞但吃起來特美,麵碼兒也很講究,有白菜絲兒、菠菜段兒菜等。
  • 澆頭澆頭,一澆解千愁
    一般的麵條澆頭,雖然也濃烈奪目,但只能算是主食的輔助。肉臊子和熗鍋湯卻敢公然喧賓奪主,將風頭佔為己有。一碗好的臊子麵,講究的是五彩斑斕的澆頭。和江南的精細雅致一樣,蘇式湯麵的湯、面和澆頭都大有講究。湯為靈魂、面為精髓,錦上添花的澆頭則最能展現蘇式湯麵的性格。蘇式湯麵的澆頭花樣繁多,既有備好的大肉、爆魚、壯雞、香菇、麵筋,也有即點即炒的三鮮、蝦仁、爆鱔、腰花等。
  • 蘇州市資訊|老蘇州稱奇的一碗麵,澆頭現炒講究一鍋一碗,黃魚面...
    蘇州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老蘇州稱奇的一碗麵,澆頭現炒講究一鍋一碗,黃魚面、梭子蟹面要說到吃麵,咱蘇州人還真沒怕過誰,燜肉麵、爆魚面,楓鎮大肉麵,禿黃油拌麵,把麵條能吃出花來,不過據說今天的這家麵條店跟咱們蘇式麵條完全不一樣,連最有發言權的蘇州老饕們都淪陷啦!
  • 吃麵也要講究時令嗎?這碗面再不吃就下市了!
    而且一定要當地最有名,最有特點,最好吃的,所以如果你來蘇州旅遊,我一定推薦你去吃麵。蘇州人對面有一種無法割捨的羈絆,面是蘇州人心裡的「靈魂」。蘇州人吃麵是有講究的,冷天吃紅湯麵,熱天要吃白湯麵。今天,小編要介紹的就是這「楓鎮白湯大肉麵」。
  • 蘇州味道,從面開始——當5款面遇上50款澆頭的故事
    「南人飯米,北人飯面,常也。」早在李漁的《閒情偶記》中就已約定俗成了南北方在主食上的差異。蘇州人吃麵的習俗大約是在靖康之亂後遷都臨安(今杭州),南下的達官顯貴將北方的麵條帶到江南,同時入鄉隨俗,漸漸形成了江南形式的麵條,最明顯的便是從指頭寬甚至腰帶寬發展成了只有一毫米多的細面。蘇州人吃麵是有傳統的。
  • 澆頭吃的比面都快!好吃第一名!
    能讓吃甜星人倒戈的辣肉麵,神奇在哪裡?愛甜如命的上海人如果倒戈去吃辣了,沒別的,一定是因為一碗辣肉麵,生在上海,卻自帶川菜基因,特別神奇。愛甜星人魔都人民,怎麼就偏偏愛上了有著著川菜影子、味道粗糲的辣肉澆頭呢?你要說有什麼歷史淵源呢,我還真沒找到。但我自己做了一回,我發現這辣肉麵有個特別理想的狀態——「澆頭看上去是鮮紅色的,吊你的食慾,但是吃到嘴巴裡,只是微微辣,相當到位。」甜、鹹、辣三者相融,每口面都能吃到入口甜、嚼之鹹、帶點微微辣的三種feel,真是對味!
  • 蘇州的面——世界上澆頭種類最多的原湯麵
    蘇式面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澆頭,一碗只有湯和面的蘇式湯麵一樣也是很好吃的,但是,有了澆頭,生活才豐富多彩。每種澆頭皆經過精心烹調,都是最地道的蘇幫風味。澆頭的風味決定了面的風格,若將不同的澆頭相搭配組合則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單在王稼句先生所撰的《姑蘇食話》中列出的澆頭品種,就有數十種之多。
  • 蘇州美食秘辛:蘇式面那些花式澆頭的由來
    蘇州人很少有不喜歡蘇式面的,從湯水、麵條到澆頭,都有很多講究。
  • 一碗冒著熱氣的本幫澆頭面,在上海人眼裡勝過無數饕餮盛宴
    上海人是極愛吃麵的,不同於西北麵食種類繁多的豪情滿溢,上海面講究的是那一筷面、一勺湯的細細品味,濃湯之上是噴香的澆頭,配合著上海廚師們的巧心思,就可以搭配出無數的選擇,以滿足人們從早餐吃到宵夜的熱愛。上海面系統中有本幫面、蘇幫面、揚幫面和浙江面,後三者逐漸本地化而和本幫面結合創新變成如今的上海面。
  • 滬寧線上,無錫人吃麵最講究竟然是因為……
    無錫人吃不慣南京的面,覺得上海的面也一般,只有無錫的面才是最好的。這是為什麼?三個字:麵粉好!
  • 早起吃麵,一個人的狂歡
    像許多長江沿線的城市一樣,揚州人也愛吃麵,那是最簡單最快速的早餐,三兩分鐘煮一把面,撈出鍋,淋上澆頭,迎著熱氣,把頭埋在碗裡,找尋澆頭與面融合的味道與嚼勁,不看手機也不聊天,迅速吃完離席,開啟一天的工作。這種狀態,是離我們更近的。聽說我們想在清晨找到揚州最好吃的面,獅子樓的大廚張燦松便開始搜索他腦中的揚州美食地圖。
  • 火爆太原的刀削麵館,麵條順滑澆頭講究,10元一碗很實惠
    相信很多愛吃刀削麵的人都曾經自己在家嘗試做過刀削麵,只是往往自己在家做出來的刀削麵麵條沒有麵館做的好吃,澆頭也沒有麵館做的美味,刀削麵的做法看似簡單,實際卻大有技巧,人們不僅要把控好面的軟硬程度,而且還要把控好削麵時的力道以及澆頭的調製,不是人人都能夠做好刀削麵這種麵食的。
  • 上海人最愛的八大面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