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中國的淵源很深。早在中國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日本還不叫日本。當時的日本大大小小許多部落互相攻伐。正是由部落向國家過渡的時期。而日本那邊的人,普遍認為中國就是世界中心,所以他們又稱中國為中土。於是,為了實現統一,為了得到中國這個龐大帝國的支持。有個比較大的部落就派遣使者來到中國覲見漢光武帝劉秀。劉秀詳細了解情況以後,為表示嘉許,特製金印。賜派遣使者來漢的部落為「倭」。這就是漢倭奴國。別看這一方小小金印。在封建時期的日本可是有著大用處。此後許多諸侯都為爭奪「漢倭奴國王」金印頻起爭端,甚至發動戰爭。因為誰得到了金印,就代表著被中國承認,能獲得許多好處和一個龐大帝國的支持。
後來在唐朝有遣唐使。有些遣唐使甚至在中國待了一輩子。其漢化程度非常之高。吟詩作賦,不輸中國文人雅士。明朝時期,有倭寇禍亂中國東南沿海。豐臣秀吉也覬覦中華大地。於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最後被明朝的關寧鐵騎打敗。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直到清朝末年,日本再次侵略中國。往後的事,想必所有中國人都了解了。而今天要說的,就與日本的武士有關。
日本從很早以前就向中國學習。包括文字和制度。日本封建制度和中國古代基本一致。都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不同的是,中國的「士」是文士,而日本的「士」則是武士。日本天皇不掌權。權力全在幕府將軍手中。幕府將軍稱徵夷大將軍,為第一等武士,下面有旗本武士、奉行武士、地頭武士等,最下等的就是足輕武士。一般在戰場上充當士兵。武士比農工商的社會地位高。但武士本身想晉升等級,只有在戰場上立功。問題是每次戰鬥,有輸有贏。那麼,在戰爭中失敗的武士面臨什麼結局呢?
一般來說,武士戰敗都會被剝奪武士資格和佩刀。被剝奪武士刀的武士稱為浪人。一般就淪為盜賊或強盜。明朝時期說的倭寇就是這種人。這種人不單騷擾中國沿海,也是擾亂日本社會秩序的「中堅力量」。而有些武士,戰敗後不願意被剝奪佩刀,於是選擇切腹自殺謝罪。戰敗武士回到故鄉,登門拜訪所有親朋好友。告訴他們自己將在某年某月某日切腹,讓親朋好友來「參觀」。
切腹前,禁食。等到切腹那天,沐浴更衣。換上寬大的和服。賓客分兩邊跪坐,切腹者在中間坐著。拿出短的武士刀肋差,(長的叫打刀,打仗時用)從自己左腹捅下去,往右拉。全程不能有痛苦之色。由於人類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所以切腹要死很難。都會在地上翻滾哀嚎很久。「賓客們」一陣「喲西」表示讚揚。因為切腹太痛苦了,有些切腹者會安排介錯人,在自己痛苦的時候一刀結果自己。到了後來,切腹就是比劃比劃,直接由介錯人下手殺死切腹者。
拋開民族仇恨不談。日本人堪稱是世界上最好的學生。不管從前向中國的漢唐學習,還是後來的向西方學習,他們都學得有模有樣。只不過,這個「學生」不懂尊師重道。是個養不熟的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