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下一句是?民間俗語教你做人
中國語言的深邃精妙絕非其他語言可以比擬的,詩詞歌賦是文人墨客的世界,俗語歇後語則是普通百姓的文學天地,很多俗語所蘊含的這裡,是古人經過了多年的經驗積累總結而成,時至今日,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比如今天小編要講的這句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下一句是什麼?教你做人。
這句俗語的完整版其實由四句話組成,最後一句是獨坐不憑欄。這四句話將人們在一起的人數與不要做的事情聯繫在一起,究竟講的是什麼意思,其中又蘊含著哪些忠告呢?我們一句一句來進行分析。首先來看「一人不進廟」,在中國,佛教盛行了很多年,中國人喜歡參禪拜佛,普通百姓即便目不識丁,也會對佛非常崇敬,並且在落難或者臨時需要幫助的時候,都會選擇到寺廟中求助。寺廟也會為信徒廣開大門,為施主提供臨時的援助,比如住宿、吃飯等等。
可是這句俗語中,為什麼說一個人不要進廟呢?因為寺廟大多建在山上人煙稀少的地方,古時候,交通不發達,出門走山路是常有的事,於是在夜幕降臨或者天氣突然變化的時候,就會習慣遇到寺廟借宿。不過,雖然佛門中人大多慈悲為懷,但是不也乏奸詐、貪財的小人,曾經就有一位商人帶著金銀財物到寺廟借宿,住持看似好心接待,但其實早就盯上了他的錢袋子,於是將這位商人害死,侵佔了他的財物。這一招屢試不爽之後,終於有一次被人發現了這位住持的罪行,他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正是因為有了這段故事,所以古人才總結出「一人不進廟」的道理。
「二人不看井」是在警告人們,兩個人單獨在一起的時候,不要到井口去看井,否則一旦其中一人居心叵測,那麼另一人就容易被推入井中遇害。在古時候,兩位秀才一同進京趕考,一位是富家子第,有學問、有盤纏、有人脈,另一位出身窮苦人家,盤纏不多也沒有人買,而且相比之下他覺得自己學問也不如對方。一路上兩人本來相互照應相處融洽,可是這位窮苦秀才卻逐漸心生嫉妒,一次,兩個人路過一口井,想要打水喝,窮秀才便請同伴先去河水,然後乘其不備,將其推入井中殘害了性命。
「三人不抱樹」其實只是形象的代指,是指三個人或更多人不要一起抬重物,因為人多之後,每個人都指望其他人能夠多處理,自己想偷懶,所以往往什麼都做不成。這個道理放在今時今日同樣適用。
最後一句「獨坐不憑欄」是指,一個人的時候不要靠著欄杆坐,因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往往會感到空虛寂寞,此時就容易想起陳年舊事中的苦悶和委屈,身旁無人傾訴也沒人可以給予安慰,當太過傷心的時候,就容易做出跳樓、跳河這樣的輕生舉動。現在想來,也依然很有道理。
人是非常複雜的情感動物,每時每刻都會發生很多的狀況,與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也會有很多衝動的想法,但是凡事都需要認真思考、謹言慎行,才能夠既對得起對方,也不辜負自己。古人這句俗語,依然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指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