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人說援藏】④ 砂石地裡種上生態經濟林,收入多了,鳥也飛過來了

2020-12-21 齊魯網

編者按:2016年6月,山東第八批援藏幹部肩負著山東省委、省政府和家鄉人民的重託,滿懷激情踏上日喀則市這片熱土,開啟了新一輪的對口支援工作。三年來,他們聚焦產業援藏,立足民生改善,注重智力援藏,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的工作理念,靠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苦熬不如苦幹的韌勁,實現了山東對口支援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不斷深化了山東援藏精神,用激情和汗水續寫了山東援藏事業的新篇章。

值此山東第八批援藏工作即將結束之際,齊魯網、閃電新聞特推出「藏家人說援藏」系列報導,多角度展現三年來山東援藏工作的成績和風採,為大家傳遞雪域高原上,來自日喀則的「山東溫度」。

齊魯網日喀則訊(記者楊本敬 張偉 崔真真 王春令)「援藏幹部來了以後建了這麼多林子,空氣好了,雨下得比以前多了,以前沒有的鳥也都飛過來了。」南木林縣艾瑪鄉德慶村的護林員頓珠高興地告訴閃電新聞記者,「現在一天能掙140塊錢,管理好樹林,每個月都有工資拿,手頭上的錢也多了起來。」

南木林縣艾瑪鄉德慶村的護林員頓珠接受閃電新聞記者採訪

雅魯藏布江從海拔53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北麓的傑馬央宗冰川發源,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這「從天上來的江」,沿途澆灌草原,衝積肥沃平原,但是到了海拔3790—4952米的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卻給這裡留下草木不生的廣袤荒沙灘。春天裡,雅江兩岸的荒原風沙漫天,狂風使人站不住腳,羊走離了羊群,風沙使這片土地沒有綠色,也颳走了藏族農牧民走向富裕的夢想。

而將這寸草不生的廣袤砂石地打造成綠樹環繞、鳥語花香綠洲的正是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的創舉。

據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幹部領隊、南木林縣委常務副書記閆鳳林介紹,濰坊歷批援藏工作組都對植樹造林工作高度重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6月,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帶著濰坊市委、市政府的重託,進駐西藏南木林縣,開始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在歷批援藏工作組植樹造林的基礎上,濰坊第六批援藏工作組進駐南木林縣後,進一步提升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建設管護水平。投資855萬元,修繕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道路、橋涵等基礎設施,購置森林防火和林木病蟲害防治器械,組建了60人的管護隊伍,對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林木進行專業化管護。截至目前示範區造林累計4萬畝,已成為雅江北岸重要生態屏障和自治區兩江四河戰略組成部分。

「我們在內地種樹已經是萬紫千紅了,南方的樹種、北方的樹種都有。我們就想,西藏能不能也實現萬紫千紅,即便實現不了萬紫千紅,千紫百紅也可以,千紫百紅做不到,五顏六色也可以。」閆鳳林一句看似不經意間的玩笑話,讓雪域高原鳥語花香夢成為現實。「荒漠裡根本就不可能成活,更不可能開花結果……」在一片質疑聲中,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在南木林縣德慶村投入援藏資金500萬元建設了佔地300畝的經濟林試驗示範基地(南木林縣「湘河谷」經濟林生態產業扶貧試驗示範項目),引進了海棠、元寶楓、紫葉稠李、平歐榛等美化綠化樹種和經濟樹種共18個樹種37個品種,進行試驗示範。

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幹部領隊、南木林縣委常務副書記閆鳳林接受閃電新聞記者採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海棠樹在雪域高原開花結果,元寶楓、紫葉稠李等樹種也發芽吐綠。這在缺少觀賞性樹種的西藏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新的觀賞資源。如今,經過近三年的試驗驗證,海棠、元寶楓特別適應南木林縣湘河兩岸的自然氣候、土壤等條件,存活率90%,越冬保存率85%左右。特別是海棠具有花期長、花量大、花色多、果量大、掛果期長的特點,觀賞性強、經濟指標較高,可以大量種植髮展。

援藏幹部展示海棠果

生態效益有了,經濟和社會效益也隨之而來。援藏幹部劉海佳告訴記者,當地群眾通過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效益,項目的實施為基地所在村村民帶來70萬元的務工收入和80多萬元的土地流轉收入,帶動11戶貧困戶脫貧。另外,工作組還為村裡修路,改善了居民出行條件,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

「培養一支帶不走的產業工人隊伍。」閆鳳林直言,援藏工作組一波接一波會更換,要讓南木林縣長期持續發展下去,不能只靠輸血,更重要的是靠自我造血。為此,援藏工作組在實驗推廣種植生態經濟苗木的同時,積極傳授種植技術,辦培訓班,讓當地人掌握種植管護技術。

另外,在濰坊第六批援藏工作組的努力推動下,濰坊金絲達實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了1000畝經濟林試驗示範項目,並推動該公司與南木林縣人民政府籤訂了總投資2.1億元的苗木產業發展協議,2019年3000畝苗圃基本建成,完成投資1億元。苗圃建成後將為西藏的造林綠化提供質優量足的鄉土樹種和美化綠化樹種苗木。苗木產業將成為南木林縣重要的新興產業。

5月18日,西藏南木林高原海棠節在南木林縣米如村盛大開幕。為了更好地發展生態經濟林產業,此次節會還舉行了海棠、元寶楓高原經濟林產業發展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可生態經濟林模式並給予高度肯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元寶楓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樊金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海棠、元寶楓這種種植加工利用模式非常符合南木林當地實際需求,既能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將來還可以打造生態旅遊,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舉辦高原海棠節為契機,搭建平臺,把內地企業請進來,吸引外商投資加強學習交流,打造營商環境,激發內生動力。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魯藏兩地交流交往交融。」高原海棠節組委會主任、援藏幹部李曉華說,今年是南木林縣脫貧摘帽之年,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拉動經濟提質增效對南木林縣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閃電新聞記者 楊本敬 張偉 崔真真 王春令 西藏日喀則市報導

[責任編輯:楊本敬、王春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濰坊援藏採訪紀實①:砂石地裡建起生態經濟林 雪域高原趟出鳥語...
    德慶村村民赤列在南木林縣湘河谷經濟林生態產業試驗示範項目基地而將這寸草不生的廣袤砂石地打造成綠樹環繞、鳥語花香綠洲的正是濰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組的創舉。濰坊歷批援藏工作組都對植樹造林工作高度重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此基礎上,濰坊第六批援藏工作組在推進經濟林產業、苗木產業和樹種多樣化方面進行了探索試驗,在立足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努力培植當地產業,在土地流轉、工程建設、林業管護、聘任護林員等環節,助力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生態改善、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的多贏。
  • 南木林縣推進經濟林生態產業發展
    經過10年接力,在南木林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山東濰坊援藏幹部的幫助指導下,全縣幹部群眾硬是在不長草的荒灘上種上了樹木,人工林成活率從最初的5%到如今的95%,徹底扭轉了年年造林不見林的被動局面,在高原建起西藏首個林木生態示範區。南木林縣初步突破了雅江荒灘造林難關,但主要喬木樹種僅有藏川楊、柳樹、榆樹等幾個品種,分布零散、經濟效益差,每年還需花費較大的管護資金。
  • 候鳥影展藏著的鳥與生態密碼
    燕雀長啥樣,鴻指啥鳥,鵠是啥鳥?掛鳥網對鳥的危害有多嚴重?為何要保護棲息地?昨日,記者走進武漢市觀鳥協會正在漢口西北湖舉行的候鳥攝影展,一幅幅圖片背後,藏著詩文,藏著鳥的生活密碼,藏著武漢生態指數,藏著大自然的心情……伴隨著專業觀鳥人員的一一解碼,我們對鳥與江城生態有了更清晰認識。為啥舉辦候鳥影展?
  • 北京援藏故事:藏式民宿成「網紅」
    在堆龍德慶區的德吉藏家旅遊民宿村,民宿產業加文化體驗的模式讓整個村子的異地搬遷戶都有了穩定的收入。近幾年,北京通過組團式援建的方式,讓整個堆龍德慶區都有了新的面貌。,8棟1號院的扎西卓瑪和家人住在一樓,二樓是兩間客房,統一的酒店客房式配置加上藏式風情的裝修,讓民族特色鋪面而來:村上那邊統一組織說報名,然後我們就報上了,房間上面是空的,平時就沒人住,我家就我們三個,然後就想弄一下,就偶爾有些客人想坐一下,想喝點茶都可以。
  • 湖南對口援藏20年 辣椒炒肉成高原上的「自助餐」
    「還是凍庫裡的,」龍環說,每人每月所交的300元夥食費遠遠不夠,需要出去「化緣」,才能填補缺口。  「條件有限,我們只能儘量地做到衛生、整潔。」在一個角落裡,7箱午餐肉罐頭被記者發現了,其中3箱的生產日期卻是2010年10月19日,保質期只有3年,過期快一年了。「過期了,也都這麼吃。」隊員們似乎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在高寒地區,這個過期罐頭也是餐桌上的美味。
  • 86萬網友圍拼 線上線下「消費援藏」助藏地好貨「飛」出林芝
    西藏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廳、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林芝市人民政府、廣東省對口援藏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新電商平臺拼多多推出「好水出藏 優品入粵」「雪域優品 醉美林芝」直播推介活動,進一步推動高原優質農特產品飛出西藏,走進千家萬戶。
  • 海拔4000米上的笑顏——援藏路上的南京答卷
    次仁旺姆的兒女們都在縣城的企業上班,家裡還有個小賣部,家人們掙了錢,都會交給她,加上種糧收入,不只是脫貧,日子過得好得很。不過,至今老人家裡還保留著一個習慣「屯糧」, 在她150多平方米的家裡,儲物間堆了滿滿的糧袋,裡面有麥子、青稞、油菜籽、土豆等,不下1噸。
  • 【魯藏情深】④一道藏族傳統農家菜,如何催生兩個「特色小鎮」
    雪域高原,有一個特殊群體,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用心用情,奮戰高原,無法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他們擁有同一個名字——援藏幹部。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怕付出健康的代價,那怕付出寶貴的生命,只為神山聖湖更美麗,只求西藏人民幸福安康。這就是援藏幹部的追求與夢想。
  • 東洞庭湖砂石碼頭還溼復綠迎來萬鳥翔集 比往年多2成
    儘管連日來湖南氣溫驟降,但是,在湖平岸闊的洞庭湖區卻迎來了萬鳥翔集,一群來自西伯利亞的越冬候鳥來到湖南省嶽陽縣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棲息覓食。  「今年來這裡越冬的候鳥,要比往年增加了近2成。」嶽陽縣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認為,這得益於2018年東洞庭湖砂石碼頭的全面還溼復綠。
  • 深圳援藏幹部人才工作紀實:弘揚深圳精神 建設幸福察隅
    次仁說,雄久村20多戶人家全是藏民。新家的院子寬敞,可以種上菜、栽上花,二樓的大露臺還可以搭個陽光棚,種上葡萄、擺上茶几,閒時坐在陽臺上喝碗酥油茶……  看著深圳援藏幹部通過手機展示的竹龍巴易地搬遷項目的效果圖,藏族姑娘曲措說,自己家所在的察瓦龍鄉目巴村只有十幾戶人家,是一個趴在峽谷懸崖上的村莊。
  • 上海市第八批援藏江孜聯絡組發展產業助力脫貧小記
    上海援藏江孜聯絡小組提出了讓農業園區通過種苗、技術培訓和蔬菜銷售三種方式帶動19個鄉鎮,若干個輻射點的「1+19+X」模式,並產生了重點發展藏紅花這個具有高附加值產業的「靈感」。   高原上溫差大,植物生長周期長,營養元素積累多,藏紅花品質高。王高安逢人就說:「幾乎人人知道『藏紅花』,但市場上的藏紅花極少有產自西藏的,我們就是要讓這花真正的姓『藏』。」
  •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雪域高原上的「塞罕壩」背後的故事
    正值山東第九批援藏工作正式開始一周年,山東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特派記者李靜奔赴山東對口援助的西藏日喀則市,記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新面貌,講述援藏幹部們的奮進故事。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6日訊 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位於雅魯藏布江北岸,生態十分脆弱,是西藏主要風沙源之一。
  • 鳥種不在多,有明星鳥就靈
    》在婺源部分的時候,鏡頭裡出現了兩隻黑白色的鳥站在枝頭上,這就是被譽為熊貓鳥的白腿小隼。這裡流水潺潺,溫度比外面至少降5度,而且古田山是世界上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五個地區之一。因此,比等黑鳽還是幸福多了。還有好幾種顏色的蟌可以拍。
  • 水潤高原安瀾興藏:水利系統「十一五」援藏綜述
    水潤高原 安瀾興藏——全國水利系統「十一五」援藏工作綜述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記者 林暉、王淡宜)西藏達孜縣塔傑鄉巴嘎雪村,73歲的格龍大爺輕輕地擰開院子裡的水龍頭,一股清泉汩汩流出。    ——幹部人才援藏深入開展。針對西藏水利專業人才少、隊伍素質總體不高的現實,「十一五」期間水利部和直屬單位共選派40多名援藏幹部直接參與西藏水利建設和管理,有關省市水利部門也選派20多名幹部到受援地區工作;接待西藏水利幹部到內地掛職交流30人次,安排西藏水利部門赴內地考察350人次;舉辦規劃計劃、政策法規、財務管理等培訓班30多期,培訓人數2200多人次。
  • 在洪水泛濫的砂石地蓋上一米厚的土後,奇蹟出現了……
    2018年1月31日,她和同事前來調查渭河沿線5家砂石企業,結果一進砂場的門,就被迎面撲來的兩隻大型犬嚇哭了。「兩隻半人多高的巨型犬冷不丁地撲過來,對著我和同事大聲吠叫,我倆嚇得愣在原地,汗毛都豎了起來」。2017年11月7日,一則名為「陝西扶風:砂場瘋狂作業,黑手伸向可耕地,相關部門多年整治不見效」的帖子,引起了扶風縣檢察院檢察官的注意。
  • 「砂霸」成患黑惡勢力禍亂砂石市場,多地砂石價格飛漲!
    陝西、河南、山東、廣西、貴州等地受情況趨勢需求連接、採挖請求日益嚴酷及資源短缺等影響,從今年年起,我國多地發掘砂石提供緊缺、費用飛漲,分外是今年年以來,砂石情況趨勢供需衝突進一步加劇。在龐大利潤驅動下,少許處所砂石私挖濫採時時發掘,與黑惡勢力存在聯繫的「砂霸」屢打不停,成為行業毒瘤。
  • 兩江一樣情——原黑龍江援藏幹部雅魯藏布江畔的生態夢
    圖為張來志當年種下的樹已鬱鬱蔥蔥(資料圖)。受訪者供圖圖為張來志當年種下的樹已鬱鬱蔥蔥(資料圖)。受訪者供圖中新網拉薩8月15日電 題:兩江一樣情--原黑龍江援藏幹部雅魯藏布江畔的生態夢作者 張偉在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東嘎鄉雅魯藏布江畔,近日隨著雨季來臨,一片近百畝的沙棘、楊樹林鬱鬱蔥蔥,汩汩流水沿著人工水渠穿行林間,築巢的鳥兒在枝頭鳴叫,看著眼前的生機盎然,曾是黑龍江省援藏幹部的張來志回想起16年前一片荒蕪的景象百感交集。
  • 北京援藏故事: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然而,當地牧民守著青山綠水卻吃不上生態飯。北京支援當雄縣後,援藏幹部充分發掘當地的旅遊資源和文化內涵,打造了旅遊集散中心,通過文化演出、文化體驗、文化產品等多種方式,留住遊客,從而促進牧民就業增收。北京援藏幹部、當雄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李晨說,這個演出講述的是當地牧民的日常生活:這邊就是當雄縣藝術團為主體的一個演出,大概有30多名演員在此就業,這是本地的一些牧民,他們原來只能在外地工作,現在有這個項目之後,大家都能就近就業,穩定增收。
  • 評書兇猛動物:神鷹、牤牛,還有這種鳥,藏葫蘆裡,飛出燒死萬軍
    評書裡有一些兇猛動物,比如神鷹、牤牛,還有一種鳥,藏葫蘆裡,飛出燒死萬軍。這些動物都在什麼評書中出現過呢?神鷹在評書《薛丁山徵西》、《曹家將》中出現過,《薛丁山徵西》中是一個西涼一將使用,專啄敵眼,最後被竇一虎、秦漢偷走踩扁了。
  • 缺氧不缺精神——25年援藏路上的南京力量
    在南京第一批援藏幹部王文生的印象中,「1995年的墨竹還是自治區貧困縣,全縣只有4棟小樓,縣域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幾乎沒有,縣城裡無水無電也無路,泥土路貫穿全城,全縣財政收入只有60多萬元。」於是,「發展」一詞從當年起,就深植南京援藏幹部的心底,貫穿25年。幫助墨竹工卡縣更好、更快、更大發展,也始終成為南京援藏工作的重要內容。墨竹工卡縣礦產資源豐富,發展礦業有先天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