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都古鎮地處浙江省江山市,於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處,是個「雞鳴三省」的山區古鎮。
廿八都一直都以一種寬厚、古樸而又平靜的姿態向所有人展示其夢幻一般的風姿神韻。
她的美,富有變化和韻律感。讓人觸手可及,而又無法把握。
廿八都被學者冠以「一個遺落在大山裡的夢」。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主導著這個小鎮的走向,縱使公路邊那種新樓的徽派建築,也代替不了人們對古建築的熱情。那些建築內以精湛的木雕藝術和豐富的彩繪最具特色,所有的梁、枋、脊標、天花板,均繪月山水、人物故事以及龍、鳳、花、鳥等繪畫作品,幾何圖形、牛腿、雀替、窗扇、欄板等木構件均有浮雕或鏤空雕,題材豐富,形象極為生動,猶如一座藝術寶庫。
廿八都古建築最有特色的應該就是門罩了。
廿八都的門罩,由梁、枋、簷、櫞和垂蓮、虛柱等構成四柱三樓式的樓閣式,上覆黛瓦,簷角起翹,各個部件又都有精緻的木雕裝飾,且雕飾工藝十分精緻,主題多為八仙過海、祥草瑞獸、福祿壽喜,寓意吉祥,古樸典雅。
這些門罩爭奇鬥豔,精彩紛呈,形成廿八都的一個獨特景觀。
廿八都古建築保存較為完好。據統計現保完整、規模大的明清古建築民居、廳堂共有36幢,公共建築物有孔廟、大王廟、文昌閣、萬壽宮、真武宙、忠義祠、觀音閣、老衙門、新興社等11幢。
飛簷是中國古代建築在簷部上的一種特殊處理與創造,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
廂房花窗,花窗呈冰冽狀,代表十年寒窗,住著讀書的公子;另一邊廂房有花瓶狀的窗格,花瓶是養花的,表示這裡面住著待嫁的小姐。
廿八都的文昌宮中現存有451幅彩畫,其中71幅人物典故,380幅山水花鳥。是由蘭溪著名畫師吳蘭亭帶了十幾個弟子畫了整整一年多時間才完成,而其是文昌宮落成之後搭手腳架仰著畫的,在繪畫難度上就更高了。
木雕文化是傳統建築文化的文華所在,是集繪畫、雕刻、文學、歷史、戲劇、民俗於一身的藝術,運用借代、隱喻、比擬、諧言等手法表達吉祥寓意,是在跨越滿足實用層面上的一種精神付託。廿八都木雕圖式符號中,題材從古代文賢、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戲曲人物,到禽鳥瑞獸、魚蟲花卉、博古器物等均有涉列,還出現了道教人物符號如「福祿壽」、八仙、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等諸神形象,還有龍風、龍魚、仙鶴、喜鵲、鴛鴦、鷺鷥、獅子、鹿、牛馬、蝙蝠等動物形象。
八大碗典故:
相傳八仙過海惹怒龍王,久戰難勝,勞累疲憊,退踞海灘稍憩,頗覺腹中空空,飢餓難忍,便分頭尋食充飢,哪知一眼望去的海灘薄地,荒無人煙。除曹國舅一人未回其餘個個掃興而歸。
曹國舅一人不辭勞苦,騰雲駕霧,行至內地,一股奇香撲鼻,不覺垂誕三尺,立即尋香進入凡間一莊上,喬裝農家村夫在莊主宅院窺視,只見四方桌上八人圍座、猜拳行令、暢懷痛飲、誘人的菜餚一個接一個地上。國舅尋思道:我原乃朝廷國舅,宮廷菜餚我享用得發膩,農家菜餚我未曾見過,何不先讓我大飽口福,忽想眾仙友腹空我不可獨享,繼而採帶了七樣菜餚,又想起仙姑不食葷,所以又為其獨帶了—素菜—青菜豆腐,計八大碗並留言:國舅為眾仙借菜八碗,日後定當圖報。八仙狼吞虎咽更覺奇香無比,酒足飯飽之後精神倍增,再戰龍王大獲全勝。廿八都最出名的美食就是八大碗和兩名點了。
廿八都的八大碗早已是名聲在外,張紀中在廿八都舉行《西遊記》開機儀式的時候,就對其讚不絕口。提筆寫下「廿八都八大碗」
1、廿八都豆腐風爐仔
以廿八都豆腐為主料,配以排骨、冬筍,置於泥制「風爐仔」上,以本地盛產木炭為燃料,文火燉熟。
2、廿八都風溪魚
以野生小溪魚、黃刺魚、野生蝦為主料,配紫蘇、生薑、黃酒等佐料燒制。
3、廿八都山藥黃麂羹
野生黃麂肉切薄片,加澱粉勾芡,配廿八都山藥、香菜、佐料入鍋煮熟即可。
4、豆蔻豬筍
農家土豬手洗淨切塊,和白豆蔻在沙鍋中燉爛。可祛風溼,強筋骨。
5、臘肉魚乾
冬至後醃製燻烤臘肉,配以小溪魚乾,加佐料蒸熟即可。
6、廿八都筍乾燉排骨
將洗淨剁成寸段的農家土豬排放入砂鍋中,大火燒開,濾去浮沫血水後,加入切成塊的廿八都筍乾及調料,文火燉熟即可。
7、廿八都石斛燉石蛙
石蛙富含17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素有「百蛙之王」的美稱,加入滋陰清熱的野生石斛清燉後,益胃生津,清涼解毒,營養價值極高。
8、廿八都野菜
廿八都野菜品種眾多,有蕨菜、觀音菜、馬蹄菜、鴨掌菜等,野菜烹飪注重保持其「野味」,或清炒、或涼拌、或做湯,營養豐富、口味獨特。
廿八都常見野菜及生長時間:
觀音菜(一年四季)、馬蘭頭(一年四季)、鴨掌菜(3月至9月)、蕨菜(1月至5月)、苦葉菜(3月至9月)、斧頭花(1月至4月)、野芝麻葉(5月至9月)、馬蹄菜(10月至次年5月)、野芹菜(1月至10月)、糯米菜(4月至7月)、雞心菜(5月至8月)、梔子花(5月至6月)。
兩名點
1、廿八都燕皮餛飩
取上等瘦肉去骨去筋,和入山粉或葛粉,經久捶打成紙狀粉肉薄皮,稱燕皮。另取瘦肉及山藥剁碎,裹入燕皮中,包成小球狀,入鍋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皮滑味鮮。
2、廿八都銅鑼糕
廿八都古鎮的傳統節日糕點,已有千年歷史,在浙閩贛邊界地區被奉為"糕中之神"。主要配料有糯米、紅糖、佛耳草、百年丹桂、茶油、枸杞子、藕粉、紅薯粉、紅棗、山藥等,食用時切片蒸食或煎食均可,滑膩爽口,百香調和,營養全面。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
廿八都的人文之美,在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廿八都木偶戲
其舞臺藝術具有古樸厚實、親切逼真的地方風格,表演誇張、強烈、凝練、細緻。在音樂上以鑼鼓助節,一人乾唱,眾人幫腔,有時以嗩吶伴奏,使其高昂激越的唱腔中更顯婉轉流利;唱腔以江西贛劇為主要唱腔,保留了部分古老弋陽高腔的唱腔特點,也有亂彈腔和江西化了的崑曲特色。現存的劇目連臺本戲、整本戲、折子戲、木偶道具,行檔齊全。對研究古代戲劇形式、表演藝術、唱腔、戲俗、民俗及戲劇發展史具有很大意義和較高的價值。
廿八都山歌
廿八都山歌表現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反映生產、生活的,也有歌頌愛情、友情的,也有反映歷史社會的。廿八都山歌以對唱形式為主,歌詞常常帶有即興性,內容非常豐富。由於歌唱多在野外,環境空曠,不受勞動動作限制,歌唱者無所拘束地抒發內心情緒,因此其特點是節奏自由,音調較為悠長,歌唱時往往根據歌唱者當時的感情需要隨意延長或縮短它的音位,曲調也隨之變化。因此就有了高腔、平腔兩大類。高腔山歌曲調高吭奔放、自由遼闊;平腔山歌則平穩、悠長。
廿八都船燈、高蹺
大年三十前後,鎮上往往會安排一支遊行的民俗表演團繞廿八都鎮環演一圈——走在最前面的是化裝成縣官、財神的高蹺隊,中間是十幾個人共同表演的「跑旱船」,最後是敲鑼打鼓、渲染氣氛的民樂。
廿八都婚俗
廿八都素有「浙西南大門」之稱。這裡聚居了五湖四海之客民,風俗各異、語言不一,但優良風俗互補相沿。同世界大部分地區一樣,廿八都人把婚禮當作歡樂的慶典和重要的社交活動,但廿八都的的婚嫁習俗卻融匯了浙、閩、贛三省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