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太原市小店區濱東花園、平陽景苑以及太原市迎澤區省商務廳宿舍在省城率先試行垃圾分類,至今實施將近一周。垃圾分類來到家門口,那裡的市民如何看待垃圾分類?太原的垃圾分類政策又是什麼樣?8月5日、6日,記者進行了實地走訪,所見所聞多是太原市民的積極配合與熱情歡迎,他們用行動告訴大家:垃圾分類並不可怕,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應該越早推廣越好。
現場一
6歲小女孩扔西瓜皮參與垃圾分類
扔一杯奶茶要分四步走?自從7月1日上海市民迎來「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後,在網民推波助瀾下,「垃圾分類」似乎成了多數人的夢魘。
垃圾分類來到太原又是什麼樣?8月5日下午,記者帶著好奇來到了小店區濱東社區濱東花園小區。
當日18時許,又到了濱東花園分類垃圾桶「布桶」時間,負責小區垃圾分類的第三方企業山西豫強公司的工作人員開始忙碌起來,6個定時垃圾投放點,藍色的電瓶循環車將各色垃圾桶依次運送到位,身著藍色工作馬甲、佩戴胸牌的垃圾分類督導員全部就崗,做好了迎接居民投放垃圾的準備。
過了幾分鐘後,在中心花園前的投放點處,扔垃圾的居民多了起來,有的手裡拎著好幾個裝垃圾的塑膠袋,有的拿紙箱端著垃圾,有的一手拎袋子一手拿著廢舊拖把、衣架等雜物。
「你好!」垃圾分類督導員微笑著打招呼,一位居民主動介紹道:「這個是廚房垃圾,這個是其他垃圾。」
「沒有經過加工的菜葉、果皮都歸其他垃圾,都扔綠色桶,做熟的剩飯、剩菜、骨頭才算廚餘垃圾,需要扔紅色桶。」督導員一指導,居民若有所悟地點點頭:「噢,不難分類啊!」
「舊拖把、塑料舊衣架屬於可回收垃圾,扔藍色桶。」送走一位居民,督導員又迅速抬起垃圾桶蓋迎接下一位,每一次投放,他都要熱情指導。
7號樓附近的投放點,督導員楊勇也忙得不亦樂乎,不遠處,一家三口朝這裡走了過來,快到跟前時,6歲的小女孩從爸爸手裡接過裝西瓜皮的垃圾袋,袋子看起來不輕,媽媽緊跟在旁邊,站在四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前,小女孩停住了腳步,若有所思地端詳著垃圾桶上的分類標識,楊勇笑著提問:「你知道該往哪個裡面扔嗎?」接著,楊勇解釋說道:「現在太原市的廚餘垃圾系統只能處理加工後的食品,西瓜皮只能算其他垃圾,被運送到發電廠進行焚燒處理。」楊勇和小姑娘一起抬著西瓜皮,將它投放進了綠色垃圾桶。
現場二
市民建言獻策 期盼垃圾分類的推廣
記者在濱東花園各垃圾分類投放點來回走訪,看到的一舉一動,聽到的一言 一語,九成都是積極支持垃圾分類的。
有的老人出門拉著一個拉杆袋子,默默地走到分類垃圾桶前,自覺地將提前分好的垃圾按類投放;有一個小女孩拿著一個牙刷盒上的硬紙板,專門跑到可回收垃圾箱前扔一次;還有家庭主婦,扔完垃圾不走,站在投放點前跟督導員請教哪些垃圾歸屬哪類;還有熱心群友在業主群發布圖文,號召大家垃圾分類;此外,還有很多的建言獻策者及提建議者。
7號樓前,一位穿著綠上衣、年約五旬的女士騎著自行車來了,一放下車子就笑著跟督導員打招呼:「垃圾分類終於到咱太原了,真好!啥時候能全推廣開就更好了。」
緊接著,又有一家人來扔垃圾,「酸奶瓶算啥垃圾?」「果皮算啥?是廚餘還是其他垃圾?」「沒用完的化妝品呢?」年輕女子好奇地問著督導員,督導員指著宣傳欄上的垃圾分類知識認真地回答著。
但是,仍然會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存在。「垃圾分類真麻煩!」「不在投放點的時候,垃圾會亂扔在地上,臭烘烘的。」一位中年男子不理解為什麼要定點投放。
旁邊的一位男士說道:「你知道日本的一個礦泉水瓶要分成幾個垃圾嗎?」中年男子說:「不知道。」旁邊這位男士繼續說道:「分三種,瓶蓋,瓶身,塑料商標。」男子說,到現在日本已經垃圾分類幾十年了,人們已經有了這種觀念,再繁瑣也不叫繁瑣了。而咱太原剛剛開始,難免有些人不習慣,有個開始就好,人們的觀念和習慣都是慢慢轉變的。
還有人建議,應該跟上海一樣出臺相應懲戒制度,比如罰款,不處罰一些人就不重視垃圾分類。熱烈的討論,表達了人們對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化、垃圾資源化的嚮往。
現場三
小區主要道路兩側懸掛垃圾分類宣傳牌
「我覺得,現在6個定時投放點、1個超時投放點還要再減,減到原來5個投放點更好。」小區青龍物業公司的張國華也在小區來回巡查,一碰見豫強公司項目經理師文科,兩人就垃圾分類的事宜熱烈討論起來,怎麼做能更適應居民的習慣,怎麼做更便民。
濱東花園小區共有住宅樓11棟,居民1496戶,約5200人。為了更好地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貫徹落實小區垃圾分類工作,7月17日起,濱東花園開始進行垃圾分類宣傳。豫強公司攜手濱東社區、青龍物業,利用周六日時間,在濱東花園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大型宣傳活動,在小區入口設置大型宣傳欄,在每個單元電梯張貼告知書,在花池綠地設置「垃圾分類」公益宣傳牌36塊,組織人員上門入戶發放垃圾分類告知書、宣傳冊5000份,在主要道路兩側懸掛「垃圾分類」宣傳牌,全方位營造垃圾分類氛圍。
小區人多,難免有居民不了解情況,錯過了投放垃圾時間,拎著垃圾找不見垃圾桶,就將垃圾往果皮箱裡塞,公共場所的果皮箱經常被塞滿了各類垃圾,物業和第三方積極想對策,臨時撤掉果皮箱,等居民習慣分類了再恢復。居民們想扔個冰糕棍沒處扔,又急著找物業,這些情況物業和第三方都在了解。
讓他們欣慰的是,實施效果超出了他們的預期。張國華說,本來以為實施起來會很困難,但是結果超出預期,大家對垃圾分類都很熱情。大多數居民都很支持。
說到成效,第三方負責人師經理舉出了準確的數字,沒有實施垃圾分類前,濱東花園一天要產生5噸垃圾,實施垃圾分類後,小區一天產生其他垃圾3噸半,可回收垃圾約一噸,20%的垃圾被減量,被再利用。
居民們也明確感受到了小區環境的變化,居民陳女士說:「以前垃圾桶跟前,臭水橫流,蒼蠅亂飛,現在垃圾桶擺出來也是乾乾淨淨的,地面一天衝洗兩次,一點髒東西都沒有,過了投放垃圾的時間,垃圾桶被撤走,整個小區變得更好了。」
當晚7時許,記者即將結束採訪時,一位督導員說了一句:「看,小店區環衛局王局長又來了!」他稱,從7月18日起,王局長天天過來。
小店區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局長王合心一個人步行進入了小區,在採訪中他表示,8月1日,小店區濱東花園、平陽景苑和迎澤區的省商務廳宿舍同時啟動了垃圾分類試點,垃圾分類的主要做法與濱東花園相同,目前都在對這一模式進行不斷探索完善,他還舉例說,現在已經發現下午6時開始投放垃圾,對於上班居民來說有點早,下一步他們計劃調整時間,將投放時間延長,也有可能會根據季節不同,設置冬季、夏季不同的垃圾投放時間。
「我們想找的是一種有可操作性的垃圾分類模式,政府在和百姓一起努力創建我們美好的家園。施行垃圾分類並不是為難百姓,我們想通過這種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垃圾處理方式更好地服務於百姓。」王合心還表示,等試點經驗成功了,今後會在更多小區逐步推行,讓更多市民參與進來。
8月6日,太原市城鄉管理局副局長時中瑛談及太原市試點垃圾分類的工作時,對小店區濱東花園、平陽景苑的實施情況也給予了肯定,稱讚「效果不錯」。記者隨後走訪了平陽景苑,正如環衛部門負責人所講述,濱東花園和平陽景苑是兩個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區,一個是封閉式的居民小區,一個是開放式的涵蓋商業、餐飲、居住等多樣化的綜合性片區,統一的「4+2」垃圾分類模式在不同類型的片區試點,摸索總結出的路子將為太原下一步的垃圾分類全面推廣提供寶貴經驗。
—————————————————————————————————————————————
我們在尋找中國地產多元轉型的獨特故事與視野,尋找引領中國地產創新與發展的力量。
窄門之中,求索寬路。在金梧桐國際文旅產業峰會,我們將通過觀察、記錄和對話,讓文旅與地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8月23日,金梧桐國際文旅產業峰會落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