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家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整修後重新開放臺灣第一家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歷經一年多的整修後,近期重新開放。紫藤廬見證了臺灣民主的進程。早期有殷海光等人在此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後有「美麗島事件」異議分子在此聚會,期間還有眾多藝文活動在此進行。現在的紫藤廬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完)2008年7月1日9時5分34秒 中新社發 徐長安 攝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臺北寫真:古蹟茶館——紫藤廬的新生(組圖)
2008年07月03日 02: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臺灣第一家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整修後重新開放臺灣第一家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歷經一年多的整修後,近期重新開放。紫藤廬見證了臺灣民主的進程。早期有殷海光等人在此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後有「美麗島事件」異議分子在此聚會,期間還有眾多藝文活動在此進行。現在的紫藤廬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完)2008年7月1日9時5分34秒 中新社發 徐長安 攝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中新社臺北七月二日電 題: 紫藤廬的新生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黃少華
一場猛烈的西北雨過後,經過為期一年多時間整修的臺灣第一處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展現在眼前。
這一天,等了很久!
也就在半年前的春節時分,和同事路過新生南路上的紫藤廬時,二人還相互扶持著攀爬在紫藤廬的外牆向裡面眺望過。當時所見是正在修整的院落,已然凋零的紫藤,和有些凌亂的工程物件。之後的時間裡,多次路過紫藤廬,多次不得其門而入,每每想起都覺惋惜!
三日之前,紫藤廬重新開幕。沒能趕上那天的慶典,後來聽說當天到場的人很多,臺灣文藝界眾名流紛至,人聲鼎沸,人們宣洩了心中對紫藤廬新生的喜悅,卻打攪了紫藤廬清淨優雅的風格。
紫藤廬是什麼?
一九四五年以前,紫藤廬老宅為日據時代的高等官舍,一九五0年代後為國民黨高官周德偉的公家宿舍。周德偉最推崇蔡元培,一心為臺灣引進西方自由主義思潮。五十年代,紫藤廬老宅即為以臺灣大學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學者聚會場所,張佛泉、殷海光、夏道平、徐道鄰以及青年時期的李敖、陳鼓應等常在此聚會清談,批評時政,關心社會以及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一九七五年,周德偉的幼子周渝接管老宅,時值臺灣民主運動萌芽期。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一些初嘗挫敗感的失意文人紛紛在此落腳聚會。一九八一年,周渝將老宅闢為茶館,因院中三株紫藤得名「紫藤廬」。這裡成為後來陳文茜筆下「反對運動記憶裡最美麗的堡壘」,也成了林濁水回憶裡「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
承載著臺灣民主與反對運動起落的紫藤廬,整修後重新開幕,風格上亦舊亦新。滿布青苔的石桌、九十樹齡的紫藤、清淨舒適的飲茶環境,還有踩上去吱呀作響的地板和樓梯,一切依舊。只是管線配置、老舊的空調機不再,視覺上更乾淨清爽。後院的牆打掉了,室內明亮些許,打通的通道也讓整體空間更為方便、完整。
「這裡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紫藤廬的女主人林慧峰,一個長相清瑩的女子,指著入口的櫃檯桌說,周渝設計了這張不像櫃檯桌的櫃檯桌,桌前方鏤空,「像仙子一樣的女服務生的裙子和鞋尖才不會被擋住」(陳文茜語)。「仙子」的身旁,黑色木架上安靜擺放的除了美麗的紫砂壺,還有特意為紫藤廬新生而設計的「紅印」、「藍印」紀念普洱茶餅,各限量二千八百片。
館內的一角,一間透光的展室值得流連。透明的屋頂被一片片半剖的竹子撐將起來,光線一格格落在展室,卻不湊巧打攪了正在這裡舉辦的畫家奚淞的「平淡/光陰」畫展。
畫家是得了中國禪文化精神的,他的畫作和紫藤廬一樣散發了自然的靜謐與安詳。一段報廢的船纜,一個韓國的小茶碗,一枚精美的銀盒,裡面裝著畫家自印度朝佛帶回的泥土。看過畫展的白先勇形容,「一盆花、一杯水、一組瓶瓶罐罐都暗藏玄機」。
十餘年前,大陸作家鍾阿城初次來到臺灣,他對紫藤廬的印象是:「這裡好像三十年代!」紫藤廬的主人周渝認為,文學裡的三十年代是一個追求浪漫、追求理想與文化活力的年代,也是長期以來紫藤廬所希冀、珍惜和堅持的價值。
紫藤廬二樓一張老舊的明信片靜靜闡述著周渝當年創辦紫藤廬的理想:紫藤廬又名無何有之鄉,什麼都沒有,又好像什麼都有,是靜靜地蘊藏著生命與創造原的地方,也是真正能得到休息與安寧的地方。無何有之鄉就是生命的故鄉、藝術的故鄉、思維的故鄉,是人的故鄉。周渝說,這個理想,至今不變!(完)
【編輯:邱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