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寫真:古蹟茶館——紫藤廬的新生(組圖)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臺北寫真:古蹟茶館——紫藤廬的新生(組圖)

2008年07月03日 02: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臺灣第一家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整修後重新開放臺灣第一家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歷經一年多的整修後,近期重新開放。紫藤廬見證了臺灣民主的進程。早期有殷海光等人在此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後有「美麗島事件」異議分子在此聚會,期間還有眾多藝文活動在此進行。現在的紫藤廬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完)2008年7月1日9時5分34秒 中新社發 徐長安 攝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臺北七月二日電 題: 紫藤廬的新生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黃少華

  一場猛烈的西北雨過後,經過為期一年多時間整修的臺灣第一處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展現在眼前。

  這一天,等了很久!

  也就在半年前的春節時分,和同事路過新生南路上的紫藤廬時,二人還相互扶持著攀爬在紫藤廬的外牆向裡面眺望過。當時所見是正在修整的院落,已然凋零的紫藤,和有些凌亂的工程物件。之後的時間裡,多次路過紫藤廬,多次不得其門而入,每每想起都覺惋惜!

  三日之前,紫藤廬重新開幕。沒能趕上那天的慶典,後來聽說當天到場的人很多,臺灣文藝界眾名流紛至,人聲鼎沸,人們宣洩了心中對紫藤廬新生的喜悅,卻打攪了紫藤廬清淨優雅的風格。

  紫藤廬是什麼?

  一九四五年以前,紫藤廬老宅為日據時代的高等官舍,一九五0年代後為國民黨高官周德偉的公家宿舍。周德偉最推崇蔡元培,一心為臺灣引進西方自由主義思潮。五十年代,紫藤廬老宅即為以臺灣大學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學者聚會場所,張佛泉、殷海光、夏道平、徐道鄰以及青年時期的李敖、陳鼓應等常在此聚會清談,批評時政,關心社會以及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一九七五年,周德偉的幼子周渝接管老宅,時值臺灣民主運動萌芽期。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一些初嘗挫敗感的失意文人紛紛在此落腳聚會。一九八一年,周渝將老宅闢為茶館,因院中三株紫藤得名「紫藤廬」。這裡成為後來陳文茜筆下「反對運動記憶裡最美麗的堡壘」,也成了林濁水回憶裡「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

  承載著臺灣民主與反對運動起落的紫藤廬,整修後重新開幕,風格上亦舊亦新。滿布青苔的石桌、九十樹齡的紫藤、清淨舒適的飲茶環境,還有踩上去吱呀作響的地板和樓梯,一切依舊。只是管線配置、老舊的空調機不再,視覺上更乾淨清爽。後院的牆打掉了,室內明亮些許,打通的通道也讓整體空間更為方便、完整。

  「這裡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紫藤廬的女主人林慧峰,一個長相清瑩的女子,指著入口的櫃檯桌說,周渝設計了這張不像櫃檯桌的櫃檯桌,桌前方鏤空,「像仙子一樣的女服務生的裙子和鞋尖才不會被擋住」(陳文茜語)。「仙子」的身旁,黑色木架上安靜擺放的除了美麗的紫砂壺,還有特意為紫藤廬新生而設計的「紅印」、「藍印」紀念普洱茶餅,各限量二千八百片。

  館內的一角,一間透光的展室值得流連。透明的屋頂被一片片半剖的竹子撐將起來,光線一格格落在展室,卻不湊巧打攪了正在這裡舉辦的畫家奚淞的「平淡/光陰」畫展。

  畫家是得了中國禪文化精神的,他的畫作和紫藤廬一樣散發了自然的靜謐與安詳。一段報廢的船纜,一個韓國的小茶碗,一枚精美的銀盒,裡面裝著畫家自印度朝佛帶回的泥土。看過畫展的白先勇形容,「一盆花、一杯水、一組瓶瓶罐罐都暗藏玄機」。

  十餘年前,大陸作家鍾阿城初次來到臺灣,他對紫藤廬的印象是:「這裡好像三十年代!」紫藤廬的主人周渝認為,文學裡的三十年代是一個追求浪漫、追求理想與文化活力的年代,也是長期以來紫藤廬所希冀、珍惜和堅持的價值。

  紫藤廬二樓一張老舊的明信片靜靜闡述著周渝當年創辦紫藤廬的理想:紫藤廬又名無何有之鄉,什麼都沒有,又好像什麼都有,是靜靜地蘊藏著生命與創造原的地方,也是真正能得到休息與安寧的地方。無何有之鄉就是生命的故鄉、藝術的故鄉、思維的故鄉,是人的故鄉。周渝說,這個理想,至今不變!(完)

【編輯:邱觀史】

相關焦點

  • 臺北古蹟茶館——紫藤廬
    紫藤廬,是臺灣最具傳統的茶座,堪稱茶藝館的鼻祖。這裡不只是老茶館,還是臺北市第一處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特色而被指定的古蹟,紫藤廬為日式住宅集中區的一座古雅的木造建築,也是日據時期總督府高官的宿舍,始建於1920年代,獨門獨院,環境寧靜而清雅;戰後由財政部接收,1981年由居住者後代周渝開設茶藝館,因屋前的老紫藤緣著屋簷蔓伸,遂命名為「紫藤廬」。
  • 臺北只有一個紫藤廬
    紫藤廬在新生南路上,沒有醒目的招牌,卻是臺北最有名的茶館。這個不大的茶館有著自在隨意的空間氛圍,使它成為臺北市民品茗沉思、談文論藝、遠離塵囂的一方小小淨土與文化地標。常客龍應臺在一篇題為《Starbucks還是紫藤廬》的文章中說道:「我更喜歡在臺北的古蹟紫藤廬喝茶,會朋友。茶香繚繞裡,有人安靜地回憶在這裡聚集過的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以及風流人物所創造出來的歷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劃下一個社會改造運動;紫藤花閒閒地開著,它不急,它太清楚這個城市的身世。」
  • 大陸記者的臺灣印象:臺北只有一個紫藤廬(圖)
    大陸記者的臺灣印象:臺北只有一個紫藤廬(圖) 2011年07月25日 11:21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愛在臺灣之臺北主題遊(九十三):紫藤廬
    紫藤廬 紫藤廬   紫藤廬在臺北的政治文化圈中,自有它獨特而神秘的位置。  1981年,新的使用人周渝先生將其改成茶藝館,開了臺北品茶藝術風氣之先,因屋前的老紫藤緣著屋簷蔓伸,遂命名為「紫藤廬」。這裡充滿了人文與藝術的價值,也是社運積極份子及批判性學者的聚會場所,於1997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非因樹老也非因屋老,乃是精神之故。
  • 【活著】這間被稱為臺北「最雅的茶館」,是喝茶人心目中的「聖地」
    我更喜歡在臺北的古蹟紫藤廬喝茶,會朋友。茶香繚繞裡,有人安靜地回憶在這裡聚集過的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以及風流人物所創造出來的歷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劃下一個社會改造運動;紫藤花閒閒地開著,它不急,它太清楚這個城市的身世。臺北市有五十八家Starbucks,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
  • 這間被稱為「最雅的茶館」,喝茶人心目中的「聖地」,一開始連個招牌都沒有.
    我更喜歡在臺北的古蹟紫藤廬喝茶,會朋友。茶香繚繞裡,有人安靜地回憶在這裡聚集過的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以及風流人物所創造出來的歷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劃下一個社會改造運動;紫藤花閒閒地開著,它不急,它太清楚這個城市的身世。臺北市有五十八家Starbucks,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
  • 紫藤廬歷史記憶:從自由主義沙龍到說茶論道(圖)
    而今天,它成了一個說茶論道的地方  紫藤廬的歷史記憶  文/邵建  那天,臺北,天甚晴、海甚藍、人甚愜。紫藤廬主周渝先生知我喜海,租了一輛商務車,一共六人,八點多出臺北,往東北海岸,一路逶迤。中午,在基隆附近的一個海灣停車吃飯時,周渝接到一個電話。合上手機,他說,龍應臺等下要帶朋友去紫藤廬午餐。
  • 文化讀城之旅 | 臺北 「紫藤廬」 與 「食養山房」
    龍應臺說,臺北有五十八家星巴克,只有一家紫藤廬。紫藤廬所在的建築物已有80多年歷史,因屋前有3棵老紫藤攀纏而得名。這裡是臺灣文人匯聚地,很多知名作家常來小聚,以茶會友之所在,文化氣息濃鬱。大陸如今裝幀古雅的地方很多,但就是少了一份文化情懷,硬體容易,軟體難成。紫藤廬不僅有茶文化,更多的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澱在這裡。這是座列入當地政府歷史保護的舊時日式矮屋,外面沒有標識,我們晚上來,若不是的士司機熟悉,還真是很難找。
  • 臺灣寫真:臺北「老屋新生」記
    中新社臺北3月14日電 題:臺北「老屋新生」記  中新社記者 孔任遠 陳小願  修復前的「臺北之家」、拆除中的臺北海關廳舍、不斷演變的中山橋……迪化207博物館三層,上百張幻燈片訴說著臺北的建築往事。「這些(建築)有的在,但相當多已經拆除。這都是臺北的歷史,也是我們的記憶。」頭髮花白的在館志工寧培傑向中新社記者回憶曾經的臺北風貌。
  • 紫藤廬,全臺灣最雅的茶室
    點擊藍色字關注觀易山房——將生活過成詩一叢綠竹,三株老紫藤,一間紫藤廬。拋開90年歷史的老建築,忘掉名人雅客雲集的噱頭,我們今天仍然嚮往並推崇紫藤廬的原因只有一個:它重生並再造了屬於中國人的茶道哲學。紫藤廬主人周渝臺北市有58家Starbucks,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6600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
  • 臺灣的茶與啡-01紫藤廬
    看日漸斜落,慢步安靜的街道,推開鄰居的木門,聞聽屏風後柴火上陶壺水沸的沙沙聲,提起水注,陽光斜落入窗,水流慢慢覆滿橘紅色的小紫砂壺,茶香幽幽之中沁入骨髓。中國人的日子,本來就應該慢而優雅龍應臺曾說過,臺北市有五十八家星巴克,臺北市只有一家紫藤廬。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星巴克,全世界只有一家紫藤廬。
  • 無何有之鄉——紫藤廬
    文|物道一叢綠竹,三株老紫藤,一間紫藤廬。拋開90年歷史的老建築,忘掉名人雅客雲集的噱頭,我們今天仍然嚮往並推崇紫藤廬的原因只有一個:它重生並再造了屬於中國人的茶道哲學。在這個失落的文明帝國裡,總要有這樣創造性的守望者,拾起散落在大地的麥穗,點燃重歸文明的火把。紫藤廬在前,物道當如是。
  • 感受全臺灣最雅的茶室---紫藤廬
    【龍應臺曾說過:「臺北市有五十八家星巴克,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星巴克,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
  • 臺北一隅:紫藤與茶(都市鏡觀)
    人去茶尚溫   臺北,新生南路三段一個巷口,一棟90歲的老屋。   它是日本人興建的總督府官舍;它是蔣介石高官的住家,也是反蔣的「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自由知識分子如殷海光、李敖、陳鼓應在此出入;它是年輕時的李安取景《飲食男女》之地;它是龍應臺為之奔走而保留下的「獨此一家」;現在,它是一個茶館,名叫紫藤廬。   沒有招牌,短牆邊半人高的雕花鐵門半開著,露出一叢綠竹,一架紫藤。
  • 臺北味道的798
    密密麻麻的矮房屋,狹窄得僅容一人通過;街角喝杯思想茶;廢棄的廠房又獲得新生的力量;傳統記憶被用心保藏。漫遊臺北這座城,穿越時光隧道體驗復古。  老區重獲藝術的新生命  不久前來北京推介臺北旅遊,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趙心屏就說,「看上去臺北是個房屋低矮陳舊的城市。」
  • 臺北紫藤廬: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圖)
    臺北,新生南路三段一個巷口,一棟90歲的老屋。  它是日本人興建的總督府官舍;它是蔣介石高官的住家,也是反蔣的「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自由知識分子如殷海光、李敖、陳鼓應在此出入;它是年輕時的李安取景《飲食男女》之地;它是龍應臺為之奔走而保留下的「獨此一家」;現在,它是一個茶館,名叫紫藤廬。  沒有招牌,短牆邊半人高的雕花鐵門半開著,露出一叢綠竹,一架紫藤。
  • 萬仟 分享 周渝的紫藤廬,全臺灣最雅的院子
    拋開90年歷史的老建築,忘掉名人雅客雲集的噱頭,我們今天仍然嚮往並推崇紫藤廬的原因只有一個:它重生並再造了屬於中國人的茶道哲學。臺灣茶家、紫藤廬主人 周渝臺北市有58家Starbucks,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6600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
  • 臺北的小資慢走漫步之旅
    在我看來,臺北濃濃的人情味及臺灣人家的生活氣息全都在濃縮在那些大街小巷之中。如果你有時間好好看一看臺北,我是多麼建議你能去到建國假日花市看看臺北人民的周末日常,去到康青龍生活區不僅僅只是為了一杯思慕昔芒果雪花冰,去到那些二手書店體會那種文化氣息,去到臺北的角角落落去尋找一種叫做「小資生活」的東西。
  • 臺北紫藤廬喝茶記
    除了美食,另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喝茶。臺北的大街小巷遍布著各種茶行茶莊茶館。本來在做攻略的時候想去人氣很高的食養山房看看,結果嚴重低估了他家的火爆程度,早已定不到位子,於是果斷決定去紫藤廬喝茶!從臺北地鐵的臺電大樓站出來大概要走十五分鐘。果然如傳說中的不起眼,沒有任何招牌和標識,全憑谷歌地圖的導航辨認。要不是外面看上去院子大些完全認不出來這就是名聲在外的臺灣第一茶館。
  • 一心茶 世上只此一間紫藤廬
    一叢綠竹,三株老紫藤,一間紫藤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