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仟 分享 周渝的紫藤廬,全臺灣最雅的院子

2021-02-06 素物齋

一叢綠竹,三株老紫藤,一間紫藤廬。拋開90年歷史的老建築,忘掉名人雅客雲集的噱頭,我們今天仍然嚮往並推崇紫藤廬的原因只有一個:它重生並再造了屬於中國人的茶道哲學。


臺灣茶家、紫藤廬主人 周渝

臺北市有58家Starbucks,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

全世界有6600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

在臺灣人眼中,紫藤廬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在大陸人眼中,紫藤廬是一處文化的地標;

在紫藤廬,你會有一種「客舍似家家似寄」的奇妙感覺,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臺北,新生南路三段一個巷口,一間看起來像日式建築,而一樹一木又透露著臺灣本土氣息的茶室,隱藏在鬧市中心,沒有招牌,來往的客人卻絡繹不絕。在這裡坐一下午,你也許會遇見陳文茜、李敖像熟客一樣晃進來點一杯茶高談闊論,如果你是幸運的文青,或許能偶遇李安讓他籤個名。




這間沒有招牌的茶室,有三棵60年的老紫藤,茶室最初是臺灣海關總署署長周德偉的書齋,是當時臺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暢所欲言的沙龍。 1981年,周德偉之子周瑜將此正式命名為「紫藤廬」,從此便成為茶人的「聖地」,臺灣茶道的源頭。




「無何有之鄉」有何?


周瑜把紫藤廬喚作「無何有之鄉」,很少有人能夠洞悉這句出自《莊子逍遙遊》的猶如禪機一樣的定義。然而當你真正步入紫藤廬,穿過那些插滿大束花朵的大土罈子,繞過養著遊魚、布滿青苔的青石飼料鬥,坐在一樓的原木桌旁。此時陽光正好透過老樹,一層的落地窗戶悉數打開,一陣風來,滿屋的紫藤花香。就著手邊的一杯高山烏龍茶,你便覺得心是空的,剛來時的煩擾散了,而心又是滿的,被這茶室的老樹老藤老茶充滿了。「無何有之鄉」,什麼都沒有,又什麼都有,「有」和「無」之間的切換,但看人交了多少心。

類似這樣的中國哲學,生長在紫藤廬的每一個地方,而周瑜的茶道體系——正靜清圓,正是將中國美學傳統、哲學思想與閩南茶道的實踐融會貫通後創造出來的,這是一種屬於中國的茶道,它如紫藤廬一般,表面樸拙,又無所不包。




「正靜清圓」謂何?

與寂滅素淨的日本茶道不同,中國文化裡的「茶道」一直是與「對話」共同出現的。備茶,是和器物對話;泡茶,是和山林對話;飲茶,是和自己對話;看茶,是和知音對話。茶是從我們生命裡生長出來的,「用茶與生活對話」是我們親近的方式。




「正」

泡壺好茶,要從「正」開始。慢慢鋪開一方素巾,把精神集中在眼下,一把老銀壺,一瓢烏來清泉,一套古樸灰白的曉芳窯,構建了容納茶和自己的空間,「正」讓自己對器物充滿靈感,每個器物的特點全部都會湧現出來。


「靜」

泡茶是入靜的方便法門。泡茶,即是與生長這片茶的山林對話,與制茶的茶人對話,只有安靜地把自己交給茶,才能把茶性泡出來,周瑜說: 「享受一壺代表天地的茶是多麼幸福。」泡茶講究一個氣,茶氣到了,通體舒泰,這就是中國的文化特質。


「清」

品茶,是用茶來洗滌心的過程,好茶入口,閉目洗心,垂下眼帘可以從茶裡看到自己,三口茶過後,身體清了,心也安了,人便自由了。若是俗世沒了茶,我們用什麼來找回自己的靈魂。


「圓」

「茶太奧妙了,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做到一起享受茶,會有共同的領會。」這種溝通,周瑜稱之為「圓」,也就是互相尊重。紫藤廬常常有新生藝術家的表演,南管、古琴雅集、崑曲雅集……,在紫藤廬,喝茶人以不同的形式圍坐在演出者的周圍,這不是音樂+茶這麼簡單 ,而是給音樂、茶和人形成一種可以互動的空間關係。尊重不同,兼容並蓄,方中有圓,正是中國美學的獨特玄妙之處。




抖落一身塵俗,便是自由之境

不僅在臺北,在整個華人茶圈中,紫藤廬都是迥異於外界的存在。周瑜從未想過建立什麼茶道規矩,只是希望藉助茶,延續和傳遞屬於中國的美學生活。依循天人哲學建立維繫的這個空間,是讓人不由自主抖落一身塵俗的自由之境,走進這裡,就是與自然、自己和世界對話的過程。 因此,你並不難理解,為什麼僅僅會在這裡遇見臺灣的文心和民意領袖——只有擁有徹底放下的自由,才有改變時代的思想。

茶課不是闊人的消遣,茶室不是故弄玄虛的場所,「它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精神的一種方便法門」,從茶中學會對話,學會放下,學會與天地同生,這便是紫藤廬歷經風雨滄桑,依然為臺灣文心之地的根由吧。




「一條」曾經拍過一條關於紫藤廬的視頻,不妨一觀。

周渝說,人們喜歡把喝茶作為單純享受,「可是,沒有人生的經歷,就直接天人合一,這是自欺欺人。人生有滄桑和壓抑,老茶如果不去悟出那種壓抑的東西,不去解,怎麼釋放那麼大的能量呢?」喝老茶在周渝心裡不僅建立了美感,也讓他開始進行人文性的反省:「一個文化能不能解除我們內心裡最深的癥結?如果不能,就太虛了。」 


相關焦點

  • 紫藤廬,全臺灣最雅的茶室
    點擊藍色字關注觀易山房——將生活過成詩一叢綠竹,三株老紫藤,一間紫藤廬。拋開90年歷史的老建築,忘掉名人雅客雲集的噱頭,我們今天仍然嚮往並推崇紫藤廬的原因只有一個:它重生並再造了屬於中國人的茶道哲學。紫藤廬主人周渝臺北市有58家Starbucks,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6600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
  • 感受全臺灣最雅的茶室---紫藤廬
    臺灣人的時間和大陸人不一樣,街道周邊各類的咖啡館,時刻坐滿了人,甭管周末還是工作日,這大概也就是臺灣人幸福的地方吧,至少不用每天辛苦的追逐!  應朋友的邀約,約見在了臺北聞名的紫藤廬!  這間沒有招牌的茶室,有三棵60年的老紫藤,茶室最初是臺灣海關總署署長周德偉的書齋,是當時臺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暢所欲言的沙龍。
  • 臺北古蹟茶館——紫藤廬
    紫藤廬,是臺灣最具傳統的茶座,堪稱茶藝館的鼻祖。這裡不只是老茶館,還是臺北市第一處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特色而被指定的古蹟,紫藤廬為日式住宅集中區的一座古雅的木造建築,也是日據時期總督府高官的宿舍,始建於1920年代,獨門獨院,環境寧靜而清雅;戰後由財政部接收,1981年由居住者後代周渝開設茶藝館,因屋前的老紫藤緣著屋簷蔓伸,遂命名為「紫藤廬」。
  • 周渝 隱世的文人茶文化(七)
    所以,院子裡會用農村裡常見的土甕來養嬌貴的花朵,但普通茶客手裡端起的茶具卻隨隨便便就是個價值不菲的古董。周渝很多時候,訪友、聚會、授課,都會拖著一個拉杆箱—裡面全是他珍藏的古董茶具。1 9 8 1 年開始, 周渝一直重視收集古代的茶器, 3 0 多年來沒曾停止,古董市場的老闆甚至都摸清了他的審美和偏好。「這個磨是明治時代的」,周渝語帶興奮。
  • 臺灣的茶與啡-01紫藤廬
    看日漸斜落,慢步安靜的街道,推開鄰居的木門,聞聽屏風後柴火上陶壺水沸的沙沙聲,提起水注,陽光斜落入窗,水流慢慢覆滿橘紅色的小紫砂壺,茶香幽幽之中沁入骨髓。中國人的日子,本來就應該慢而優雅龍應臺曾說過,臺北市有五十八家星巴克,臺北市只有一家紫藤廬。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星巴克,全世界只有一家紫藤廬。
  • 臺北只有一個紫藤廬
    十幾年前,大陸作家鍾阿城初次來到臺灣,他對紫藤廬的印象是:「這裡好像上世紀30年代!」老藤纏繞的紫藤廬保留了初建的風貌,積澱了數十年的人文氣息。1945年以前,紫藤廬老宅為日據時期的高等官舍。上世紀50年代後為「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周德偉教授的公家宿舍。周德偉是當時知名的經濟學者,早年曾留學英國、德國,是諾貝爾獎得主哈耶克的門生。周德偉一生治學嚴謹,一心為臺灣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潮。
  • 愛在臺灣之臺北主題遊(九十三):紫藤廬
    紫藤廬 紫藤廬   紫藤廬在臺北的政治文化圈中,自有它獨特而神秘的位置。前任使用者周德偉教授在1950年代,致力於為臺灣引進西方自由主義思想與制度,當時許多知識界的重要學者如殷海光、張佛泉、徐道鄰、夏道平…等,常常在這裡聚會討論、研究思想。美麗島事件前後,這裡更是許多政治異議者、前衛文化及藝術工作者的聚會場所,在簡單的日式平房中,隱藏了許多不同的氣息。
  • 兩岸藝文界人士雅集福州 周渝暢聊「老靈魂」
    記者劉可耕 攝中新網福州6月10日電 (記者 林春茵)「臺北市有58家星巴克,只有一個紫藤廬。」這是作家龍應臺對臺灣的文化地標----臺北紫藤廬茶館的評價。紫藤廬是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文化能量匯聚中心,有「老靈魂的聚集地」之稱。10日,海峽兩岸多位藝文界人士雅集福州百督府半山之上,與紫藤廬茶館創始人周渝暢聊「老靈魂」。兩岸藝文界人士雅集福州,品茗聽琴,把「茶」言歡。
  • 聽紫藤廬主人周渝說老茶
    玄關不大,必要的兩三樣老柜子裡,擺了一些樸素的茶具茶餅,沒有任何凸顯的裝飾,一兩片周渝先生自己做的茶擺在檯面上,裡面是幾個宋朝的碗。  和周渝喝茶的空間是紫藤廬的側廂房,通體用玻璃搭建,背靠極粗的紫藤老榕樹樹根。紫藤廬的空間布局是縱深的長形,曾經是日據時代官員的宿舍,也是「國民政府關務署長」周德偉的舊宅。
  • 這間被稱為「最雅的茶館」,喝茶人心目中的「聖地」,一開始連個招牌都沒有.
    臺北市有五十八家Starbucks,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國際化」不是讓Starbucks進來取代紫藤廬;「國際化」是把自己敞開,讓Starbucks進來,進來之後,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廬的光澤更溫潤優美,知道如何讓別人認識紫藤廬——「我」 ——的不一樣。
  • 紫藤廬:周德偉父子的「無何有之鄉」
    紫藤廬(圖片來自網絡)在臺灣,最具傳統的茶座當數臺灣第一座稱為典範的茶藝館——紫藤廬。騰訊文化有幸做客紫藤廬,聽周渝先生講一講你不知道的周德偉,和他心中的紫藤廬。訪談:「豈有文章覺天下,忍將功業苦蒼生」——我父親的一生騰訊文化:您的父親周德偉是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思想家,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對他的了解是有限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所以首先請您介紹一下您眼中的父親。
  • 【活著】這間被稱為臺北「最雅的茶館」,是喝茶人心目中的「聖地」
    臺北市有五十八家Starbucks,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國際化」不是讓Starbucks進來取代紫藤廬;「國際化」是把自己敞開,讓Starbucks進來,進來之後,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廬的光澤更溫潤優美,知道如何讓別人認識紫藤廬——「我」 ——的不一樣。
  • 行茶萬仟丨第二日:臺北書院
    行茶萬仟的修習者們,在遊學的第二日來到了臺北書院、廣修禪寺等地。、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世界上只有一種飲料具有還原性,就是茶。回到自然的茶性,還原出自然山川,還原出人文。不發酵(白茶、綠茶),半發酵(臺灣茶)、全發酵(紅茶、普洱)。
  • 第十一屆「重慶·臺灣周」在渝舉行
    據重慶日報消息 10月16日,第十一屆「重慶·臺灣周」活動在重慶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市委書記陳敏爾,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會見了來渝出席活動的新黨主席鬱慕明、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副理事長邱正雄等嘉賓。
  • 文化讀城之旅 | 臺北 「紫藤廬」 與 「食養山房」
    龍應臺說,臺北有五十八家星巴克,只有一家紫藤廬。紫藤廬所在的建築物已有80多年歷史,因屋前有3棵老紫藤攀纏而得名。這裡是臺灣文人匯聚地,很多知名作家常來小聚,以茶會友之所在,文化氣息濃鬱。大陸如今裝幀古雅的地方很多,但就是少了一份文化情懷,硬體容易,軟體難成。紫藤廬不僅有茶文化,更多的是歷史和文化的積澱在這裡。這是座列入當地政府歷史保護的舊時日式矮屋,外面沒有標識,我們晚上來,若不是的士司機熟悉,還真是很難找。
  • 大陸記者的臺灣印象:臺北只有一個紫藤廬(圖)
    大陸記者的臺灣印象:臺北只有一個紫藤廬(圖) 2011年07月25日 11:21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紫藤廬歷史記憶:從自由主義沙龍到說茶論道(圖)
    其實茶館本非午餐之地,只有簡餐,而紫藤廬的簡餐卻是簡而又簡;但,龍應臺等人卻常來此聚會。  紫藤廬位於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現在已是臺北顯名一時的藝文茶舍,可是它的前身,卻是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1950年以後,它成為國民黨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周德偉的住所。進得一樓房廳,右面的牆壁上有周德偉的一幀照片,那是他六十歲生日那一天拍的。一襲傳統長袍,身後是一副對聯。
  • 臺北寫真:古蹟茶館——紫藤廬的新生(組圖)
    臺灣第一家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整修後重新開放臺灣第一家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歷經一年多的整修後,近期重新開放。紫藤廬見證了臺灣民主的進程。   中新社臺北七月二日電 題: 紫藤廬的新生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黃少華  一場猛烈的西北雨過後,經過為期一年多時間整修的臺灣第一處市定古蹟茶館——「紫藤廬」,展現在眼前。  這一天,等了很久!
  • 一心茶 世上只此一間紫藤廬
    拋開90年歷史的老建築,忘掉名人雅客雲集的噱頭,我們今天仍然嚮往並推崇紫藤廬的原因只有一個:它重生並再造了屬於中國人的茶道哲學。在這個失落的文明帝國裡,總要有這樣創造性的守望者,拾起散落在大地的麥穗,點燃重歸文明的火把。紫藤廬在前,物道當如是。臺北,新生南路三段一個巷口,一間看起來像日式建築,而一樹一木又透露著臺灣本土氣息的茶室,隱藏在鬧市中心,沒有招牌,來往的客人卻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