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綠竹,三株老紫藤,一間紫藤廬。拋開90年歷史的老建築,忘掉名人雅客雲集的噱頭,我們今天仍然嚮往並推崇紫藤廬的原因只有一個:它重生並再造了屬於中國人的茶道哲學。
臺灣茶家、紫藤廬主人 周渝
臺北市有58家Starbucks,臺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
全世界有6600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
在臺灣人眼中,紫藤廬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在大陸人眼中,紫藤廬是一處文化的地標;
在紫藤廬,你會有一種「客舍似家家似寄」的奇妙感覺,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臺北,新生南路三段一個巷口,一間看起來像日式建築,而一樹一木又透露著臺灣本土氣息的茶室,隱藏在鬧市中心,沒有招牌,來往的客人卻絡繹不絕。在這裡坐一下午,你也許會遇見陳文茜、李敖像熟客一樣晃進來點一杯茶高談闊論,如果你是幸運的文青,或許能偶遇李安讓他籤個名。
這間沒有招牌的茶室,有三棵60年的老紫藤,茶室最初是臺灣海關總署署長周德偉的書齋,是當時臺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暢所欲言的沙龍。 1981年,周德偉之子周瑜將此正式命名為「紫藤廬」,從此便成為茶人的「聖地」,臺灣茶道的源頭。
「無何有之鄉」有何?
周瑜把紫藤廬喚作「無何有之鄉」,很少有人能夠洞悉這句出自《莊子逍遙遊》的猶如禪機一樣的定義。然而當你真正步入紫藤廬,穿過那些插滿大束花朵的大土罈子,繞過養著遊魚、布滿青苔的青石飼料鬥,坐在一樓的原木桌旁。此時陽光正好透過老樹,一層的落地窗戶悉數打開,一陣風來,滿屋的紫藤花香。就著手邊的一杯高山烏龍茶,你便覺得心是空的,剛來時的煩擾散了,而心又是滿的,被這茶室的老樹老藤老茶充滿了。「無何有之鄉」,什麼都沒有,又什麼都有,「有」和「無」之間的切換,但看人交了多少心。
類似這樣的中國哲學,生長在紫藤廬的每一個地方,而周瑜的茶道體系——正靜清圓,正是將中國美學傳統、哲學思想與閩南茶道的實踐融會貫通後創造出來的,這是一種屬於中國的茶道,它如紫藤廬一般,表面樸拙,又無所不包。
「正靜清圓」謂何?
與寂滅素淨的日本茶道不同,中國文化裡的「茶道」一直是與「對話」共同出現的。備茶,是和器物對話;泡茶,是和山林對話;飲茶,是和自己對話;看茶,是和知音對話。茶是從我們生命裡生長出來的,「用茶與生活對話」是我們親近的方式。
「正」
泡壺好茶,要從「正」開始。慢慢鋪開一方素巾,把精神集中在眼下,一把老銀壺,一瓢烏來清泉,一套古樸灰白的曉芳窯,構建了容納茶和自己的空間,「正」讓自己對器物充滿靈感,每個器物的特點全部都會湧現出來。
「靜」
泡茶是入靜的方便法門。泡茶,即是與生長這片茶的山林對話,與制茶的茶人對話,只有安靜地把自己交給茶,才能把茶性泡出來,周瑜說: 「享受一壺代表天地的茶是多麼幸福。」泡茶講究一個氣,茶氣到了,通體舒泰,這就是中國的文化特質。
「清」
品茶,是用茶來洗滌心的過程,好茶入口,閉目洗心,垂下眼帘可以從茶裡看到自己,三口茶過後,身體清了,心也安了,人便自由了。若是俗世沒了茶,我們用什麼來找回自己的靈魂。
「圓」
「茶太奧妙了,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做到一起享受茶,會有共同的領會。」這種溝通,周瑜稱之為「圓」,也就是互相尊重。紫藤廬常常有新生藝術家的表演,南管、古琴雅集、崑曲雅集……,在紫藤廬,喝茶人以不同的形式圍坐在演出者的周圍,這不是音樂+茶這麼簡單 ,而是給音樂、茶和人形成一種可以互動的空間關係。尊重不同,兼容並蓄,方中有圓,正是中國美學的獨特玄妙之處。
抖落一身塵俗,便是自由之境
不僅在臺北,在整個華人茶圈中,紫藤廬都是迥異於外界的存在。周瑜從未想過建立什麼茶道規矩,只是希望藉助茶,延續和傳遞屬於中國的美學生活。依循天人哲學建立維繫的這個空間,是讓人不由自主抖落一身塵俗的自由之境,走進這裡,就是與自然、自己和世界對話的過程。 因此,你並不難理解,為什麼僅僅會在這裡遇見臺灣的文心和民意領袖——只有擁有徹底放下的自由,才有改變時代的思想。
茶課不是闊人的消遣,茶室不是故弄玄虛的場所,「它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精神的一種方便法門」,從茶中學會對話,學會放下,學會與天地同生,這便是紫藤廬歷經風雨滄桑,依然為臺灣文心之地的根由吧。
「一條」曾經拍過一條關於紫藤廬的視頻,不妨一觀。
周渝說,人們喜歡把喝茶作為單純享受,「可是,沒有人生的經歷,就直接天人合一,這是自欺欺人。人生有滄桑和壓抑,老茶如果不去悟出那種壓抑的東西,不去解,怎麼釋放那麼大的能量呢?」喝老茶在周渝心裡不僅建立了美感,也讓他開始進行人文性的反省:「一個文化能不能解除我們內心裡最深的癥結?如果不能,就太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