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馬上到了,三伏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在我國北方有這樣的諺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據史料記載, 這一習俗從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其實這樣吃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
一、 頭伏吃餃子
餃子在中國出現的歷史時間已有一千多年,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頭伏吃餃子也有 「元寶藏福」的寓意,因為餃子形似元寶,「伏」與「福」諧音。所以,人們在「頭伏」吃餃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其實這也和過去人們的生活有關係,入伏前一個月的時間,剛收割小麥,家裡的麵粉比較充足,此時吃餃子也能改善一下生活。
二、二伏吃麵
二伏也叫中伏,這時候氣溫比較高,出汗較多,往往人們的食欲不振,沒胃口。用營養豐富的新小麥磨成麵粉煮湯吃,吃後出一身汗可以去除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
面的各類較多,有湯麵、撈麵、燜面等等。
溫熱的湯麵條最有利於營養吸收,也更養胃。
需要注意的是,吃完撈麵,一定要喝上一口熱乎乎的麵湯,一來呢,很多人吃撈麵是過涼水的,對胃不是太好,這時候喝上一口麵湯,胃暖暖的很舒服。二來也叫原湯化原食,從養生的角度講,這樣面類所含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糖類、脂肪、鐵、鈣、鉀、磷、鎂等元素不飽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等,都能補充進人的身體,對人身體的健康十分有利。
三、三伏烙餅攤雞蛋
三伏即末伏,進入末伏,三伏天也進入尾聲,天氣開始轉涼。由於頭伏和二伏天氣較熱,人們出汗比較多,身體損失的營養也比較多。人體消耗已經到了一定程度,所以,這個時候要適當多補充營養,恢復體力。由於古代人們普遍生活水平較低,補充營養的主要方法還是吃雞蛋。
三伏吃烙餅攤雞蛋,一方面是補充營養,一方面是送走伏天的意思(雞蛋—滾蛋的意思)。
所以不管從哪方面講「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都是有一定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