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末伏,2020年伏天時間,三伏的計算方法以及養生要素

2020-12-17 夏日花影

今天(2020.8.15)是末伏第一天,這幾天,北京在一場大暴雨過後,空氣溼度增加,悶熱難耐。立秋並沒有帶來涼爽的天氣。北京在溼熱中迎來了末伏。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每年的三伏出現在小暑和大暑之間。2020年三伏天還有10天就將過去,今年的三伏天共有40天,快要熬出頭了。我們來看看2020年三伏的時間表。

三伏時間表

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具體時間為:

初伏:2020年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2020年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2020年8月15日-8月24日

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三伏天有的年份是30天,有的年份是40天?每年入伏的時間有變化嗎,是如何定的?

說起入伏時間和伏天總時間,就必須先說清我國的幹支紀日法。幹支紀日是指用幹支記錄日序。

幹支紀日法早在商朝便已開始,目前已確知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從未間斷和錯亂過。1912年民國元年採用公元紀年後,漢族民間仍沿用幹支紀日法,百年來也未錯亂。幹支紀日法是商朝曆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對於我國歷史學,尤其是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考證和研究,都是極為重要的記時標誌,是中國一份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下面,我們先看看幹支紀日具體是怎麼回事。幹支紀日法同幹支紀年法一樣,也是60為一循環。

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簡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年法和幹支紀日法。具體來說就是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共有六十個組合。這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六十甲子。

具體如何紀日呢?我們看下圖就明白了。

幹支表

由上表可知,一個循環是60,按紀年法就是60年一輪迴,按紀日法就是60日一輪迴。

知道了幹支紀日,再來看看伏天是怎麼定的。

簡單說,我們可以用「夏至三庚」這四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夏至三庚」即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庚」是十個天幹中的一個,因此十天中必有一天為「庚日」。夏至節氣出現在每年6月21-22日,也就是從這一天算起,第三個「庚日」出現就是入伏了。我們看看今年的日曆:

由下面圖表可知,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7.16-7.25為初伏。中伏從7月26日,即夏至後第四個庚日開始。

初伏時間是10天,那麼今年的中伏為什麼是20天呢?這需要先說末伏。末伏開始的時間是有規定的,就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我們來看下圖:

由上面圖片可知,8月7日立秋,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8月15日,所以今年的末伏時間是8月15日開始,往後推十天至8月24日止。而中伏是夏至後第四個庚日(也就是初伏十天後的7月26日)開始,直至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前結束。7.26開始的庚日,到下一個庚日是8月5日,而8月5日還沒有立秋,所以一直再到下一個庚日,即8月15日之前這段時間皆為中伏,因此今年的中伏就是20天了。

那麼,為什麼有的年份中伏是10天呢?我們知道,從夏至那天開始計算,到第三個庚日開始初伏,十天之後的又一個庚日開始計中伏。但是末伏必須是由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計算,所以如果入伏後的第三個庚日在進入立秋節氣之前出現,那麼這一年的中伏就是20天;如果這個庚日在立秋日後面出現,那麼這一年的中伏就只有10天。

中伏出現兩種天數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每年的庚日日期不是固定的,因為幹支紀日法,60天為一個周期,所以每年公曆同一天,幹支紀日也不盡相同。

每隔10天出現一個庚日,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也不盡相同。所以入伏後的第三個庚日到底出現在立秋前還是立秋後也就不確定了。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三伏天出現在7月中旬,這時夏至和小暑已過。有些人可能會質疑為什麼三伏不是從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夏至開始,而是小暑過後才開始。這是因為雖然夏至時太陽最靠北,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潛伏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這時開始數伏,至立秋後的8月20日左右結束。

三伏天介於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中醫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季,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因此,人體動一動就會大量出汗。雖然天氣酷熱,但反而不能在此時貪涼,因為這樣會大量消耗身體中的陽氣,從而導致陰陽失調,更易傷身。所以,適當喝些熱水、熱茶,出出汗,才是三伏的養生之道!

熬過了漫長的30天初伏和中伏,還剩10天就出伏了。出伏後處暑已過,北方大部分地區就真的涼爽了。那時候,說不定你會懷念這個雖然人流汗,植物卻旺盛生長的熱情季呢!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煎雞蛋」,吃點好的犒勞一下自己吧。

相關焦點

  • 小暑後迎三伏,2020年什麼時候入伏?什麼時候最熱?看完有數了!
    「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節氣,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溼度最大的時候,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間。雖然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最熱,但是因為每年入伏的時間都不固定,三伏天的天數也不固定,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入伏?最熱的時候又是什麼時候,那麼今年什麼時候入伏呢?
  • 2019年什麼時候入伏共多少天?2019年入伏出伏時間具體日期
    2019年什麼時候入伏共多少天?如今已經是2019年7月中旬了,氣溫越來越高,太陽如同火爐炙熱著大地。氣溫的變化讓我們想到2019年的三伏是不是要到了,今年入伏出伏是哪天呢?接下來,小編整理2019年的三伏時間表以及入伏是什麼意思,三伏天吃什麼祛溼。
  • 2018中伏時間幾月幾號開始結束 中伏具體時間及養生避暑方法
    我們都知道,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以及末伏,中伏就是其中最熱的一段時期,是夏季高溫頻發的一個時期。那麼2018年中伏几號開始幾號結束?2018年中伏是什麼時候  2018年中伏的時間是從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一共20天,這二十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在這裡提醒大家要做好防暑工作。
  •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真實含義!2020三伏時間表
    三伏天馬上到了,三伏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在我國北方有這樣的諺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據史料記載, 這一習俗從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其實這樣吃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
  • 2020年三伏天有40天!伏的日期是怎麼確定的 三伏天時間計算公式...
    2020年三伏天有40天!伏的日期是怎麼確定的 三伏天時間計算公式了解一下時間:2020-07-06 17:58   來源:今日新訊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三伏天有40天!
  • 7月16日入伏,今年伏天40天,會很熱嗎?
    初伏:2020年7月16日~25日中伏:2020年7月26日~8月14日末伏:2020年8月15日~24日三伏天通常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熱的日子,此時陽光接近直射。按照傳統的推算方法,伏天以「庚日」為界,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立秋後的第二個庚日止為「三伏天」,即初伏、中伏和末伏。為什麼是庚日入伏?
  • 2019年暑伏第一天是哪天 三伏具體時間表 2019夏天什麼時候入伏?
    2019年暑伏第一天是哪天?如今已經是2019年7月中旬了,氣溫越來越高,太陽如同火爐炙熱著大地。氣溫的變化讓我們想到2019年的三伏是不是要到了,今年入伏出伏是哪天呢?接下來,小編整理2019年的三伏時間表以及入伏是什麼意思。2019夏天什麼時候入伏?
  • 2018年伏天有多少天?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一覽
    2018年伏天有多少天?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一覽時間:2018-06-21 19:2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年伏天有多少天?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一覽 2018年伏天有多少天?
  • 今年三伏什麼時候開始,一伏、二伏、三伏總共多少天?農民速看
    今天要分享的話題是:今年三伏什麼時候開始,一伏、二伏、三伏總共多少天?農民速看俗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具體指的是,每年夏季到來後的第三個庚日就為頭伏,頭伏是三伏的開始, 第四個庚日被看作二伏,第5個庚日看作三伏,由於每年情況不一樣,所有三伏天周期也不同,2020年三伏天從7月16日開始,8月24天結束,歷時40天。
  • 天氣|廣州今日「入伏」 今年「三伏」長達40天
    今年的三伏天是個「加長版」,意味著我們要挨過40天的「大號」三伏。在入伏之初,廣州天氣不太穩定,熱過兩天後又有陣雨來解暑。而整個三伏期間,則可能要遭遇至少兩次高溫天氣。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大部分地方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
  • 2020年的三伏天從哪天開始?農村「夏至三庚」是怎麼計算伏天的?
    摘要:2020年的三伏天從哪天開始?農村「夏至三庚」的算法是怎麼計算伏天的?農村老話常說,「冬有三九,夏有三伏」,這伏天就是夏天最有標誌的天氣了,而「伏」最淺顯的理解就是「趴著不動」,伏天在家不動就是最佳的過夏天的方式。
  • 研灸 ‖ 小暑 ,應夏藏,用扁鵲的「千古奇方」迎三伏
    農曆五月十六太陽黃經105°,鬥指辛小暑節氣交節今日小暑,2020年已經過半,到了庚子年的第11個節氣
  •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伏天」到底是個啥?又該怎樣計算?
    那麼這「三伏」在民間的日曆上又是如何計算的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紀年法三伏天最開始在老一輩人的眼中是用黃曆來記載的,而這也就涉及到了古時候的10天幹和12地支紀年法了 。首先,古人將記錄時間的單位分為了天幹和地支。其中天幹包含了十個小的計數單位,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2019年三伏天具體時間幾號入伏几號出伏?入伏從哪天算起
    按照傳統的推算方法,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因此,今年7月12日上海就將入伏,今年的三伏天共計40天。一般來說,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日子,但事實真是這樣嗎?來看市氣象局的權威說明!  今年的入伏共計40天,初伏為7月12日到21日,中伏為7月22日到8月10日,末伏為8月11日到20日。
  • 2020三伏時間表!明日入伏,如何舒舒服服?
    我們看看今年的三伏時間:2020年三伏天時間表初伏:2020年7月16日~25日中伏:2020年7月26日~8月14日末伏:2020年8月15日~24日如今,你是不是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空調,從冰箱裡拿出冰鎮西瓜,在現代科技的福利下悠悠地舒一口氣。
  • 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2019時間表 幾月幾號結束
    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2019時間表 幾月幾號結束夏天你好  夏至不僅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還決定著當年伏天的長度。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2019年三伏天時間查詢:入伏時間是2019年7月12日,出伏時間是2019年8月20日,共40天。
  • 小暑過後三伏將至 這些你需要知道
    今年的三伏長達40天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日期是按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按農曆的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也叫頭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也叫二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也叫三伏)。
  • 俗語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啥意思?今年三伏具體什麼時間?
    俗語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啥意思?今年三伏具體什麼時間?假期來臨,很多人都做好了出門旅行的準備,當然其中大部分人都會是剛剛完成高考的小朋友們。這時候天氣就成了大家最為關注的問題。因為如果遇到雷暴天氣,飛機就可能誤機,火車也不是很方便。
  • 2020入伏!北京人的伏天,從一盤餃子開始……
    北京人一聽見「伏天」倆字,從靈魂深處就能發出「好熱——」的吶喊。這兩天,在豔陽的炙烤下,即將到來的三伏天,似乎也威力漸顯了。不過,對於身在北京的人來說,2020年的入伏體驗可以算得上是這幾年裡最舒適的了。2020年7月16日,北京入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