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穿林,新時代護林員的奮鬥與快樂_新華報業網

2020-12-24 新華報業網

  【走近鄉村平凡奮鬥者·一線講述】

  編者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在「十四五」期間更加凸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回顧即將過去的「十三五」時期,不論是環境保護,還是脫貧攻堅,生態護林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光明智庫帶您走近平凡護林員,看看這些質樸辛勤的勞動者如何跋涉於密林山野、守護著綠水青山,為祖國大地綠意盎然奉獻青春與心血。同時,「十四五」時期護林增綠任務怎樣完成,護林員的工作質量如何提升?專家為您深入解析。

  西藏林芝,護林員在林間巡邏。新華社發

  31年護林路,見證荒山披綠蔭

  講述人:山西省中條山國有林管理局皋落林場原土坪管護站站長安槐嶽

  「幹一行愛一行,工作就要好好做。」父親的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我父親是一名林場老職工,小時候我就常聽他念叨,希望我快快長大,和他一起保護林場。於是,高中畢業後第二年,我成了一名護林員,一幹就是31年。

  我在工作日記裡記錄了第一天上崗的情景:「今天國慶節,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巡山。老爸陪著我把管護站的給養準備好就走了,我一個人上了山。山路的崎嶇、天氣的炎熱、蚊蟲的叮咬遠遠超乎想像,一路上我沒碰到一個人,除了令人煩惱的知了叫外,幾聲清脆的鳥鳴分擔了我的孤獨。」現在看來,這段話正預示著我巡山工作的日常:這是一條孤獨和艱難的道路,卻又不時有鳥鳴悅耳,令我深感欣慰,也明白堅守這份孤獨的意義。

  剛工作那幾年,管護站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沒有固定的居所,走到哪兒天黑了就在村民家裡吃住。沒有通信工具、交通工具,只靠兩條腿走遍每座山。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後,我們的各項條件才好了起來,蓋起了房子,也有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後來還開始使用GPS導航,路上也安裝了監控,工作開展得越來越順利了。

  做好護林員需要學習很多知識。滅火器具的使用和維修幾乎是所有護林員的必修課,一開始我完全不懂,就跟著身邊老師傅學習。而森林撫育技術規程等如果吃不透,根本沒法幹活。父親的叮囑總浮現在心頭:要時刻銘記多學多看。省裡和場裡的大學生技術員來了,我就纏著他們問各種問題:哪些樹種該保留,哪些樹種該培養,為什麼進行這樣的操作等等。通過學習,我漸漸熟練地掌握了各種技術,成了一個合格的護林員。

  護林員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把林業政策法規吃透,給老百姓講清楚。除了單位組織學習,我平時自己也會抓緊閱讀最新文件。為了把宣傳做到老百姓心裡去,我們用了各種辦法:進村進戶口頭宣傳、刷標語、動員各方面力量。我發現最要緊的是和老百姓做朋友,讓他們打心眼兒裡認可、理解、支持我們的工作。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看到環境有了明顯變化:河道裡魚變多了,岸邊站著更多的鳥,昔日的荒山也綠了起來。這讓我很欣慰,在大山裡鑽了一輩子,也值了。

  在浙江建德壽昌鎮綠荷塘林區,護林員在清除林下雜草。新華社發

  脫貧之後,我要繼續巡山守林

  講述人:雲南省迪慶州維西縣巴迪鄉巴迪村託底上組生態護林員餘美秀

  我今年32歲,是兩個女兒的母親。4年前,我家十分困難,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裡為了幫助我家脫貧,讓我當上護林員,有了穩定收入。從此,我每個月都要去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林巡查值守、種樹防火。我們村和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接壤,有11名生態護林員,負責管護附近弄獨山、國比底等大山的3500.7畝森林資源。

  巡山其實挺辛苦。山路陡峭,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有時,還會面對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疼等症狀。為了按期完成工作,即使身體不適我也會努力克服。記得2019年4月,我在巡山植樹時得了一場重感冒,身體虛弱得走不動路。但時間不能耽擱,我在山上找來藥材吃下去,堅持拖著步子往前走。

  我經常一個人去巡山。因為路遠,每次要翻幾座山、過幾條河,當天回不來,我就在山上住兩三天。我常隨身背著一條被子、一塊塑料布,晚上睡在大樹下,把塑料布鋪在草地上當床,裹著被子睡覺。高海拔山區夜晚溫度低,有時冷得睡不著,睜著眼睛打哆嗦。好在山上經常有採藥材、放牛羊的村民,很多都是熟面孔,漸漸地,我才不害怕一個人露宿了。

  多年來,我守護的森林都沒有發生過火災。但2019年10月的一天,村民在村邊燒垃圾,沒燒完就去地裡幹活。帶著火苗的垃圾被風吹到民房邊,眼看著就要燒到民房。正巧我在村子附近巡山,發現了村裡冒出的黑煙。糟了,要著火啦!我馬上在手機微信群裡報警,呼喚村民和其他護林員救火,同時迅速衝下山,第一個趕到現場,和村民們一起撲滅了火災。

  我習慣每天把巡山的路程和地點在筆記本上記下來,記錄遇到的人和事、丈量過的土地、守護過的林木。除了工作需要,這更像是一種心靈陪伴。

  很多年前,村民們沒有保護森林的意識,把山上的大樹當做柴火砍光了,只剩下小樹。後來,大家逐漸有了環保理念,加上護林員巡山守護,就很少有人濫砍濫伐了。森林長得越來越茂盛,大樹都有20多米高,把家鄉裝扮得越來越美。

  我們村原來的住房都是D級危房,政府出錢為大家蓋了一層新房,每家造價3萬多元。2018年全村脫貧了,我老公在家裡搞養殖,我繼續巡山守森林。我相信,兩人一起努力,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貴州威寧縣觀風海鎮沙子坡林場的護林員在林區進行火險巡查。新華社發

  知山知水的熱情,樹木樹人的使命

  講述人:浙江省臨海市林場蘭遼分場場長潘學飈

  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後,我在杭州一家研究所工作了近5年。2015年,我來到臨海市林場蘭遼分場,成了林場裡第一個碩士技術員。那時,林場連年輕本科畢業生都很少見。去林場的第一天,因為上山公路受颱風影響被衝毀,分場副場長騎著摩託車接我到嶺下基村,再陪著我走了一個小時山路才到達分場。

  我在林場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林場佔地2.3萬畝,林地基本分布在山尖。山上信號差,職工們巡山護林基本都是單槍匹馬,常常有野獸、毒蛇出沒,大大小小的跌打損傷不計其數。更困擾大家的是,長期駐紮在高山林區,十天半個月下不了山,有的職工站在山頂就能眺望到自己的家,但想要回家卻不易。我當初是為了和妻子孩子不再兩地分居,才報考了妻子家鄉的工作。然而回來後,卻常常沒時間回家。

  在巡山過程中,我發現大家還在靠羅盤導航。這既容易迷路,日常巡視維護時也容易出錯。我想,能不能做一個GPS地圖?於是,我去網上找教程、買書自學,靠著以前學過的一點編程知識,搗鼓了一個月,終於做出了GPS地圖。很快,分場的員工都用上了這個導航儀;不久,導航儀又被推廣到了整個林場。我還積極推進「智慧林場」建設,搭建基於資料庫、GIS、C語言的信息管理系統,用於林場辦公、營林生產、森林防火管理。我採購了攝像頭、錄像機、網線、電線等設備,架構了林場自己的森林防火系統。

  蘭峰茶廠是蘭遼分場的主要產業,但茶葉生產設備和工藝都很傳統,不僅生產效率低,茶葉的品質也很難標準化。我摸索著給揉捻機加裝了定時器,還把變頻器裝到殺青機上,通過控制殺青機的轉速保證茶葉品質。漸漸地,我不僅適應了工作,更在其中找到了大有可為的空間。2018年,我被任命為蘭遼分場場長。

  近幾年,林場進行了多次改革,不再僅靠賣木材維持運轉,而是致力於創建現代化林場。但是老職工年齡大、學歷低,不太擅長操作電腦、無人機等現代化設備,正需要懂技術的年輕人「接棒」。這幾年,林場又來了幾位年輕骨幹,看到他們,我仿佛看到了當年坐在副場長摩託車上山的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來和我們一起守護綠水青山——帶著知山知水的熱情、樹木樹人的使命。

  這幾年,濫砍濫伐的人越來越少了

  講述人:江西省崇義縣上堡鄉護林員張書祥

  我的家鄉在贛湘兩省交界處的上堡鄉,耕地只有1.27萬畝,林地卻有17.45萬畝。為了守住綠水青山,縣裡近年來加強護林員隊伍建設,還設立扶貧專崗,從貧困戶中選人做護林員,我就是其中一個。

  這片山林是我童年的遊樂場,就像我的另一個家,也像一起長大的朋友。我的手撫過每一棵樹時,都感到既熟悉又愛惜。對於護林工作,我樂在其中,一點兒也不覺得苦。擔任護林員近三年來,我年年獲評優秀。政府相信我,我就要盡到這份責任。

  我的工作,主要是看護山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制止濫砍濫伐。每次巡山,我們騎著摩託車在林間穿行,路過村莊時就用大喇叭宣傳保護林木和防火知識。遇到可能出現自然災害的情況,我們第一時間拍照上報。平時,常在微信群裡為老百姓轉發相關信息和小知識。

  工作中遇到最緊張的情況就是「打火」(撲火)。記得有天晚上,一個村民在開荒時不小心引燃了大火。我們知道後立馬拿著打火工具趕了過去,爭分奪秒開闢防火帶、一秒不停地躬身撲火。忙活了大半夜,終於滅了火,大家這才如釋重負,拖著筋疲力盡的身子回去睡覺。

  這幾年,我不僅看到了政府對生態保護的重視,也發現老百姓更喜歡綠意了。不少人周末開著車到山林裡徒步、爬山,欣賞自然風光。以前我們還得制止濫砍濫伐,這幾年這樣的人少了很多。這種變化真令人高興。

  這幾年,我們共有25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成了生態護林員,還有89名專職護林員分布在全縣各村。政府為我們翻新樓房,幫助我們脫了貧,日子越過越好。而在我們的守護下,山林也越來越綠,越來越美。能和綠水青山永遠做伴,這是我最高興的事情了。

  看好林子,也要善待林間東北虎

  講述人:黑龍江省迎春林業局駐寶馬山林場森林資源監督中心站站長董紅雨

  我的工作,是林業局森林資源監督員。30年來,我的足跡遍布完達山主脈那丹哈達拉嶺的20多萬公頃林海,獲得過全國「最美護林員」等多項榮譽。和其他護林員不同,我保護的重點不是林子本身,而是林子裡的野生東北虎。它們也是森林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30多年前,我是一名執證上崗的出色獵手。有一次,我在給黑龍江省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專家當嚮導的過程中,了解到東北虎生存現狀不容樂觀,深受觸動,便收起獵槍,成了一名義務保護東北虎的巡護員。

  每次巡山,我都留心進行東北虎信息搜集和保護工作。現在,我對東北虎的習性已經非常了解,通過它們留下的痕跡、氣味,就能推斷出一些基本情況。

  30年來,在完達山林區,我協助公安機關收繳了5支槍,清理了3000多個套子,100多個獸夾,抓獲盜獵分子50多人次。我意識到,抓盜獵分子不僅是為了制止幾次行動,讓他們產生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才是更關鍵的。於是,我在巡護時一旦發現有人下套,就會立刻和同伴清理這些捕獸工具,並找到下套者,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們,用自己的經歷打動他們。直到他們把剩餘的捕獸工具和藥交給我,並保證今後不再捕獵,我才離去。

  保護野生動物,得罪人是家常便飯。收恐嚇信、輪胎被扎破、被跟蹤、被威脅……我都經歷過。有一次,我抓過的4名盜獵者找到家裡對我進行報復。這是我受傷最重的一次,家人抱著渾身是血的我放聲痛哭,勸我不要再冒險。但是,在醫院住了12天後,我仍然上山清套。我並不「虎」,但我掛念那些處在威脅中的虎。

  一開始做這項工作,大家普遍不理解,而現在,家人朋友都鐵了心支持我,林業局也不斷肯定我、幫助我,為我創造各種工作便利。我真切感受到,這項工作越來越被接受、被肯定。

  我喜歡在林子裡漫步。隨著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森林裡山更青、水更綠、野生動物足跡更多了。越來越多人參與到野生動物保護中,我的幹勁兒也更足了。我將繼續堅守山林,做好野生動物巡護,和越來越多的同道們一起,為野生動物們創造更廣闊的幸福家園。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陳之殷、張勝、李建斌、張士英、張勇、李慧、王斯敏)

相關焦點

  • 巡山穿林,新時代護林員的奮鬥與快樂-新聞中心-北方網
    在浙江建德壽昌鎮綠荷塘林區,護林員在清除林下雜草。我們村和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接壤,有11名生態護林員,負責管護附近弄獨山、國比底等大山的3500.7畝森林資源。  巡山其實挺辛苦。山路陡峭,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有時,還會面對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疼等症狀。為了按期完成工作,即使身體不適我也會努力克服。記得2019年4月,我在巡山植樹時得了一場重感冒,身體虛弱得走不動路。
  • 巡山穿林,新時代護林員的奮鬥與快樂
    於是,高中畢業後第二年,我成了一名護林員,一幹就是31年。    我在工作日記裡記錄了第一天上崗的情景:「今天國慶節,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巡山。老爸陪著我把管護站的給養準備好就走了,我一個人上了山。山路的崎嶇、天氣的炎熱、蚊蟲的叮咬遠遠超乎想像,一路上我沒碰到一個人,除了令人煩惱的知了叫外,幾聲清脆的鳥鳴分擔了我的孤獨。」
  • 巡山穿林,新時代護林員的奮鬥與快樂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在浙江建德壽昌鎮綠荷塘林區,護林員在清除林下雜草。新華社發脫貧之後,我要繼續巡山守林  講述人:雲南省迪慶州維西縣巴迪鄉巴迪村託底上組生態護林員 餘美秀我今年32歲,是兩個女兒的母親。4年前,我家十分困難,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裡為了幫助我家脫貧,讓我當上護林員,有了穩定收入。
  • 美麗保山:護林員於永侯的巡山日記
    護林員,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職業。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感天動地的話語,每天重複著相同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崎嶇的山路上來回行走,守衛著那一片綠。在保山昌寧的大山裡,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穿梭在山林裡,時刻盯著山林裡的一樹一草,守護著森林資源安全。
  • 空山語話——一個護林員的巡山日誌
    以下選載的是她的巡山日誌,也是她與山、與樹的對話,隻言片語中,浸透了對故土的依戀,對森林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對人生的感悟。她是2015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最美護林員景祥俊。她,一把護林刀,一個背包,造林護林17年。其中,5年造林4000畝(編者註:相當於374座標準足球場),植樹64萬株;12年巡護山林,走完6萬多公裡。
  • 鐵心橋護林員老司的「日記」:想得最多的是「不能出事」
    3月12日,又到一年「植樹節」,記者來到南京南郊的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聽護林員老司講森林防火的故事。他用口述的方式記錄了他平凡的一天:  我叫司恆達,今年63歲,是韓府山小藍海森林防火點的護林員。2007年開始擔任護林工作,至今已經14個年頭。  我巡查的區域走一圈大概3、4公裡,每天幾萬步不在話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傳統文化中的治理內涵_新華報業網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
  •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國製造」_新華報業網
    首屆大賽以「新時代 新技能 新夢想」為主題,共有2500餘名選手圍繞86個比賽項目展開激烈角逐,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  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提高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 常年不回家的護林員:巡山時經常就著雪水啃幹饃
    夜晚看看電視,天亮了照常去巡山。 寂靜的大山裡確實沒什麼年味,只有寒風裹挾的沙塵,一不小心就吹進了眼睛,令人淚眼婆娑。隆暢河早已結冰,護林員們裹著軍大衣,站在門口迎接到訪的記者,身後的大山巍峨荒涼。再往進走五六十公裡,就是他們每日巡邏的祁連山林區。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新氣魄、新目標、新奮鬥 2021年宿遷338...
    宿遷網訊(記者 楊芹/文 楊群/圖)新氣魄、新目標、新奮鬥!1月15日下午,宿遷市召開「政在公開」線上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21年宿遷市編排的重大產業項目,總數338個,比2020年增加項目65個,計劃總投資4358.7億元,比2020年增長22.8%,年度計劃投資1812.37億元,比2020年增長14.5%。
  • 東山島:「生態+」鋪就小康之路_新華報業網
    5年來,累計實施市政綠化面積近2000畝,全縣擁有鄉村景觀林146畝,村道兩側綠化面積1332畝。  東山縣下大力氣推進海洋生態綜合整治,率先在全省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3年來累計清退或遷移對面嶼、東門嶼、大坪嶼等無人島周邊漁排超3.5萬格、筏式吊養約4000畝。
  • 能源中國世界之最_新華報業網
    >  建成世界最大規模充電網絡  策劃:趙承  監製:鄔煥慶  統籌:謝良、杜宇、楊進欣  記者:劉羊暘  設計:張晨光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
  • 連淮揚鎮鐵路通車在即,交匯點記者實探五峰山長江大橋_新華報業網
    如今,連鎮鐵路淮鎮段暨五峰山大橋通車在即,「懸索新時代」進入「倒計時」。  交匯點記者 梅劍飛 餘勤雍 通訊員 沈默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
  • 「雲上」南博會盡顯科技範_新華報業網
    在線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5G等技術手段,圍繞展、洽、貿等核心場景的應用更給參展商和買家開啟了新體驗。  本次「雲上」南博會採用基於區塊鏈的電子籤約,是國內首次將區塊鏈電子籤約應用於會展服務。
  • 連雲港:農房改善不改鄉愁_新華報業網
    韓口濱海特色漁村一期農房改善項目已竣工,132戶農戶陸續搬進新家。  村莊換了模樣,生活開啟新章,但濃濃的海濱風情仍然流淌在村街村巷。連雲港市主動對標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標準,全市改善農民群眾住房4萬餘戶,努力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走上好路子。  挖掘鄉村特色,留住鄉愁  「房子這麼好、便民設施這麼完善,一點不比城市小區差。」
  • 頭條搜索發布2020年十大流行語,逆行者、集美居前_新華報業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醫務工作者為代表,各行各業湧現出大量參與抗擊疫情的集體和個人,他們為防控疫情、復工復產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最美「逆行者」。  2. 集美:原是廈門市的地名,寓意「集天下之美」,因某網絡主播將「姐妹」誤讀成「集美」而成為網絡熱詞,網友們紛紛效仿以此稱呼自己的好姐妹,還有人把集美解讀為「集中美好」「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  3.
  • 盤子女人坊獲電視劇《有翡》攝影類獨家官方授權_新華報業網
    以武俠描寫女性思想解放及奮鬥的勵志劇,其劇情非常的精彩,並且劇中人物的服飾、妝容也都非常考究和精美……精彩的劇情加上演員精湛的演技及精緻的道化服,大家會更容易感受到中國古風之美。盤子女人坊對人物造型服飾的復刻也完全基於影視劇人物形象百分百還原而成,如今觀眾及粉絲可以通過盤子女人坊的復刻主題體驗置身劇中的暢快淋漓,進一步領略劇中人物風姿。
  • 【我給媽媽化個妝】護林員李素風:給媽媽一個驚喜!
    每天早上8時,李素風在家吃過早餐,就穿上迷彩服,背上水和乾糧開始巡山了。排查火災隱患,宣傳森林防火知識,登記過往車輛……每逢春節、清明節等重大節日,她一連幾天回不了家都是常有的事情。日子過得簡單、枯燥,但李素風從未想過離開這個地方。
  • 【人物】護林員楊才富:「護好這一片林,就是我這一生的職責.」
    「護好這一片林,就是我這一生的職責。」今年44歲的九寨溝縣郭元鄉金字村生態護林員楊才富,已在這片風景秀麗的山林中工作了17年。每天,他和隊友們都會輪班上山巡邏,排查火災隱患、看護野生動物。全程徒步,往返離村莊最遠的巡山點要七八個小時。巡山的路從海拔1563米的住宿區,延伸到海拔2800米。楊才富和隊友們從不抱怨:「守護好生態,不覺得累。」
  • 「米袋子」「菜籃子」很豐盈_新華報業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祝君壁) 版權和免責聲明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