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心橋護林員老司的「日記」:想得最多的是「不能出事」

2020-12-24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春天的鐵心橋一片蔥綠,又到了森林防火的緊要時節。3月12日,又到一年「植樹節」,記者來到南京南郊的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聽護林員老司講森林防火的故事。他用口述的方式記錄了他平凡的一天:

  我叫司恆達,今年63歲,是韓府山小藍海森林防火點的護林員。2007年開始擔任護林工作,至今已經14個年頭。

  我巡查的區域走一圈大概3、4公裡,每天幾萬步不在話下。這麼多年下來,相當於走了北京到南京來回幾十趟吧。

  我管的這塊林地,有不少歷史遺留的散墳,每年的清明和冬至是最忙的時候。很多人來上墳,我們就勸導他們文明祭掃,不要生火。

  也有不聽勸阻的人,我就耐心跟他「磨」,拿著滅火工具跟在後面,只要有火情,馬上撲滅它。

  防火,我們還是很專業的,經常參加培訓和訓練,油鋸、風機、滅火彈、鐵掃把等我都會用,這麼多年,我管轄的林地從來沒有發生過火災。

  往年這時候山上早就很多人了,有來祭掃的,也有來踏青的,是我們防火工作最忙的時候。

  今年情況最特殊,南京市15號通告我們學習了,所有祭掃暫時停止,我們還封閉了進山祭掃的小路,希望大家顧全大局,不要前來祭掃。

  最近天氣不錯,上山的遊人也不少,我們會勸他們戴好口罩,不要聚集和扎堆。

  我這工作很簡單,別的我也不懂,想的最多的就是「不能出事」。

  我們整天都呆在山上,中午由社區提供盒飯,辛苦是辛苦,樂趣也不少。我60多了,每天在這裡呼吸新鮮空氣,巡山鍛鍊身體,身體什麼毛病都沒有,生活很充實。

  整理 交匯點記者 李凱

  通訊員 劉政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美麗保山:護林員於永侯的巡山日記
    護林員,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職業。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感天動地的話語,每天重複著相同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崎嶇的山路上來回行走,守衛著那一片綠。在保山昌寧的大山裡,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穿梭在山林裡,時刻盯著山林裡的一樹一草,守護著森林資源安全。
  • 南京鐵心橋荒山現無頭龜趺 系守衛明代太監墓
    近日,有讀者在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高家庫社區的一座荒山上發現一個明代龜趺。這個龜趺有怎樣的身世?記者查詢資料、採訪專家後得知,原來這個龜趺守衛的是一座明代太監的墓。石頭烏龜已經斷成兩半上周,記者報導了高家庫社區楊家墳發現了一座六朝墓葬。文物愛好者黃先生看到報導,也到現場探訪。
  • 老司城「初錄」
    老司城——鐘鼓樓(攝於1992年10月)。 文圖 白 果 時光似水。自1992年10月至今,我拍攝老司城已經快三十個年頭了。 想當年,一個意氣風發的毛頭小子,胸前懷揣著一臺國產海鷗牌相機,裝上柯達、富士和樂凱膠捲,滿世界地捕風捉影…… 初見老司城,是在1992年的國慶節。當時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從湘西永順縣連洞鄉(如今已併入永順縣靈溪鎮)出發,踩著單車,沿著坑坑窪窪的簡易鄉村公路,騎行20公裡,踏上一睹老司城風採的歷程。
  • 永順老司城: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
    「那是2013年的一個晚上,我在土王祠裡睡覺,因為是老房子,蟲子特別多,有一滴液體滴到我的眼睛裡,眼睛當時就睜不開了,第二天腦袋腫得像皮球那麼大,馬上送醫院治療,後又轉院治療。那次我的眼睛差點就看不見了。」出院後,龍京沙又投入到考古工作中。    老司城遺址的考古工作,艱辛異常。從老司城遺址的發掘領隊柴煥波於2010年9月3日的日記中就可見一斑。
  • 南京鐵心橋:雨花中心「薈」非遺文化
    9月15日晚上,由雨花「中心薈」商圈黨群服務中心、南京鐵心橋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主辦的「鐵心非遺夜」活動,在「雨花客廳」歡樂上演,引居民消費者熱力圍觀。「以前都是在電視上才能看到這些節目,今天在家門口演,我們鐵心橋居民的生活豐富多彩,有滋有味!」現場觀眾曹阿姨高興地說。
  • 貧困戶「變身」護林員 編織森林「防護網」
    「今天風有點大,我得把這警示牌固定一下。我們這杏花山也是景區,旅遊時節來的人很多,沒有警示牌不行。我們也不能24小時在這待著。正好我兒子能做這警示牌,我就讓他給我做了20塊,價值1000多塊錢,我說這是為了家鄉,他就沒要錢。」龐紹儉告訴記者。
  • 張掖市林草部門抓實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助脫貧攻堅
    2017年以來,張掖市累計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員2402人,發放補助資金1921.6萬元,覆蓋2個縣的18個鄉鎮,每年每人補助8000元補助,通過一卡通足額兌現,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  在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上,堅持「精準、自願、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嚴格執行《甘肅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管理細則(試行)》規定,通過公告、申報、審核、公示、聘用、崗前培訓的程序,選聘身體健康、能勝任野外巡護工作、責任心強、政治素質良好、遵紀守法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
  • 老司城,講述古老的故事
    老司城一角。譚建湘 攝 文/圖 田 華 野花、蝴蝶、歡快的溪流,還有背著背包的遊人,沉睡的老司城醒了。2010年9月老司城遺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錄。2015年7月4日,永順老司城遺址與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聯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5月1日,老司城遺址作為風景區正式對外開放。 2016年12月,老司城景區又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巡山穿林,新時代護林員的奮鬥與快樂
    我父親是一名林場老職工,小時候我就常聽他念叨,希望我快快長大,和他一起保護林場。於是,高中畢業後第二年,我成了一名護林員,一幹就是31年。    我在工作日記裡記錄了第一天上崗的情景:「今天國慶節,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巡山。老爸陪著我把管護站的給養準備好就走了,我一個人上了山。
  • 中國讀者最多的四本日記
    中國讀者最多的四本日記中國人以日記這種形式抒發胸懷,記載日常,應該是司空見慣的事,近代以來,能以日記的形式,引起眾多人關注,恐怕只有這四本。日記裡除了日常辦事讀書的流水帳,貫穿始終的記述他的牛皮癬病情外,更難得的是有很多他親眼所見的奇聞異事。比如他頗有趣味的觀摩中醫給人用一支麥管導尿,寫得情節生動,記錄翔實,現在想起來還會啞然失笑。還有一件趣事就是他畢生沒戒掉圍棋,他曾經一下子就戒了水煙,但終生戒不了圍棋。前一天日記裡還指天發誓」必戒之」,過兩天的日記裡又寫」棋癮發作,又下了兩盤」。
  • 巡山穿林,新時代護林員的奮鬥與快樂_新華報業網
    我父親是一名林場老職工,小時候我就常聽他念叨,希望我快快長大,和他一起保護林場。於是,高中畢業後第二年,我成了一名護林員,一幹就是31年。  我在工作日記裡記錄了第一天上崗的情景:「今天國慶節,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巡山。老爸陪著我把管護站的給養準備好就走了,我一個人上了山。
  • 鐵心橋街道:「殭屍車」四色歸類法人性化
    2020-07-30 08:27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鐵心橋街道治理小區環境舉措人性化
  • 【古文探奇】蕭齋日記一則-蕭士瑋
    品 READ 讀 蕭齋日記一則 馬季房語餘云:「近人之詩,蕪音最多;切響甚少,何也?」餘謂:律細格老,與年俱進,皮毛脫落,乃見真實。如畜良馬,初不令其跳躑,每夜必緊其銜勒,不容親水草,旬餘,浮膘盡消,筋力怒張,日馳數百裡不倦,饑渴不能為之困。作詩而多蕪音累氣,皆由浮膘未盡耳。 作者簡介 詩歌發展到明代進入低潮時期。
  • 巡山穿林,新時代護林員的奮鬥與快樂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我父親是一名林場老職工,小時候我就常聽他念叨,希望我快快長大,和他一起保護林場。於是,高中畢業後第二年,我成了一名護林員,一幹就是31年。我在工作日記裡記錄了第一天上崗的情景:「今天國慶節,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巡山。老爸陪著我把管護站的給養準備好就走了,我一個人上了山。
  • 只為綠滿天地——記國有輝縣林場護林員任院輝
    林場職工常開玩笑:「小輝(任院輝)乖,等這些樹長大了俺們也都老了,俺們栽的這些樹都是給你栽的噢!」   自此,一個夢想就深深烙進了任院輝的心裡:「我要趕緊長大,我要看好這片森林」。山上幾個護林員商定,由兩名護林員下山背糧食,留任院輝和另外一名護林員在山上看守。誰料第二天突降大雪,山路被大雪封死,運糧食的護林員上不來。6天後,山上僅存的糧食吃完了,只剩下幾個蘿蔔。
  • 水滸外傳之宋江日記:一、我在鄆城當押司
    於洞內石縫中得故紙數包,其封面都印有「大宋宣和年間刻印」字樣,其裡則是事跡記錄。生活瑣事、盜賊生涯、殺人越貨、心內獨白,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多以水泊梁山之事為記。中以「宋公明記事」最厚。吾觀之,非日記,蓋有某日記一,亦有某日記之多,亦有中斷無記之日。吾不忍其湮沒,遂逐一為之命名,予以刪改,發之與眾人觀。
  • 湘西老司城記 時間在這裡被打敗
    在老司城外,萬馬歸朝的觀景臺上,看看雲海日出,看山民在雲霧中放牛砍柴的情景,你就知道老杜的用字之不可動搖。秦統一後,對這片不毛之地,採取了「以夷治夷,各王其地」的做法。到唐末,這一帶的土著首領是吳著衝,選都易守難攻的老司城,明顯出於軍事上的考量,唯一的水路靈溪河,水薄灘多,只有小船可以進出,陸路則崇山峻岭,更加難行。吳著衝老年方得一女,視為掌上明珠。
  • 巡山穿林,新時代護林員的奮鬥與快樂-新聞中心-北方網
    我父親是一名林場老職工,小時候我就常聽他念叨,希望我快快長大,和他一起保護林場。於是,高中畢業後第二年,我成了一名護林員,一幹就是31年。  我在工作日記裡記錄了第一天上崗的情景:「今天國慶節,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巡山。老爸陪著我把管護站的給養準備好就走了,我一個人上了山。
  • 常年不回家的護林員:巡山時經常就著雪水啃幹饃
    武雪峰 攝 大年初一那天,護林員王加軍站在護林站的樓頂,給家裡的老父親發了視頻通話,問候了家裡過年的情況,問候身體是否安康?然後也不知再說什麼,便是一陣沉默。「好,就這樣吧」。掛完電話,他許久站在樓頂沒下去,四十好幾的男人,差點落淚。
  • 堅守大山護林40餘年 奏響護林員的青春之歌
    當年,老場長周宏權擔心上山幹活累壞了吳正春,遂安排他在食堂煮飯。這活計也不輕鬆,合理搭配糧食、滿足工人生活用水、分配好飯菜等。    16歲的吳正春很是犯難:粗細糧食搭配不好有斷炊之虞;生活用水量大挑水滿足不了大夥會鬧意見;飯菜分配必須均衡否則工人發脾氣。每天還沒見亮色就得起床挑水、生火、煮飯、炒菜,忙忙碌碌準備好一日三餐,把這一切安頓好了,他才能端起飯碗填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