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鐘鼓樓(攝於1992年10月)。
文圖 白 果
時光似水。自1992年10月至今,我拍攝老司城已經快三十個年頭了。
想當年,一個意氣風發的毛頭小子,胸前懷揣著一臺國產海鷗牌相機,裝上柯達、富士和樂凱膠捲,滿世界地捕風捉影……
初見老司城,是在1992年的國慶節。當時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從湘西永順縣連洞鄉(如今已併入永順縣靈溪鎮)出發,踩著單車,沿著坑坑窪窪的簡易鄉村公路,騎行20公裡,踏上一睹老司城風採的歷程。
當晚,我們下榻在位於靈溪河畔老司城中心區的學生小肖的家中。第二天,小肖還在上小學的小弟弟自告奮勇當嚮導,帶我們遊歷了大半個老司城。
上午,我們一行人走到紫金山下,在老司城衙署區的土司德政碑前參觀駐足。德政碑由青石雕鑿而成,碑高2.74米,寬1.2 米,腹背刻字,上有石帽蓋頂,旁扶石柱。德政碑是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2 月,永順土官為永順等處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頌德而建。碑頭篆書「甘棠遺愛」四字。正碑兩側有一對聯:「 一片石銘恩德厚,千秋歌頌山河新」。正中刻有「 欽命世鎮湖廣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爺中涵德政碑」。碑文記述了所轄58 旗、380峒軍民懷念彭泓海之德政,以及「嘗聞恩可結民心, 不能使民心之不忘記,功可顯當時,不能使後世之取法」的土司統治信條。
到土司德政碑跟前,大家圍著碑轉了幾圈,不免有些氣喘籲籲,於是有人提議在這裡合影留念。我端起相機,鏡頭瞄準碑旁的眾人,正要按下快門時,突然,小肖家的狗一下子闖入我的鏡頭中。我心中一樂,立即按下了快門。不曾想,小肖的弟弟不知什麼時候,竟然爬上了一人多高的土司德政碑,得意洋洋地蹲在碑頂石帽上,也一併收入了我的鏡頭之中,於是乎就產生了《大夥合個影》這幅有趣的照片。
土司德政碑後來輾轉立於老司城衙署遺址左側,而如今,早已移入氣派非凡的老司城遺址博物館內。
從土司德政碑下來,便是鐘鼓樓。
鐘鼓樓是古代傳統建築之一,屬於鐘樓和鼓樓的合稱,主要作為報時之用。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另一種則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宮廷中的鐘鼓樓始於隋代,止於明代。除了報時功能,還作為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這裡的鐘鼓樓便是土司報時、朝會時制禮儀的地方。我被鐘鼓樓上當地農民掛起的菸葉吸引住了。這多像一個人仰著脖子上掛著的一串串金光閃閃的項鍊啊!乘大家爬上鐘鼓樓觀山景的時機,我舉起相機按下快門,於是就有了《項鍊》這幅作品。
在老司城衙署區,我們流連了一個上午。
待吃過午飯,大家沿著一條長滿松柏的幽徑,去靈溪河下遊兩裡許的祖師殿訪古。祖師殿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重建於明朝。殿堂坐東朝西,前面臨溪,整個殿堂均按土家族風格所建,主要殿堂有正殿、後殿和玉皇閣。此殿為土家族現存最早的道教古代建築,是研究土家族宗教文化的活生生寶貴資料。
氣勢恢宏的祖師殿由一個老者守護著,我們與之閒談良久。小肖的弟弟甚覺乏味,催著我們到祖師殿下的靈溪河趟水玩。於是,我們告別老者,來到長滿火棘(救兵糧)的靈溪河河灘。大夥在河灘上打撲克、翻筋鬥,還玩起了妙趣橫生的鬥雞。玩得累了,就坐在鬆軟的草坪裡小憩一陣。餓了,便隨手摘一把救兵糧,放在嘴裡咀嚼,味道酸甜可口還得以充飢;渴了,就移步到清澈的溪水邊,像水牛一樣低下腦袋飲水。至此,大夥依舊覺得不過癮,紛紛脫了鞋子,到清涼的溪裡踩水。其間,撿一顆顆奇形怪狀的鵝卵石的同時,也仿佛讓大夥撿回了童心,一行人其樂融融。
兩天的旅行轉瞬即逝。從老司城返程途中,由於鄉村公路崎嶇蜿蜒難行,大夥索性扛著自行車, 抄小路爬上了陡峭的騾子灣,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稱這是「車騎人」。
對比今日,當我再驅車奔馳在這條有「湖南省最美農村公路」之稱的康莊大道上,真是「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來源:團結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儘快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END·
監製/角角
責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黃沙沙
審核/石群方 尚欣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