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六歲以前是孩子性格最好的時期,這和我國民間所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不謀而合,意在強調六歲前對孩子的重要性。按照生活階段來劃分,六歲是孩子進入小學的年齡,代表正式進入新的生活階段,在此之前,為孩子做好準備已經成為每個父母的重要任務。
對於父母來說,如何挖掘智商,提高情商,是讓孩子在比賽中獲勝的兩個關鍵。為使孩子更聰明、更可愛,有的父母選擇了價格不菲的輔導機構,有的父母則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不時帶孩子外出遊玩。
但是從結果來看,兩種選擇的效果都不佳,金錢白花,孩子看不出有多優秀。因此,今天就為廣大家長總結下,多帶孩子到哪裡可以提高情商呢?例如這些地方都很好,而且孩子們也會更聰明。
孩子們活動中心
人所共知,情商的提高全靠孩子社交經驗的積累,只有在面對未知時才會感到恐慌,足夠的社交活動才會給孩子從容面對的勇氣。所以,兒童活動中心就是最好的選擇,這裡面有很多為孩子開發的高科技活動,不僅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而且可以發展孩子的智力,讓孩子在活動中變得更聰明。
圖書、博物館
近日收到不少家長投稿,稱自己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喜歡出去參加社交活動,這讓家長非常擔心孩子六歲以後上小學會被欺負。父母不必對孩子的這種性格過於焦慮,只要多帶孩子去讀書館或博物館就行了,許多孩子性格內向但不代表自閉,只是對世界有另一層理解,而書本和歷史可以教給他們更多的選擇。
父母們所做的就是注意書本的篩選,避免過於深奧的哲理部分,以精彩紛呈的繪本和故事書為主。另外,從我的經驗來看,內向的孩子不但能從中獲取知識,而且能找到性格相似的朋友,反而更容易開展社交活動,提高情商。
老人福利機構
我以前帶樂樂去過市裡的療養院,主要是為了培養他有一種感恩的心理。和老人相處時,老人可以獲得片刻的快樂,而樂樂也可以從老人的言談舉止中領悟到父母的不易和孤單,算是培養了孩子的感恩心理。
自療養院回來,樂樂就對我說,以後一定要孝敬父母,多到療養院來看看我們,不讓我們太孤單。孩子們的童言童語聽得我哭笑不得,他只是會延伸,算是間接提高了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