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格局:垂直分工模式不斷深化,中國已成重要下遊市場

2020-12-16 樂晴智庫

半導體產品:集成電路佔主要份額

半導體是一類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間的物質,常見的半導體材料包括矽、鍺、砷化鎵等,其中矽是目前最主要的半導體材料。由於半導體可以通過摻入雜質來改變其導電性能,並具有熱敏性、光敏性等特性,因此廣泛用於集成電路、光電器件、傳感器等產品製造。

半導體產品包括集成電路(IC))、分立器件(discretes)、光電器件(optoelectronic)、傳感器(sensors/actuators),其中集成電路又包含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數字電路可在細分為微器件、儲存器和邏輯電路。

集成電路佔據半導體產品80%以上市場份額。2016年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為2767億美元,份額佔比達到81.6%,光電器件、分立器件、傳感器的份額則分別為9.4%、5.7%、3.2%。近年來由於光電器件市場的快速增長,集成電路所佔份額有所下降,但仍佔到80%以上。

由於集成電路(IC)佔半導體產品份額巨大,最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通過集成電路來分析半導體行業,若無特殊說明,半導體行業專指集成電路行業。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半導體不斷向小製程發展,摩爾定律已近物理極限

半導體製程指的是半導體晶片中各個矽電晶體連接導線的寬度,製程越小意味著同樣的面積可以布局更多的半導體元器件,晶片的體積可以變得更小,功耗可以更低,同時相同面積的晶圓上可以生產更多的晶片,單個晶片的成本也會更低。

目前28nm製程晶片產品銷售佔比最高:半導體晶片的製程在2003年從微米時代進入了納米時代,並每兩年左右減小30%,目前主流的晶片製程包括90nm、65nm、40nm、28nm、16nm。由於28nm製程晶片製造工藝成熟,且具有高性價比,因此也成為生產最多的晶片,銷售佔比近30%。

半導體晶片向更低製程方向發展:隨著16nm及更低製程晶片的生產工藝不斷成熟,生產成本不斷降低,以及下遊產業對更小體積、更低功耗、運算能力更強的半導體晶片需求不斷提升,20/16nm製程的晶片銷售佔比也在快速提升,未來有望超過28nm晶片。從技術的發展路徑來看,更低製程的晶片是發展的必然方向。目前全球晶圓廠領先者正在積極布局10/7nm工藝,預計2-3年能夠量產,下一代5/3nm工藝預計2022年量產。

摩爾定律近年來不斷放緩,且已逼近其物理極限:到目前為止,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基本符合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然而隨著半導體製程的不斷縮小,晶片生產的工藝愈加複雜、生產成本不斷提高,摩爾定律放緩趨勢變得明顯,如英特爾的產品更新周期已從一年半延長至三年,產品量產也多次跳票。另外製程的縮小伴隨著愈加明顯的量子隧穿效應和熱效應,使得晶片的性能收到明顯影響,目前主流觀點認為矽基材料的摩爾定律物理極限為5nm,再往下摩爾定律將不再適用。

產業模式:產業分工趨勢明顯,垂直模式不斷深化

1.Foundry、Fabless模式誕生打破IDM模式壟斷

在1987年臺積電成立以前,半導體行業只有一種IDM(IntegratedDeviceManufacture,集成器件製造)模式,即從設計,到製造、封裝測試以及投向消費市場一條龍全包的模式,傳統的半導體巨頭如英特爾、三星、德州儀器、瑞薩等都是採用的IDM模式。

IDM模式的優勢在於其具有資源的內部整合優勢,以及具有較高的利潤率。由於IDM模式貫穿半導體生產流程的始終,不存在工藝流程對接問題,新產品從開發到面市的時間較短,且因為覆蓋前端的IC設計和末端的品牌營銷環節,具有較高的利潤率水平。

Foundry模式誕生,行業出現明顯的垂直分工:隨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行業內的分工越來越深化,首先是EDA等工具類業務率先獨立出來,隨後臺積電的成立標誌著IC設計和IC製造業務分離的Foundry模式正式誕生,也進一步深化了半導體行業的垂直分工。

Foundry模式指的是專門負責半導體晶片的生產製造,並不涉及設計、封測的其他領域,其出現的原因主要是:

半導體製造業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擴大規模可以顯著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降低產品價格。

半導體產業所需的投資極高,設備投資又佔據最大的份額,技術的進步和工藝的改進要求半導體生產商不斷更新生產設備,除了少數實力強大的IDM廠商有能力不斷擴張外,其他的廠商根本無力擴張。而且只有Foundry模式才能最大化的利用產能。

與Foundry模式一同誕生的還有Fabless模式,即專業從事IC晶片設計的公司,此後IP商和封測商也不斷獨立壯大,半導體行業的垂直分工模式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2.IDM逐步走向FabLite模式,垂直分工模式持續深化

垂直分工模式下的Fabless公司營收增長顯著高於IDM公司:隨著晶圓廠不斷向大晶圓、小製程的方向發展,資本投入也在快速增加,垂直分工模式的優勢和趨勢更加明顯。過去十年中IDM公司的收入規模保持在2000億美元左右,基本沒有增長,而Fabless公司的收入從2006年的411億美元增長到了2016年的861億美元,規模實現了翻倍增長,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收入規模也佔到了30%以上。

IDM公司開始向Fab-lite模式轉變,參與行業的垂直分工:IDM公司也意識到了行業的垂直分工模式具有的顯著優勢,開始進行自身模式的轉型。部分IDM公司逐漸演變為Fabless公司,例如AMD剝離了旗下的晶圓廠變成目前的GlobalFoundry代工廠,自身則成為Fabless公司。其他IDM公司則向Fab-lite模式轉變。其中英特爾、三星開始用旗下的晶圓廠向第三方提供代工服務,不再是純粹的IDM公司,而Freescale、NXP等則把一部分晶片生產業務外包給其他代工廠,自身將資源和精力集中於優勢產品上。

產業變遷:半導體產業歷經兩次產業轉移

半導體產業發源於美國,此後經歷過兩次大的產業轉移。一次是20世紀70-80年代,日本藉助在工業級PCDRAM上的高產品可靠性及美國的技術支持,實現了對美國市場的反超,在DRAM市場市佔率近80%,在半導體市場市佔率近50%。第二次是20世紀80-90年代,韓國藉助PC發展的東風,通過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成為PC端DRAM的主要生產者,而臺灣則通過在晶圓代工、晶片封測領域的垂直分工奠定了半導體代工領域的龍頭地位。

目前歐美日韓臺主導著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半導體產值方面,根據美國半導體協會的數據,2015年美國、韓國、日本、歐洲、臺灣分別佔50%、17%、11%、9%、6%的產值份額,而中國大陸僅佔4%。

1.日本半導體產業崛起:家電產業和工業級PC機遇+美國和政府扶持

日本集成電路技術來源於美國。半導體產業在上世紀50年代起源於美國,至70年代矽谷的形成,美國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半導體產業興起時代的領跑者。集成電路最初被應用在軍事領域,美國從自身人力成本和扶持日本發展角度,率先將勞動力密集型的裝配環節轉移到日本進行。日本半導體業

的發展始於1963年,日本電氣公司(NEC)自美國Fairchild公司取得planartechnology的授權。日本政府要求NEC將取得的技術和國內其他廠商分享。由此項技術的引進,日本的NEC、三菱、京都電氣等乃開始進入半導體產業。1966年,NEC、三菱等企業開始生產IC。1968年,TI以構造專利為條件與索尼合資辦廠。

依託巨大的家電市場,日本半導體開始崛起。到了60年代後期,軍事領域需求趨於穩定,以家電為代表的民用半導體市場份額逐漸擴大。日本從裝配起家消化吸收美國半導體技術,作為二戰戰敗國日本無法複製美國軍事半導體崛起路徑,將半導體技術應用在家電領域,實現崛起。

為工業級PC提供可靠的DRAM,日本反超美國。80年代以後,PC的出現和普及帶動了DRAM的發展。日本在美國扶持的大背景下,政府和產業界共同努力,開發基於DRAM的IDM商業模式,為大型計算機提供高可靠性的DRAM,開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處於領先地位,全盛期甚至佔據了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半壁江山,在DRAM市場市佔率接近80%,讓半導體行業一直以來的老大美國黯然失色。

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崛起離不開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充分利用各種經濟手段,比如稅收優惠等促進產業發展,以稅收為例,日本有研發支出的租稅優惠和特定研究的優惠,促進產業投資,保障行業均衡發展。

受美國抑制政策和韓國DRAM崛起的衝擊,日本半導體產業開始走向衰落。日本半導體產品的成功主要在於製造上的精益求精使得半導體生產具有高生產效率、高良品率,進而可以低價銷售。然而日本沒有積極應對個人計算機DRAM產品的新需求,使得DRAM市場被韓國搶佔。此外,美國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政策也從最初的扶持轉向抑制,極大地影響了日本半導體產業地發展。

2、韓國半導體產業崛起:消費級PC機遇+政府和財團支持

韓國半導體產業受益PC終端崛起迎來發展春天:80年代PC的普及使得面向PC端的DRAM產品成為下遊主要的需求,與工業計算機DRAM產品相比,PC端的DRAM核心競爭力為高性價比,而不是高可靠性。韓國半導體企業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市場機會,積極調整產品,搶佔了市場先機,並在競爭中很快超過了日本半導體企業,在DRAM市場地佔有率最高達到了80%。時至今日,韓國三星、海力士依然佔據70%以上的DRAM市場份額。

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離不開政府和大財團的支持。韓國政府始終支持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並且將半導體產業上升到國家級項目,推出了租稅獎勵及低融資政策以及一系列的行業振興與共同研發計劃。

3、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崛起:「垂直分工」模式機遇+政府支持

臺灣半導體產業幾乎與韓國同時起步,初期主要進行封測服務。下遊需求從家電拓展到PC之後,對晶片的定製化要求提高,催生了一大批專業從事IC設計的公司(Fabless),此後隨著產業垂直分工趨勢的深化,臺積電於1987年成立,開創了專業從事晶圓加工的Foundry模式。

臺積電成立後,由於承接大量晶圓代工訂單,臺積電具有很快的設備折舊速度,能及時更新生產設備,此外臺積電於大量生產設備製造商都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得以共同研發下一代設備和生產工藝,保持公司在晶圓代工領域的絕對競爭優勢。

臺積電的Foundry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6年臺積電營業收入高達9479億新臺幣,利潤則達到3317億新臺幣,是全球第一大Foundry工廠,市佔率超過50%,蘋果、英偉達等全球龍頭都是其大客戶。

受益垂直分工,臺灣實現了半導體全產業鏈的騰飛。臺灣半導體以封測起家,靠晶圓代工走向騰飛,由於臺灣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地區,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IC設計和IC封測公司,全產業鏈得以實現共同騰飛。目前臺灣在晶圓代工和IC封測方面位居全球第一,IC設計位居全球第二。

臺灣政府從政策和資金角度保證半導體產業發展。政策方面臺灣政府成立工研院引進技術,發展 成熟後轉給企業,並在新竹科學園區建立了集成電路產業化基地,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 撐、服務平臺和產業配套服務環境。資金方面臺灣政府成立了「國發基金」,對重點企業發放政策性 投資。此外還對高科技公司實施投資獎勵和稅收優惠。比如,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僅可以享受「免稅五年」,還可以享受「投資抵減」優惠等。

產業格局:產業向中國轉移,中國已成最大下遊市場

在半導體行業的第三次景氣周期中,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取代 PC 成為行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生產國和消費國,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逐年快速提升。在消費電子產品 需求的驅動下,半導體產業開始向中國大陸轉移。

如今中國已是全球半導體最大的銷售市場。半導體的銷售市場主要集中在亞太、北美和歐洲地區, 其中中國 2016 年半導體銷售額達到 1075 億美元,佔全球市場份額的 31.7%,其中集成電路產業 銷售額 4335.5 億元,佔全球份額的 23.6%,已成全球最大的銷售市場。在產業向中國轉移的背景 下,中國半導體市場在國際市場中的分量和佔比將進一步提升。

中國市場供需錯配嚴重,集成電路已成最大進口商品。由於我國半導體產業起步晚,生產水平和 生產能力難以滿足下遊巨大的需求,半導體產業的供需存在嚴重的供需錯配情況,高度依賴進口。 以集成電路為例,2016 年我國集成電路產品需求達到 1.20 萬億元,而國內供給量僅為 4335.5 萬 億元,自給率僅為 36%,大量集成電路產品依靠進口。當年集成電路產品進口金額達到 2296 億美 元,已經替代原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相關焦點

  • 產業分工向垂直化發展,國內半導體廠商商業模式生變
    模式變化 1987年,臺積電的成立標誌著半導體行業從垂直化向分工化的變革。 晶圓代工廠商通過集中產能優勢,提高產能利用率、攤薄生產成本,降低了半導體行業的準入門檻,使得中小、初創型IC設計公司能順利進入市場。
  • 我國旅行社行業市場垂直分工的規制性障礙
    西方旅行業的發展有著其特殊的發展路徑,先後經歷了從「小而全」的旅行社到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再到縱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的過程。如國際上最早的旅行社,英國託馬斯?庫克就是從包租火車,組織團體旅遊而成為旅行經營商的。也有的旅行代理商通過代理空中包價旅遊,發展成為旅遊批發商。
  • ...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對外依賴強 行業振興...
    垂直分工模式成為半導體行業發展主流半導體(Semiconductor)通常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一類材料。半導體按照其功能結構分類,通常可以分為集成電路、分立器件、光電器件及傳感器四大類,集成電路是半導體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市場佔比超過80%。
  • 半導體設備行業深度報告:市場再創新高,國產化替代空間廣闊
    下遊主要為半導體應用,主要包括 3C 電子、醫療、通 信、物聯網、信息安全、汽車、新能源、工業等。1.1. 半導體產業運作的兩種模式:IDM 和垂直分工模式半導體產業運作主要有兩種模式,即IDM模式和垂直分工模式。如前文所述, 半導體整個製造過程主要包括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三大環節。
  • 半導體產業繞不過二次垂直
    然而無論誰再豪橫想封閉自成體系,半導體產業已繞不過產業鏈上的設計、製造、封裝3大二次垂直產業。在它成之後半導體產業完成了設計、製造代工、封測三大細分領域的二次垂直分工。這開放式的變化也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產業走向。
  • 旅行社行業:縱向整合連鎖經營 驅動行業長期增長
    我國旅行社行業仍處於由水平分工到垂直、水平分工共存的過渡階段。行業發展初期,我國旅行社先後採用了一、二、三類社以及國內、國際社的水平分類標準。隨著《旅行社條例》的頒布,水平分工體系不斷弱化,部分大型旅行社已經意識到了垂直分工的重要性,但整個行業尚未形成層次分明的垂直分工體系。
  • 2020年全球半導體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中國臺灣蟬聯第一...
    2019年,受全球半導體市場整體下滑影響,我國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為1441億美元,同比下降8.7%。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數據,2014-2019年中國半導體行業規模雖然呈現波動變化態勢,但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佔比整體呈上升趨勢,2019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佔全球比重上升為34.97%,且已經是全球最大和貿易最活躍的半導體市場。
  • 中國半導體產業遷移路徑及半導體產業發展趨勢全景圖
    半導體產業遷移的承接國均是經歷了本國半導體產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成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最後成為知識密集型產業的一個過程。集成電路的生產模式由原先的IDM(整合元件製造商)為主,轉換為Fabless(不涉及晶元生產的設計等環節)、Foundry(晶元代工)及OSAT(封裝和測試的外包),產業鏈裡的每個環節都分工明確。在製造遷移的過程中,韓國的三星、海力士迅速崛起,臺灣的臺積電也借勢成為了全球最大代工廠。
  • 2020年全球碳化矽(SiC)行業市場現狀與競爭格局分析 2020年市場...
    受新能源汽車、工業電源等應用的推動,全球電力電子碳化矽的市場規模不斷增長,預計2020年的市場規模將達6億美元。在競爭格局方面,行業龍頭企業的經營模式以IDM模式為主,主要的市場份額被Infineon、Cree、羅姆以及意法半導體佔據,國內外廠商的競爭差距較大。
  • 【行業分析】2020年功率半導體行業研究報告
    一方面,能源需求的提升和 CO2 排放量 下降的需求促使新能源興起;另一方面,新能源發電成本越來越低,根據 Financial Times 的統計, 中國大部分地區已達到或接近( 工業自動化:中國製造 2025 戰略推動工業功率半導體市場穩步增長 國務院《中國製造 2025》戰略規劃,提出了未來發展的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其中包括了機器人
  • 2020年全球半導體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中國臺灣蟬聯第一...
    2019年,受全球半導體市場整體下滑影響,我國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為1441億美元,同比下降8.7%。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數據,2014-2019年中國半導體行業規模雖然呈現波動變化態勢,但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佔比整體呈上升趨勢,2019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佔全球比重上升為34.97%,且已經是全球最大和貿易最活躍的半導體市場。
  • 【報告】2020年功率半導體行業研究報告
    充電樁:快充需求不斷提升,單樁功率半導體價值量顯著增加 功率半導體是充電樁的重要組成部分,充電模塊中,PFC 整流和 DC/DC 變換器會應用到 IGBT、 SJ 或 SiC MOSFET 等器件。
  • 半導體元器件需求量大漲,市場已被壟斷,國產替代任重道遠!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半導體行業的需求量也在不斷上升,數據統計2012——2018年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市場規模的年複合增長率為8%,預計2020年半導體市場規模6000億美元。半導體設備的市場競爭格局全球半導體設備生產的主要企業集中在歐美、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省等,這些國家的企業起步早,憑藉資金、技術、客戶資源等優勢,經過多年發展,已經佔據了全球市場的主要份額。
  •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的
    張忠謀打破了當時知名半導體企業包攬 從設計到製造一條龍的模式,將臺積電定位為 一家專注於代工製造的公司。 如此一來,對初創的臺積電而言,大幅減少了進入半導體行業 的成本投入,而對整個行業而言,臺積電的代 工模式令設計公司可以專注於晶片的創新,可 以說,高通、蘋果之所以可以在上世紀 90 年 代依靠設計和品牌崛起,都得益於此。
  • 【行業分析】2020年功率半導體行業研究報告
    一方面,能源需求的提升和 CO2 排放量 下降的需求促使新能源興起;另一方面,新能源發電成本越來越低,根據 Financial Times 的統計, 中國大部分地區已達到或接近( 工業自動化:中國製造 2025 戰略推動工業功率半導體市場穩步增長 國務院《中國製造 2025》戰略規劃,提出了未來發展的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其中包括了機器人
  • 捷捷微電、臺基股份、新潔能、立昂微誰是半導體真機會老大?
    儘管國內半導體市場廣闊、發展迅速,但在集成電路進口額「節節高升」的背後,是半導體對外依賴程度高、自給率低下的「殘酷」現實。中國半導體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卻還是存在產業機構與需求之間失配,核心集成電路的國產晶片佔有率低的現象。此外,集成電路製造業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術,也是橫亙在半導體產業的一大問題。因此半導體的真正機會在哪?
  • 華峰測控:深耕半導體測試設備行業 積極融入全球化競爭格局
    由於公司產品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公司已成長為國內最大的半導體測試系統本土供應商之一,也是為數不多進入國際封測市場供應商體系的中國半導體設備廠商。公司目前已取得授權專利67項、軟體著作權23項。  中金公司也非常榮幸能夠成為華峰測控此次科創板發行上市的合作夥伴,在合作過程中,公司專注極致、開放分享的企業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2018年中國臺灣半導體發展分析(圖)
    半導體產業在美國形成規模以來,半導體產業共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在這兩次大規模不僅僅轉移半導體產業的製造中心,同時也推動了新興市場的快速崛起。半導體產業轉移歷程在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是以獨創代工模式,1995年之後中國臺灣民間掀起半導體投資熱潮,並一直延續到了2004年,同樣是因為成功加入全球分工的網絡中,在PC和手機需求的驅動下,加之代工模式的成功,中國臺灣成為了全球IC製造第一大地區,IC設計第二大地區。
  • AUX工業眼|《發展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相結合的產業鏈集群》解讀
    解讀 小範圍集聚和全球化發展劃重點 水平分工VS垂直整合所謂水平分工,即基於經濟全球化之下的產業鏈分工模式,這一理論是是美國經濟學家託馬斯.弗裡德曼在他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一書中率先系統闡述的。以空調製造為例,過去,我國無法自主生產,發達國家將空調生產的成品和半成品、零部件、原材料加工製造轉移到中國,利用資本和技術優勢獲得高額利潤,中國只能獲得空調製造產業鏈下遊極低的利潤,卻承擔了高額的製造成本,由此形成了國與國之間的水平分工;隨著我國空調製造業的發展,以奧克斯為代表的中國空調製造龍頭企業開始掌握核心專利和技術,又轉而將空調製造的成品和半成品加工外包給全球範圍內加工質量好
  • 2019年中國電線電纜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
    市場結構不斷調整,電力電纜佔據主流   受國際貿易環境影響以及行業下遊需求結構轉變,我國電線電纜行業進入深化發展期,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對過剩、劣質產能進一步進行淘汰,對行業整體規模產生了一定影響,產品逐漸由電力電纜向特種電纜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