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工向垂直化發展,國內半導體廠商商業模式生變

2020-12-16 騰訊網

集微網消息,近年來,為設計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及保證產能,國內半導體企業逐漸開始從分工化向垂直化方向發展。

諸如,矽力傑、卓勝微陸續宣布投建晶圓廠和封測生產線,將逐步由Fabless演變為IDM模式;此外,豪威、敏芯微、明微電子、富滿電子等眾多IC設計廠商也紛紛加碼封測,逐步形成集「晶片設計、封裝測試、晶片銷售」為一體的垂直產業布局。

模式變化

1987年,臺積電的成立標誌著半導體行業從垂直化向分工化的變革。

晶圓代工廠商通過集中產能優勢,提高產能利用率、攤薄生產成本,降低了半導體行業的準入門檻,使得中小、初創型IC設計公司能順利進入市場。

憑藉快速的設計能力,IC設計廠商能比IDM更加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且進入門檻更低,可分散投資風險,而IDM涉及到整條產業鏈技術,投資規模巨大,在市場反應速度上也遠不及IC設計廠商。

受益於這種模式,市場湧現出高通、英偉達等一系列傑出的IC設計廠商,期間有IDM模式的企業逐漸轉變為Fabless模式,比如AMD。

可以說,集成電路專業代工模式的出現造就了產業鏈的專業分工,也促進了半導體行業的繁榮。

時至今日,半導體產業已經是高度專業化分工的產業,從上遊的IP和IC設計業,到處於產業鏈核心的晶圓代工,再到下遊的測試封裝,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專業化分工的特點。

不過,在國內半導體行業中,這一情況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據了解,專業代工模式對標準化生產、用途單一、用量大的產品具有規模生產優勢。而在存儲器、模擬IC、MEMS、射頻器件、功率器件等領域,由於製作工藝極其複雜,設計與製造的配合以及經驗積累非常重要,IDM廠商有其特有的優勢,上述領域的佼佼者基本都是IDM廠商。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升級,國內廠商已經迎來了國產替代的風口,部分廠商率先突破,進入黃金髮展期,而如何設計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保證產能以及供應鏈可控成為國內廠商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在此情況下,國內半導體企業開始從分工化向垂直化方向發展,矽力傑、卓勝微陸續宣布投建晶圓廠和封測生產線,將逐步由Fabless演變為IDM模式,此外,豪威、敏芯微、明微電子、富滿電子等眾多IC設計廠商也紛紛加碼封測,逐步形成集「晶片設計、封裝測試、晶片銷售」為一體的垂直產業布局。

產能保證

2018年起,業內就陸續傳出矽力傑在青島等地投建晶圓廠的消息;不過,實際項目進展卻並不盡如人意。

直到2020年3月17日,總投資約400億的富芯半導體模擬晶片IDM項目在杭州高新區(濱江)富陽特別合作區正式開工,將生產面向汽車電子、人工智慧、移動數碼、智能家電及工業驅動的高功率電源管理模擬晶片。

值得一提的是,模擬IC行業具有產品種類多、應用領域廣、客戶分散、技術門檻高等典型的特徵,這導致從事模擬IC的廠商必將形成多品種、小批量的整體格局,將與代工廠大批量生產的訴求形成衝突,代工廠的技術、資金等資源也會更偏向適合大批量、標準化生產的產品。

此外,高端模擬IC、MEMS、射頻器件、功率器件等產品的晶圓先進位程和工藝均掌握在以IDM為經營模式的國際頭部企業手中,市場自然也被IDM所佔據,代工廠並沒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和動力驅動其投入先進的設備、迭代並提升製造工藝水平。

同樣,在高端濾波器領域,代工模式的製造工藝水平還未發展到足夠成熟的地步,因此,卓勝微將與Foundry合作自建生產專線,生產射頻器件產品。

為提升產品競爭力,與國際頭部廠商搶市場,矽力傑、卓勝微選擇直接自建晶圓和封測生產線,而中小型IC設計廠商不具備相應的資金和技術實力,要直接建晶圓廠顯然是不現實的。

不過,建設封測生產線的技術難度和費用相對較低,而封測產能同樣會受到上遊供應商的掣肘,這也是包括豪威、敏芯微、明微電子、富滿電子在內的眾多IC設計廠商紛紛自建封測生產線的原因所在。

據集微網此前報導,華為海思轉單中芯國際後,中芯國際代工產能爆滿,國內中小型IC設計公司因此被暫時停單,頗為無奈。

同樣,無論是晶圓廠還是封測廠的產能都會優先供給大客戶。

在封測領域,這一情況同樣存在,去年起,華為海思將大量訂單轉給長電科技、華天科技等國內封測廠商,而部分中小客戶就陷入拿不到足夠的產能,或者根本拿不到產能的情況。

一家模擬IC的初創企業曾對筆者表示,由於公司目前規模較小,採購量較低,對代工廠的話語權較弱,在生產旺季,公司還可能因為代工廠產能飽和,進而導致公司供貨緊張的情況出現。因此,公司自建封測生產線,既能實現儘快交貨,又能保證產能供應。(校對/Candy)

相關焦點

  • 半導體行業格局:垂直分工模式不斷深化,中國已成重要下遊市場
    Foundry模式誕生,行業出現明顯的垂直分工:隨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行業內的分工越來越深化,首先是EDA等工具類業務率先獨立出來,隨後臺積電的成立標誌著IC設計和IC製造業務分離的Foundry模式正式誕生,也進一步深化了半導體行業的垂直分工。
  • 【芯視野】環球晶併購Siltronic 半導體矽片產業格局生變;ASML高管...
    【芯視野】環球晶併購Siltronic 半導體矽片產業格局生變2.韓媒:ASML高管訪問三星半導體工廠,促進EUV設備領域的合作3.摩爾定律不死!傳ASML已開始設計1nm製程EUV光刻機4.臺媒:美國商務部新管制清單將刺激臺企封測訂單上漲5.莫大康: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生存保衛戰6.加強大陸市場布局!
  • 中國半導體產業遷移路徑及半導體產業發展趨勢全景圖
    來源:前瞻網自從上世紀70年代半導體產業在美國形成規模以來,半導體產業總共經歷了三次產業遷移:第一次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美國本土向日本遷移,成就了東芝、松下、日立等知名品牌;第二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到21世紀初,由美國、日本向韓國以及中國臺灣遷移,造就了三星、海力士、臺積電、日月光等大型廠商;第三次,是中國臺灣向中國大陸遷移
  • ...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對外依賴強 行業振興...
    垂直分工模式成為半導體行業發展主流半導體(Semiconductor)通常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一類材料。半導體按照其功能結構分類,通常可以分為集成電路、分立器件、光電器件及傳感器四大類,集成電路是半導體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市場佔比超過80%。
  • 【芯視野】環球晶併購Siltronic 半導體矽片產業格局生變
    昨日,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矽片廠商環球晶圓(以下簡稱「環球晶」)宣布45億美元收購全球第四大半導體矽片廠商Siltronic(以下簡稱「世創」),若收購最終實現,環球晶將坐上半導體矽片市佔率「一哥」的寶座。
  •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的
    今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的報告指出,預估2020年全球半導體業產值將年成長3.3%,中國臺灣增幅將達16.7 %,總產值將高達1027.3億美元以上,超越南韓,位居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國。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說到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當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定離不開以下三個特徵:1. 代工模式。
  • 「芯視野」環球晶併購Siltronic 半導體矽片產業格局生變
    集微網12月1日報導 年終歲尾,全球半導體行業併購浪潮熱度依然不減。昨日,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矽片廠商環球晶圓(以下簡稱「環球晶」)宣布45億美元收購全球第四大半導體矽片廠商Siltronic(以下簡稱「世創」),若收購最終實現,環球晶將坐上半導體矽片市佔率「一哥」的寶座。
  •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在前面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日本半導體在消費領域大勢已去,韓國半導體除了財閥巨頭應者寥寥,而起步最晚的臺灣地區,在產業上中下遊都有企業盤踞,甚至相對韓日廠商更具影響力,如今更成功反超英特爾,這也成為半導體產業由西向東遷移時,獨特的觀察樣本。
  • 半導體產業繞不過二次垂直
    30年前完成了第一次垂直在1968年英特爾公司成立之前,世界上所有半導體產業專業的廠商沒有成氣候,所有的半導體的技術/生產線全部掌握在當時IBM、摩託羅拉HP、DEC、Sun 、SGI等大公司手裡,90年代初,英特爾公司和微軟公司各自都在自己成立20年後以第一次垂直的模式
  • 臺灣半導體產業鏡鑑
    集邦諮詢拓墣產業研究院研究經理林建宏5月4日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從全球半導體產業布局來看,臺灣的強項在於製造和封測。「臺灣半導體製造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佔比有七成,臺灣的封測代工(OSAT)佔全球比重近五成。」他表示,「以目前半導體發展來看,消費性電子和通訊產業是無晶圓廠商(Fabless)中最重要的幾項產業,臺灣的半導體公司也在此扮演重要角色。」
  • 德美日汽車分工產業鏈,競爭與合作並存,當今世界汽車產業模式
    19至20世紀,全球國際分工體系形成,出現了工業國、農業國、礦業國,於是形成北方發達國家與南方發展中國家的垂直分工。二戰後,在生產和貿易國際化的推動下,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分工有了較大的發展。德美日汽車產業鏈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產業內分工模式以歐洲、日本和美國最為典型。歐洲模式以德國為主要代表,強調產業內的水平分工,即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之間保持相互獨立的契約關係。整車企業可以用圖紙向零部件企業招標,促使零部件企業按圖生產;同時零部件企業也可以自主開發新產品供整車企業選擇。
  • 2018年全球半導體廠商排行榜TOP15
    ICInsights的TOP15半導體廠商排名統計的主要是各大廠商的半導體晶片銷售額,並沒有對廠商進行分類,裡面既有自產自銷的IDM模式半導體公司,比如英特爾,也有臺積電這樣的純晶圓代工廠,還有高通、NVIDIA這樣的無晶圓公司,所以有部分營收數據是重複計算的,不過這個排名可以看出整個行業中半導體公司誰最大。
  • 臺基股份總經理袁雄:打造功率半導體虛擬IDM模式下的中國龍頭
    作為國內大功率半導體龍頭IDM企業,臺基股份(300046)本次也參加了SEMICON China展會。公司總經理兼執行董事袁雄也在日前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的專訪。在袁雄看來,國內功率半導體廠商迎來了歷史發展機遇,IGBT(絕緣珊雙極型電晶體)等新型器件是實現自主可控的首要下手處。
  • 晶片破壁者(十三):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古史新證
    在前面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日本半導體在消費領域大勢已去,韓國半導體除了財閥巨頭應者寥寥,而起步最晚的中國臺灣地區,在產業上中下遊都有企業盤踞,甚至相對韓日廠商更具影響力,如今更成功反超英特爾,這也成為半導體產業由西向東遷移時,獨特的觀察樣本。
  • 從全球DRAM廠商的歷史變遷來看中國存儲器產業發展之路
    對系統廠商來說,真可謂天下苦秦久矣。中國是一個半導體存儲器的消費大國,消費了全球接近50%的存儲器產能。但目前國內相關技術積累薄弱,自給能力基本為零,完全失去控制能力。《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發布後,在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浪潮的推動下,中國大陸迎難而上,開啟對DRAM的戰略布局,力爭在這一高端產業上有所作為。
  • 大灣區半導體產業雙子星:香港「復興」澳門「嬗變」
    可見,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決心和趨勢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東風」吹起的契機,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期。製成品方面,香港生產商主要以 ODM 模式為主,為海外市場的知名品牌製造產品。一些主要買家在香港設有採購辦事處,直接採購;此外,香港公司也向北美及歐洲的專業進口商和貿易商銷售產品,其銷售網絡覆蓋全球各地。不少香港公司銷售自家品牌電子產品,例如信利(Truly)、偉易達(V-Tech)、權智集團(Group Sense)、Venturer、GP 以及 ACL。
  • 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盛美半導體將於9月28日IPO上會!
    公司堅持差異化競爭和創新的發展戰略,通過自主研發的單片兆聲波清洗技術、單片槽式組合清洗技術、電鍍技術、無應力拋光技術和立式爐管技術等,向全球半導體製造、封裝測試及其他客戶提供定製化的設備及工藝解決方案,有效提升客戶的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良率並降低生產成本。
  • 中國半導體引線框架產業發展情況
    不同的半導體封裝方式需要採用不同的引線框架,因此半導體封裝方式的發展趨勢決定了引線框架的發展趨勢。  總體上半導體封裝方式受表面安裝技術的影響,近年來不斷在向薄型化、小型化方向發展。目前國內主要供應70×250mm框架,83×250mm的框架也已在部分產品上進行,開始批量供貨,而國外廠商主要適用的框架片寬片長都是78×250mm以上,以後會朝著90×290mm更大的片寬設計。衝壓朝著深打凸、引線小間距方向發展,目前國內供應的框架引腳間距在3.9mil,引腳寬在4.3mil,而國外廠商要求引腳間距最小3.6mil,引腳寬最小3.8mil。
  • 大灣區半導體產業雙子星:香港「復興」,澳門「嬗變」
    晶門科技為全球客戶提供顯示器集成電路晶片及系統解決方案,集團採用「無晶圓廠」商業模式,專門設計、開發和銷售專有集成電路晶片及系統解決方案,能於智慧型手機、平板計算機、電視 / 顯示器、筆記本計算機以及其他智能產品,包括可穿戴產品、醫療保健產品、智能家居產品,以及工業用設備等提供廣泛的顯示及觸控應用。
  • 詳解華為晶片供應鏈,半導體產業機遇挑戰並存!
    探討了華為對於中國硬科技發展的重要引領作用,以及公司面對美方禁運令的應對措施。同時,我們通過拆機等方式對華為的手機及基站供應鏈予以分析,目前射頻及FPGA晶片的短板依舊明顯,不過國內廠商正迅速跟進,不必過於悲觀。此外不可忽視軟體系統、EDA、IP等領域缺失的長線風險。華為事件再次敲響了國產替代的警鐘,看好半導體產業的長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