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繞不過二次垂直

2020-12-24 意見英雄

第986期

半導體產業繞不過

二次垂直

文 | 賈徵 責編 | 王曄

封面創意 | 王曄 策劃 | 劉克麗 校對 | 張靜楠

從多年前AMD與GF分道揚鑣,直至今天蘋果自研M1 CPU問世,再到華為手機晶片量產、谷歌自研晶片……一時間全球網際網路大公司插手半導體產業,似乎要自成閉環體系回到非垂直時代?然而無論誰再豪橫想封閉自成體系,半導體產業已繞不過產業鏈上的設計、製造、封裝3大二次垂直產業。

30年前完成了第一次垂直

在1968年英特爾公司成立之前,世界上所有半導體產業專業的廠商沒有成氣候,所有的半導體的技術/生產線全部掌握在當時IBM、摩託羅拉HP、DEC、Sun 、SGI等大公司手裡,90年代初,英特爾公司和微軟公司各自都在自己成立20年後以第一次垂直的模式,將在7家半導體大公司打得落花流水,至今實存名亡,為什麼說實存名亡?因為當時的RISC體系已經化身於ARM,在移動領域向英特爾公司復仇,以市場10倍的裝機量。把英特爾X86打的永遠抬不起頭來。可以說英特爾公司是第一次產業垂直的勝利者。

高通因缺錢闖入二次垂直

1985年高通公司成立,從產業形態上看它確是晶片的半導體專業垂直公司,當時半導體產品線5~10億美金,它設計的晶片沒有資金建立產品線,只有將自己的技術設計出來的產品申請為專利,並製造業委託加工出去,這個看似沒有資金建立產品線辦法的辦法,不僅固定資產投入少,基本上不需要流動資金、風險低,曾經在2000年之後利潤高達50%以上,無意中形成了半導體產業的二次垂直雛型。

在它成之後半導體產業完成了設計、製造代工、封測三大細分領域的二次垂直分工。這開放式的變化也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產業走向。

設計全部是在封閉狀態

無論是半導體產業第一次垂直代表性的企業三星還是英特爾,無論第二次垂直企業的高通還是蘋果、谷歌,其製造和封裝都是開放的,但他們的設計都是垂直的,必須垂直和封閉。

因為設計是靠人腦和軟體開發工具完成的,沒有設計就不可能去製造,幾納米、連毫米、釐米級的半導體亦也製造不出來。

我國半導體晶片的設計技術並不低,低的是我們需求的軟體設計開發工具,它如同製造業的納米技術一樣受某國制約。

品牌制約市場最大化和多元化

如果華為的晶片想賣給同行,同行肯定是不接受的,當然封閉的蘋果也是不會把自己的M1賣給任何PC廠商的,任何PC廠商也不會接受蘋果的M1晶片,當然,如果谷歌要有自己的晶片,就永遠別想做整機,這是產業生態鏈永遠的真理,品牌企業性質制約了自我半導體晶片二次垂直分工之後的產業市場最大化和多元化。

產業封閉已行不通

半導體產業於上世紀50年代起源於美國,直至90年代微型計算機浪潮興起,成功押注微處理器的英特爾快速崛起,晶片要盈利必須依託於大規模量產降低成本,且當時美國半導體產業積澱大幅領先於世界,因此晶片企業便形成了一條龍式的產業閉環。

這種高度垂直的產業閉環一直持續了數十年之久,直至AMD與GF分道揚鑣,讓這種封閉鏈條的弊端逐漸顯現。產業鏈封閉確實可以令晶片企業獲取巨額利潤,但競爭加劇打破制衡之後,燒錢無止境的晶圓工廠就會成為巨大的負擔,令企業失去活力。

二次垂直順應趨勢

AMD拋開了連年大幅虧損的GF,以至於有足夠的資金專注研發,並交由工藝更先進的臺積電代工生產。憑藉臺積電更為先進的7nm工藝,AMD打破了近十年一直被英特爾壓制的局面。AMD成功逆襲的案例,可被視為半導體晶片產業面臨再次細分垂直的先兆。

晶圓代工是吞金巨獸,這在業界已是人盡皆知。因此晶圓廠獨立承接更多品牌訂單,才能提升產線利用率從而降低成本創造盈利。臺積電2018年投產7nm工藝迄今以實現超10億顆產能,良率和產能越高單顆晶片成本更低,發揮出晶圓代工細分垂直優勢。

蘋果自研僅是開端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與英特爾合作了15年之久的蘋果在今年終於如願單飛了。這樣的事情在5年前都不可能成為現實,是不斷精進的臺積電給蘋果的創新提供可能。同時也足以證明,半導體產業設計、製造、封測三大領域二次垂直分工是順應趨勢的選擇。

臺積電擁有業界最先進可量產的5nm工藝,而蘋果擁有業界最出色的ARM晶片設計能力,兩者珠聯璧合令蘋果M1一鳴驚人,強強聯合加速產業迭代和技術創新,這就是半導體產業二次垂直分工的魅力所在,而蘋果自研M1處理器也僅僅是個開端。

垂直分工打破圍城

晶圓工廠就像是一座城,一度是堅固的壁壘,如今受累於它的想逃出來,外面的淘金者的想衝進去。只有不斷進進出出才能踏平高高的門檻,讓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到早已枯涸多年的產業當中。繼蘋果之後,谷歌已宣布自研CPU,未來必然會有更多。

如果說蘋果一家不足以形成對X86架構的威脅,那麼加上谷歌呢?加上高通呢?加上這麼多想衝進來的晶片新勢力呢?加上移動化應用模式的創新呢?加上碎片化物聯網系統的興起呢?加上ARM應用生態的高速成長呢?加上RISC-V架構的百花齊放呢?

結束語

半導體產業二次垂直已將全世界半導體產業聯合起來,成為誰也別想繞過去獨霸天下。

相關焦點

  • 半導體行業格局:垂直分工模式不斷深化,中國已成重要下遊市場
    Foundry模式誕生,行業出現明顯的垂直分工:隨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行業內的分工越來越深化,首先是EDA等工具類業務率先獨立出來,隨後臺積電的成立標誌著IC設計和IC製造業務分離的Foundry模式正式誕生,也進一步深化了半導體行業的垂直分工。
  • 臺灣半導體產業鏡鑑
    此前就有報導稱,張汝京在積極籌備第三次創業的同時,還在計劃與青島大學合辦「微納科技技術學院」,為集成電路產業培養和輸送人才。如今,傳聞成真。  張汝京於1977年加入當時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廠商德州儀器時,其老闆就是後來有「臺灣半導體教父」之稱的張忠謀。
  •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的
    眾所周知,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非常發達的,也擁有較為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從晶片設計、生產製造到封裝測試,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企業。這些矽谷回流的人才扮演「橋梁」的角色,向臺灣IC產業傳播新技術與新經營方式,促使企業組織模式轉變,形成專業分工、垂直分離的全球化生產模式。 此外,那些仍然留在美國的海外華人也與臺灣的技術部門保持著緊密的聯繫,許多高度「流動」的工程師在美國與臺灣兩地工作,定期地往來於太平洋兩岸,通過跨國技術共同體推動了兩地技術人才與企業的協作,支持兩地產業升級的互惠過程。
  • 不僅是三星電子,韓國半導體產業到底有多強?
    就整體而言,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規模依然穩居世界第一。不過在一些細分領域,美國已經逐漸失去優勢。在晶片製造方面,處於領先水平的是臺灣地區和韓國,這兩地都已經實現迄今最先進的5nm製程,而在存儲晶片領域,韓國更是遙遙領先。
  • 中國半導體產業遷移路徑及半導體產業發展趨勢全景圖
    來源:前瞻網自從上世紀70年代半導體產業在美國形成規模以來,半導體產業總共經歷了三次產業遷移:第一次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美國本土向日本遷移,成就了東芝、松下、日立等知名品牌;第二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到21世紀初,由美國、日本向韓國以及中國臺灣遷移,造就了三星、海力士、臺積電、日月光等大型廠商;第三次,是中國臺灣向中國大陸遷移
  • 半導體供應鏈的秋月春風~從「晶片雙雄」看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IT產業一直是臺灣經濟的支柱,代表性企業有鴻海(富士康母公司)、廣達、仁寶、緯創、「晶片雙雄」(臺積電與聯電)、「面板五虎」(友達、奇美、廣輝、中華映管、瀚宇彩晶),以及華碩、明基、迪比特、英業達、宏達(HTC)等,其中富士康是消費電子產品的代工王,臺積電是半導體器件代工王。
  •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繁榮,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臺灣曾經一度成為全球IC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期間,聯發科、臺積電、聯電、日月光、聯詠、瑞昱等企業迅速發展,讓臺灣半導體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如今,在全球電子產業轉移、大陸半導體崛起的形勢下,臺灣的IC產業仍舊活躍於一線,尤其是晶圓代工方面,臺積電、聯電一直位列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商之中,讓人驚嘆不已。
  • 產業分工向垂直化發展,國內半導體廠商商業模式生變
    諸如,矽力傑、卓勝微陸續宣布投建晶圓廠和封測生產線,將逐步由Fabless演變為IDM模式;此外,豪威、敏芯微、明微電子、富滿電子等眾多IC設計廠商也紛紛加碼封測,逐步形成集「晶片設計、封裝測試、晶片銷售」為一體的垂直產業布局。
  • 2020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取長補短,推動兩岸半導體產業發展
    上銀科技近年來的產品,從關鍵零組建,到次系統,到系統整合,非常重視研發和搭建平臺,不僅研發出多款應用多樣化的機器人,還使其兼備集成和自動化特徵。2017年,上銀科技在蘇州落戶第一個4萬平方米的工廠。從最初的以出口導向為重心,逐漸轉變成為智能製造、智慧製造的發展方向,江蘇對上銀科技產生了巨大影響。
  • 深圳打造國內知名半導體產業集聚區
    ,共同推進國內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本次論壇邀請了2014年諾貝爾獎得主、藍光LED發明者中村修二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孫小衛教授、邱成峰教授、葉懷宇副教授,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黃偉教授,中關村天合寬禁帶聯盟秘書長陸敏博士等專家;深圳基本半導體有限公司和巍巍、先進半導體材料(深圳)有限公司副總裁樊俊豪、深圳市時創意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倪黃忠等產業界代表;華芯投資投資總監龔巍巍、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匯聯、
  • ...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對外依賴強 行業振興...
    垂直分工模式成為半導體行業發展主流半導體(Semiconductor)通常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一類材料。半導體按照其功能結構分類,通常可以分為集成電路、分立器件、光電器件及傳感器四大類,集成電路是半導體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市場佔比超過80%。
  • 中鴻新晶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群項目落地濟南
    中鴻新晶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集群項目落地濟南 2020-04-10 15: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大事記【詳】
    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和二機部十局第十一所開發鍺電晶體。當年,中國相繼研製出鍺點接觸二極體和三極體(即電晶體)。各省市所建廠主要有:上海元件五廠、上無七廠、上無十四廠、上無十九廠、蘇州半導體廠、常州半導體廠、北京半導體器件二廠、三廠、五廠、六廠、天津半導體(一)廠、航天部西安691廠等等。  1972年,中國第一塊PMOS型LSI電路在四川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研製成功。
  • 臺灣半導體產業整體實力有多強?除了臺積電,這些企業不可不知
    臺灣半導體工業強在臺積電,已經天下皆知。不過臺灣半導體工業可不僅僅只有一家臺積電,比如在晶片代工領域,能排進全球十強的中國臺灣企業就有4家之多,除臺積電外還有聯電(排名第四),力晶(第七),世界先進(第八)。
  • 社評:中國半導體產業要做「打不死的鳥」
    在我們看來,這是對華為今後發展的勾勒,華為的情形還可能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未來成長的縮影。實事求是地評估當前面臨的困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課題。任何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行業,遭到世界超級大國如此強力的打壓,都不可能感到輕鬆。但我們需要對這些困難做冷靜的分析,予以積極的應對。在困難面前,中國人既不乏冷靜,也不缺豪邁。
  • 幫你科普半導體的江湖
    只有對整個晶片行業,甚至是半導體行業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才能夠看清這些信息背後的真相。因為晶片和半導體領域實在是太大了,很容易把大家繞暈,置身於晶片世界,仿佛置身迷宮。半導體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基礎,帶動了紡織、鐵路和航海等領域;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和內燃機為基礎,帶動了通訊、交通、機電等領域;第三次工業革命以計算機為基礎,帶動了信息、原子能、航天、材料等領域。
  • 晶片破壁者(八):歐洲半導體產業的穩與進
    對於時間的長河來說,半個世紀不過轉瞬即逝,而對於半導體產業來說,半個世紀裡卻已然是歷經風雲激蕩,波瀾壯闊。英國政府將航空、核能和計算機產業列為當時重點扶持的產業上面。不過,英國政府支持下的計算機產業,因為當時沒有充足的國防訂單,也沒有外銷市場,難以在和IBM的競爭中形成市場優勢。
  • 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順利投產 夯實TCL半導體顯示垂直一體化優勢
    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項目投產增強半導體顯示產業一體化優勢  作為全球最高世代模組產線項目,高世代模組項目是深圳華星光電G11及G8.5配套工廠,同時也是TCL集團主動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液晶顯示行業上下遊一體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
  • 中美半導體戰爭之二 繁花與荊棘,兩岸半導體早期發展簡史
    2008年之前兩岸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簡史。2008年世界發生了很多事情,中美都面臨巨大壓力。中國方向:西藏,奧運聖火傳遞風波,四川大地震,北京奧運;美國方向:美國總統大選,親歐抑俄的歐巴馬勝選;俄羅斯和喬治亞開戰;美國發生金融危機。
  • 臺灣半導體產業整體實力有多強?除了臺積電,這些企業不可不知
    臺灣半導體工業強在臺積電,已經天下皆知。不過臺灣半導體工業可不僅僅只有一家臺積電,比如在晶片代工領域,能排進全球十強的中國臺灣企業就有4家之多,除臺積電外還有聯電(排名第四),力晶(第七),世界先進(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