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瓜粉粿:一道農家菜吃了400年

2020-12-13 騰訊大閩網

新店鎮洪厝村內,洪朝選的舊居。後人洪寶葉拎出一袋地瓜粉來,端來一碗剩稀飯,她要做一道閩南人家喻戶曉的名菜——地瓜粉粿。

把飯桌清空,端來盆、水,挽袖上手。做地瓜粉粿,是一項複雜又精細的工藝,除了滿懷期待的好心情,全家也得出動打下手。因為,在洪厝村,凡重大宴會必有這道菜,用料十分考究,味道最為正宗,是當地一道百吃不厭的名菜。

它迄今已有400多年,起源於本土明朝名人洪朝選。傳說,明嘉靖年間,翔安新店鎮洪厝村的洪朝選家境貧寒,赴京趕考前夕,母親想做一頓「佳餚」為兒送行,無奈家裡只剩一點稀飯、地瓜粉和別人送的海蠣、文昌魚。母親把地瓜粉和著稀飯加水攪拌成糊狀,然後放到鍋裡烤成薄薄的地瓜粉粿,出鍋後切成一條條粉條,再拌上海蠣和文昌魚煮成一大碗香噴噴的番薯粉粿。洪朝選吃了母親巧手做的家鄉飯,感到特別的香甜可口。

洪朝選高中進士後,回家省親。村裡人為慶賀他當了大官,精心準備了豐盛的宴席,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好菜一盤又一盤,足足上了36道菜,連最後的一道甜湯也端上來了。他趕忙低聲問鄉裡老大:「番薯(地瓜)粉粿怎麼還不上來?」這一問,眾人都傻了,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有這道菜,於是仔細地向洪母詢問了做法。好在材料是現成的,不多久就端出一大碗香噴噴的番薯粉粿。大家一嘗,果然好吃,洪朝選更是讚不絕口:「還是家鄉的番薯粉粿好吃,今後正筵也要有番薯粉粿!」

也因此,這道菜就這麼流傳了下來,成了翔安人紅白喜事以及「封建日」必上的菜。地瓜粉粿,是以它的主材料地瓜命名,閩南地區盛產地瓜,即紅薯。地瓜粉粿,顧名思義就是地瓜粉做的,故色澤較深。而「粿」字,又十分形象的揭示了其含有米漿的事實。因為洪朝選,它又有了另一個名字——狀元粉粿。

極其普通的地瓜,經過巧婦之手,變成一道流傳400多年的名菜。它的包容性也極強,除了加入剩稀飯,在烹飪的過程中,也可以隨心加入自己喜歡的配料。不論老少,不論婦幼,個個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喜好。洪寶葉的二兒媳洪麗雅說,從小吃到大,還沒聽誰說誰吃膩了,誰說不好吃了。也因此,它也成了翔安尤其洪厝村婦女個個必備的好手藝。

它也在閩南傳延開來。儘管做法各異,在翔安以水煮,同安以油煎,安溪以清蒸。不同的烹調方式做出地瓜粉粿各異的口感美味。不管是什麼樣的烹調方式,都是為了將地瓜粉所特有的甜美、Q勁口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以至於許多背井離鄉的老翔安人,對這道菜念念不忘。甚至從翔安搬到廈門島內的老村民,時不時就要回鄉,對家人點名要做這道菜——它不單是鄉愁,也是童年。

顛覆粉條的世界觀

洪麗雅邊抓麵團邊說:像這樣,地瓜粉和稀飯,都要完全沒有顆粒感,而且,拿來做地瓜粉粿的剩稀飯,最好是稀一點,煮爛一點,甚至有的人,直接用米湯代替。

婆婆洪寶葉往麵團裡加了一點水,洪麗雅又開始揉。麵團稀一點了,粘在手上的麵團,開始一點一點脫落。她手在盆裡不斷抓捏,「消滅」任何稍微帶有顆粒感的物質。

在抓地瓜粉之前,嫂子已經把蔥頭剪成小段,留待備用。兩個人看著洪麗雅揉搓麵團,用過來人的語氣,不時給點建議。婆婆再加一點點水。洪麗雅說,就像過去,要做地瓜粉粿,是全家人的大事,儘管人人覺得好吃,也不常做,因為實在太麻煩啦。

加了三四次水,地瓜粉變成了漿,便可以開始下一個步驟了。洪麗雅說,抓捏的時間越久,做出來的地瓜粉皮會越Q,但這,確實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

熱鍋熱油啦。還是嫂子上陣,在平底鍋裡加上一勺油,待油熱了,舀兩勺地瓜漿,攤平,讓它吃足了鍋裡的油,這就成了「粿頭」, 倒入小碗中。這「粿頭」, 就是油刷,在以後的每次煎地瓜粉皮時,都發揮重要作用。

用筷子夾住油刷在平底鍋上均勻塗抹一層油後,舀一勺粉液放入鍋中,旋轉幾圈直到液體均勻走鍋底成薄薄的一片,用中小火慢煎,一張地瓜粉皮成型。洪麗雅說,在過去,哪裡有平底鍋,都是大鐵鍋,不能用鏟子翻,就只能雙手上陣,捏著餅皮的一角,快速翻面。做這個步驟的時候,速度一定要快,要是手被燙得撒了餅皮,它們粘連在一起,切出來的地瓜粉皮,就太厚不爽滑不好吃啦。這道工序也是最見功力,也最耗費時間的。

煎好的地瓜粉皮,被一張張疊起來。婆婆把它們拿到一邊,在案板上切成兩釐米寬的粉條。當然,要吃到爽滑的地瓜粉皮,光切還不行,得用手撕——切好的粉條,用手一條一條掰開,防止它們再度粘連在一起。

洪家的廚房,被這婆媳三人站滿。洪麗雅往另一鍋裡倒上足量的油,開始炸蔥頭。洪麗雅說,過去配料不多,用來調味的最重要的佐料,就是蔥頭了,因此必不可少。

這個時候,地瓜粉粿的最後一步就要開始啦!嫂子另起一鍋,倒入少量花生油,油熱後,倒入蝦仁、海蠣翻炒,再加入炒三絲罐頭、紅燒豬肉罐、加青豆,再加入醬油提味,所有料加進去後,填一瓢水,猛火煮開。就可以倒入切好的粉條啦。

洪麗雅說,粉條本來就是熟的,但還是要煮久一點,才能更入味。鍋底不斷攪拌,防止粉條粘鍋。煮過五六分鐘後,加入荷蘭豆、蔥段、蔥油,就可以起鍋啦,一道非常滑溜、香甜,色、香、味俱全的地瓜粉粿便做好了。

對於洪厝女人來說,煮地瓜粉粿,少不了炒三絲罐頭、紅燒豬肉罐,加入其中,遠比新鮮的豬肉和新炒的三絲更有味道。而且,這貌似樸實的番薯粉粿,其實其中寶貝眾多,不僅有海蠣、蝦仁,還有精肉、 蘑菇、香菇、筍等眾多美味可口的輔料,巧妙地結合成一曲溫馨和諧的曲譜,不時挑逗著人的嗅覺。有遊客一碗下肚,連說被徹底顛覆了粉條的世界觀。「滑嫩爽口, 油光浮動,你根本不是在吃了而是改用吸的才夠癮啊!」

鳴謝:謝培育對本專題採寫亦有貢獻

(廈門晚報(微博))

相關焦點

  • 投票:糕粿類三沙小吃你喜歡哪一款?|閩南地區|米漿|三沙鎮|糕粿|...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霞浦縣三沙鎮,位於霞浦縣東部沿海,因當地居民先祖多為閩南地區遷居而來,故是霞浦縣唯一一個說閩南話的地方,當閩南美食碰上霞浦美食,經過千百年來的演變,變成了獨特的三沙小吃!蔥油粿 02幾十年來,在三沙總能見到有人挑著擔子沿街叫賣一種小吃,大人帶著孩子匆匆循聲而至,如此受追捧的便是蔥油粿,也俗稱「塌頭糕」。孩子們最愛那吃塌頭糕的餐具,它不像湯匙,不是筷子,而是削成船槳形狀的竹片,進食時,用這竹片將碗內糕切成幾小片,再用它挑著吃,特別好玩!
  • 閩南人的「年味 」就是這麼吃出來的!
    魚一般是完整的整條魚,「年年有餘」,紅色東星斑或者紅燒黃花魚,色澤好看又喜慶;海蠣又稱蠔,「年夜吃蠔兜,好人來相交」,海蠣拌地瓜粉煮叫「蠔仔兜」,「兜金兜銀」發大財,當然很多人直接都拿海蠣來生燙著吃,或者做成海蠣炸——如今大概又多一個成為「壕」的願望了吧。 熱氣騰騰的血蚶也是年夜飯的亮點,下酒尤其鮮美。
  • 閩南夜話|阿嬤做的糯米粿
    阿嬤做的糯米粿作者/林秀藝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閩南農村還不太富裕,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才會做些糕點阿嬤很會做糯米粿,我至今依然深深地懷念糯米粿的軟糯香甜。那時候,我們一大家子七口人住在土樓裡,兩間房僅有幾十平方米。家裡的灶間小小的,一米多寬的灶臺由磚土砌成,已經年邁的阿嬤,逢年過節就會在灶臺前忙碌,給我們做糯米粿。記得一年中阿嬤要做兩次糯米粿。阿嬤做糯米粿的糯米、花生和芝麻都是自家種的,糖也是村裡的糖廠生產的。
  • 清明節吃清明粿,閩南的風俗
    清明草是清明粿的主要原材之一。清明粿的做法多樣,閩南這邊的清明粿是清明草(也就是鼠麴草),跟糯米粉揉成粉團,綿軟的粉團在手裡不斷捏揉,隱隱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清香。揉好的粉團,取一小塊往裡面加入餡料,餡料可根據自己口味的喜好來添加可甜可鹹。
  • 只有潮汕人才會做的的正宗潮汕粿肉,每次吃完還想吃!
    這裡面就不得不重點提到的一道有名的潮汕菜——粿肉。雖說潮汕有很多的特色美食,像是蘿蔔粿,芋頭酥,甜粿,牛筋丸,腸粉,粿汁等各類食品,但我們一家最愛的還是這個潮汕粿肉。為此,我專門請教了我的婆婆,一個土生土長近 70 年的專業吃貨( 偷笑 ),終於學會了,大家如果想要在家自己做著吃,就跟著我一起學起來吧,味道真的特別棒,保準你吃完一盤還想吃第二盤。
  • 「卷仔粿」是客家人的美食?
    大溪牛腸粄即閩南話稱卷子粿。據我走南闖北的閱歷——有客家人足跡就有牛腸粄!以我推測:所有的絆(粿)都是南遷的中原人(也許客家人為主)以米代麥發明的北方各種麵食的變種。比如,米粉(粉幹)和米篩目是麵條的變種;牛腸粄(卷子粿)就是北方人資金還保留的卷餅的變種。綠鶯小島留言:九峰的卷子粿最地道,地瓜粉做的漿放豬香油和大蒜,那味道,想想都流口水。
  • 2 樣食材做出古早味「手工白粉粿」
    2 樣食材做出古早味「手工白粉粿」粉粿,是不少人兒時記憶中的古早味點心,獨特的Q彈口感沾上些許黑糖水或蜂蜜品嘗甜滋味,抑或拌入冰涼碎冰入口,十足消暑!寒冷的天氣宣告冬天的來臨,想吃冰涼甜品的心也蠢蠢欲動!其實阿嬤時代的好滋味-粉粿自己在家就可以動手簡單做,再也不怕衛生、添加物等疑慮。先掌握,手工白粉粿的好吃關鍵!
  • 閩南小吃糯米粿做法:糯米糰包花生醬入鍋蒸(圖)
    用刷子在糯米粿表面刷上一層熟油,避免外皮粘手。  在閩南地區有一種小吃叫糯米粿,外皮Q而光滑,內餡是香甜的花生醬。這種小吃相傳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如今已經少有人製作並售賣。近日,記者來到石獅市區城隍街一家製作糯米粿20多年的小店,近距離探訪這一閩南特色小吃是如何製成的。過程:糯米糰包花生醬入鍋蒸  朱先生今年52歲,與妻子陳女士一起開店製作糯米粿。
  • 泉州人引以為豪的一道美食海蠣煎,一上桌就被秒光的閩南味道
    "吃飯皇帝大"閩南人的一句俗話。大概意思是,吃飯是老百姓至高無上的頭等大事。泉州市是沿海城市,大海是上天對泉州人最好的饋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然離不開海鮮。閩南人最愛的一道海鮮便是海蠣煎,也叫蚵仔煎(閩南語讀做ě-ā-jiān)。
  • 值得專程前往的閩南美食之都
    ▲地瓜是閩南人曾經的救命糧講義氣的閩南人自然也對地瓜投桃報李,用情至深的方式就是繼續變著法子吃地瓜,以致於我們都習慣用「地瓜腔」來形容閩南人的口音。市區店家多冠以惠安和惠女的名號,常吃的前坂店家關張,朋友推薦南俊巷的惠安地瓜粉團,巴浪魚乾的腥香、三層肉的豐腴、花菜的爽脆在地瓜粉的裹挾下和解、碰撞,粉團回彈,花生提味,柔韌的湖頭米粉也加分不少。
  • 閩南夜話|番薯粉粿好吃的秘密是什麼?
    她們那一輩的人,經過饑荒、吃過苦,深知「粒粒皆辛苦」,是十分愛惜糧食的。「我已經吃不下了!」我拍拍肚子,眨巴著眼睛對母親說:「我們可以做點番薯粉粿,您不是說不能浪費糧食嘛!」用剩粥來做番薯粉粿,是我們家做番薯粉粿的小秘密。我們家人口眾多,大鍋煮飯,殘羹剩飯是常有的事。母親用剩粥製作番薯粉粿非常嫻熟。
  • 泉州古早味,嘗之不竭的閩南味道.
    早就開始盼著吃上燒肉粽的那一天。燒肉粽是閩南的傳統粽子,仍起源於泉州,如今各地做法不一。醋肉,可以將其理解為閩南版本的酥肉,是泉州炸物裡的扛把子。它不止存在於熟食店,更跑進了泉州人每日清早的那碗面線糊中,成為三日不吃就嘴癢的那一口。製作醋肉時將豬肉切條,加老醋、料酒、醬油、白糖等,裹上地瓜粉下油鍋炸制。
  • 福吃海喝(一)| 京城中的閩南味道
    面線糊看上去簡單,但卻提供了多種配料,實在是一道營養豐富又能滿足不同人口味的佳餚。在秋冬的清晨,或是某個夜晚,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面線糊,你立馬會覺得胃和胸腔裡都是暖洋洋的。第一次知道沙茶麵是在去年的學校美食節,雖然當時沒能吃上,但也從排隊的情況隱約感受到沙茶麵的魅力。
  • 家鄉的味道 |福建泉州閩南惠安蒸丸子就是這麼特色
    出生在閩南,成長在閩南,讀書在閩南,生活在閩南20多年裡,記憶猶新,那裡的鄉音,那裡的風土人情和美食,是我一輩子不能忘記的。同時,我也會積極的傳播家鄉的美食和童年的美好回憶的!我的家在惠安縣,位於惠崇岞夾角邊上的一個村:下社村。
  • 來說說潮汕美食炸粿肉怎麼做的
    炸粿肉提到潮汕美食,「粿」是一個繞不開,躲不過的話題,從日常餐桌到供奉祖先神明的祭臺上,「粿」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如果沒吃過「粿」,那就不算是真正吃過潮汕美食。(笑)那麼今天在這裡,我想為大家帶來一道【炸粿肉】的製作過程,希望大家也能夠領略這份潮汕獨道的美味。
  • 本地人小飯館:吃了20年,勁雞靚鴨,豬肉健美,米粿很Q
    當地人帶著吃,喝了 3 天茶,也從早到晚吃了 3 天,許多都是20年以上的老店。 這家店已經有 30 年了,以前是政府招待餐廳。招牌菜是一道水庫甲魚。
  • 閩南人到底有多會吃?這5道美食,每一個都讓人慾罷不能
    雖說廣州、巴蜀等城市/區域美食聞名世界,但閩南美食也不在少數,只是喜愛它的人數可能沒有其他菜系的那麼多,接受度沒有那麼高。每一樣閩南美食都有它的故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個閩南地區的特色小吃,一起看看閩南人到底有多會吃吧。
  • 這麼好吃的閩南特色小吃,你吃過麼?
    醋肉在閩南一道極具名氣人氣的地道閩南小吃,它起源於福建泉州,廣泛流傳於福建閩南,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閩南語地區。是一種油炸的醋醃瘦肉。作為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小吃,它外表金黃,吃起來外酥裡嫩,帶著淡淡的醋香,既可當零食解饞,更是爬山泡茶休閒必吃的小吃,也是面線糊等美食的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