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謝敏敏 這幾年來,綠地董事長、總裁張玉良總被問到一個問題:綠地的規模是不是落後了?張玉良總是耐心給出答案:綠地早已不是單一的房地產企業,而是一家綜合性產業集團。
在綠地的多元化版圖中,基建產業早已成為整體增長的重要引擎。2017年綠地基建產業新籤項目總金額1941億元,同比增加100%。2017年綠地還重點培育了兩大新興產業:科創和康養。
張玉良表示,綠地經過20多年發展,正穩步向萬億資產規模邁進。
經濟觀察報:對2018年宏觀調控的判斷是?
張玉良:中央的總政策已經非常清楚了,就是房地產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大力發展兩個並行,一是土地多方面供應,這個我覺得任務艱巨,第二是租售並舉,我覺得目前階段還是買為主,租賃為輔。
現在有一部分省適度「放鬆」了,特別是二線城市要集聚人口,必然要引進優質的人才來擴大市場,因此在國家總體城市化過程中,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同樣要發展。
所以一線會相對緊一些,總體上這些有競爭的城市(房地產)不會做小,因為它在提升城市化,需要人才引進,但是它一定會限制炒房。
經濟觀察報:2018年集團層面的關鍵詞是什麼?
張玉良:做「四有企業」。第一要有體量。做企業,規模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我們不唯規模。2018年從資產角度來講,我們是進入一個新階段,就是萬億的資產規模,除了房地產,這個萬億也包括其他體現企業質量的經濟指標。我們希望2018年在體量方面有所作為,不能落後,要奮勇直追;
第二要有質量。持續創新轉型升級,千方百計提高效益;
第三是有廣度。不僅僅布局上海、中國,還是全球化發展,圍繞「一帶一路」、輕資產化等方向轉型升級;
第四,要更加有溫度,響應國家扶貧攻堅戰略,實施產業扶貧。
經濟觀察報:綠地對2018年的規模預期是?
張玉良:2018年計劃的經營收入是確保6000億元以上,包括房地產和現代產業,房地產是4000億元以上,其他的收入大概是2000億元以上。我們對外發布是20%以上的增長,基本上是3500億元財務結算收入。
經濟觀察報:今年重點投資區域是哪些?
張玉良:在土地獲取方面鎖定沿海一條線,從環渤海到長三角,到珠三角的東部要全面布局深耕,包括江西、安徽、武漢、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包括山東、昆明、南寧這些省市,都大有可為。還有西北、西南,成渝城市群。
2018年房地產主業,區域布局還是要聚焦大的城市群,以及大城市群周邊,具體包括東部地區這些地級市,高鐵沿線經過的地級市。
2017年藉助三四線城市行情的爆發,很多企業實現了非常好的增長,我們也希望在2018年年初抓一波行情,特別是利用好槓桿,在三四線城市做短平快、快周轉的項目,希望能為業績貢獻一個千億級的規模。
經濟觀察報:綠地在長租公寓領域有規劃嗎?
張玉良:政府大力推公租房,公租房就是在一線和強二線城市,其他地區我覺得價值不大。
說一下紐約的經驗。我們紐約60萬平方米的房產投資,20萬平方米是政府租賃的,2017年已經交了800多套房子。政府給我們什麼呢?給我們稅收,提供資金鍊給我們。第二批公租房的房子統一送給綠地,就是政府無償給綠地土地,我們建完由我們出租。地方政府要好好學學人家對公共服務保障的經驗。
我們現在的租賃房是起步階段,政府想做,但是政策問題(依舊存在),比如說租賃房的稅收是不是可以減免?租賃房的資金可以保證,但是資金的成本不能保障。
但是我們也在做了,把以前拿的地拿一部分出來,但很有限,因為以前的地都在市中心。我們現在拿嘉定、青浦還有崇明(的地)在做,因為地價比較低,然後按照九年制的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服務,希望有5%-6%的回報率,因為利息就要5%。在市中心我們還不具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