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度尼西亞的文化

2020-12-11 鈺鈴愛家鄉

關於印度尼西亞的文化

由於本土的原生性,以及在不同的時期受到外來文化一波一波的影響,印度尼西亞的文化呈現出一個多元化的特點。可以這樣說,如果將印度尼西亞的文化看作一種類似層積巖的結構,那麼,它的第一層,是基於當地原生文化的原始信仰;第二層是印度文化,其以婆羅門教溼婆神崇拜為代表,第三層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然而,它在表象上不是那樣清晰,而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種籠統含糊、界限不明的融合體。印度尼西亞,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TheRepublicofIndonesia),地處亞洲的東南部,位於東經95°至141°,北緯6°到南緯11°之間。印度尼西亞的國土橫跨地球赤道兩側,南北兩端的距離將近2000公裡,東西延伸比較長,大約有5100公裡。印度尼西亞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在爪哇島曾發現了「直立爪哇人」,距今有50萬—60萬年。此外,還發現了「猿人」、「古人」、「新人」(智人)的原始人類三階段的原始人類的化石和其他遺物。

有關印度尼西亞居民的構成,其呈現出多元的特徵。大約從公元前4萬年起,印度尼西亞的原始居民就已經進入氏族社會。最早的原始居民是維達人、尼格利陀人和美拉尼西亞人,而構成印度尼西亞現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亞人(或稱澳斯特尼亞人),是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300年陸續從亞洲大陸東南部遷入的。由於遷移時間的先後和在印度尼西亞居住的地點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但他們的共同點是種植稻穀、信仰「萬物有靈」,崇拜祖先靈魂等。在印度尼西亞的許多地區發現了青銅器,特別是在峇里島等地方發現青銅鼓,表明了他們與亞洲大陸的一些文化有聯繫。印度尼西亞很早就出現了國家。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後半期,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出現最早的國家「葉調」(可能是爪哇的古名),又被稱為「耶婆提」、「闍婆」等名。到公元5—7世紀,出現了許多知名的國家,如古戴(建國約在5世紀,位於婆羅州東部的三馬林達),多羅磨(也稱達魯馬,建國於5世紀,位於西爪哇),婆利(建國於6世紀,位於婆羅洲),訶陵(建國約在7世紀,位於中爪哇,又稱闍婆或耶婆提)和馬來由(或稱未羅遊或未羅瑜,建國在7世紀前後,位於蘇門答臘中部)等。

7世紀時,以蘇門答臘巨港為中心出現了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帝國——室利佛逝,其疆域「東西千裡,南北四千裡而遠」,曾佔領整個蘇門答臘,控制了馬來半島,9世紀與中爪哇另一個強國山帝聯姻合併,勢力更加強大。14世紀,爪哇出現了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第二個強大的帝國——滿者伯夷(麻喏巴歇),其疆域擴大到整個印度尼西亞,成為14世紀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從15世紀開始,歐洲一些國家開始侵入印度尼西亞。1512年,葡萄牙人首先以武力侵佔了盛產香料的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1596年6月,荷蘭人組織的第一支殖民先遣隊首次闖入印度尼西亞。1598年,荷蘭第二支遠航隊在印度尼西亞的萬丹登陸,1602年,荷蘭將在印度尼西亞的各殖民公司合併為「荷蘭東印度公司」。1606年,荷蘭侵佔安汶,1619年佔領爪哇的椰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設立總督府,開始了統治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歷史。荷蘭在印度尼西亞採取了「壟斷貿易制度」、「食物定額納稅制和強迫供應制」的統治制度。英國是繼葡萄牙、西班牙侵入印度尼西亞的殖民者之一。從1605年起,英國就與荷蘭為爭奪印度尼西亞進行了多次的較量。1780—1784年,在第四次英荷戰爭中後,英國奪取了荷蘭在蘇門答臘的據點,控制了歐洲與東方的海上通道,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垮臺。

1811年,英國攻佔爪哇,開始了對印度尼西亞的短暫統治。在英國殖民官員萊佛士的治理期間,採取自由資本主義政策,對印度尼西亞實施了土地國有、改土歸流等措施,這些措施對印度尼西亞後來的影響較大。1814年,英國與荷蘭籤訂《倫敦條約》,規定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要把戰爭中佔領的荷蘭殖民地歸還荷蘭。1816年,荷蘭重返印度尼西亞,剛開始取消了英國所推行的自由資本主義措施,而實行強制種植制度,但這些措施引起當地王公和人民的反對,經常爆發武裝起義。如1825—1830年的日惹王子蒂博尼哥羅領導的反荷起義。面對這種狀況,荷蘭從19世紀50年代起對統治下的印度尼西亞實行了新的殖民政策:一是全面實施對印度尼西亞的佔領,這個過程於1911年得以完成,二是在政治上由直接統治到間接統治,三是在經濟上發展大種植園和近代化的工業;四是調整教育政策,建立土著學校。荷蘭的這些新政策,影響了印度尼西亞的發展進程,既促進了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的覺醒與興起,出現了「崇知社」(1905年)、「伊斯蘭聯盟」,也催生了許多印度尼西亞的精英領袖,如蘇加諾等(民族黨)等。1944年9月日本改變對印度尼西亞的政策,允許將來給予印度尼西亞「獨立」,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獨立準備調查委員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7日上午10點,蘇加諾在其住宅前舉行獨立儀式,宣讀了獨立宣言,向全國和全世界宣布印度尼西亞獨立。印度尼西亞文化是一種以信仰神道為基礎的、融合了萬物有靈以及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體系。換句話說,從印度尼西亞文化的發展進程來看,其不僅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而且還先後受到了各種外來文化的影響。據資料顯示,印度文化是最早的外來文化。公元1世紀前後至公元7世紀,被稱為「印度化」時期,其最明顯的標誌是產生於公元4—5世紀時期的印度尼西亞最古老的古戴王國、多羅磨王國和訶陵王國信仰婆羅門教,其後來留下的碑文據考證都是梵文,文字採用的是南印度的缽羅婆字母,而石碑上刻有標誌笈多王朝時期流行的印度教神像。7世紀在蘇門答臘巨港建立的室利佛逝王國,不僅是東南亞國際貿易中心,也是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而興起的東南亞重要的佛教中心。

7世紀後,隨著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伊斯蘭教商人來到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區經商,伊斯蘭教也開始傳入當地,並逐漸向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等其他地區傳播。至15世紀末,爪哇島上第一個伊斯蘭王朝——淡目王朝(1478—1568年)建立,伊斯蘭文化從此在印度尼西亞佔主導地位。在印度尼西亞的外來文化中,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對印度尼西亞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印度尼西亞古代歷史文化
    印度尼西亞古代歷史文化 中國擁有五千年文明,而在中國之外,同樣有著無數擁有獨特文明的國家和地區。印度尼西亞就是其中之一。印度尼西亞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起源地之一。100萬年以前,原始人類已經在印度尼西亞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後代。
  • 印度尼西亞華人歷史文化
    印度尼西亞華人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上,人口的大規模遷徙時有發生,我們耳熟能詳的有闖關東、走西口等等。但對於閩粵一帶的中國人來說,他們的祖輩更為熟悉的人口遷徙叫做「下南洋」。「下南洋」這場跨越了幾個世紀的人口大遷徙,造就了海外華人這一特殊群體。而華人這也正是我們此篇推文的介紹對象。
  • 關於印度尼西亞的12個事實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關於印度尼西亞的12個事實的歷史往事。印度尼西亞的國家旗幟俄羅斯一位人士,對關於印度尼西亞的12個事實,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
  • 寧夏文化旅遊推介會在印度尼西亞精彩綻放
    「美麗中國·神奇寧夏」文化旅遊東南亞市場宣傳推介系列活動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成功舉辦。 中新網銀川10月25日電(李佩珊 於晶)10月25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獲悉,由該單位主辦的「美麗中國·神奇寧夏」文化旅遊東南亞市場宣傳推介系列活動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成功舉辦。
  • 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樞紐——雅加達
    今天的雅加達,已經成為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海陸交通的樞紐,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咽喉,也是亞洲通往大洋洲的重要橋梁。國內外的許多船隻都把雅加達作為一個停靠站,在這裡加水維修。郊區的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航空站之一。
  • 雅加達風情萬種,流連忘返,印度尼西亞文化的縮影
    雅加達雅加達是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592年後,荷蘭殖民者的魔爪伸到了印度尼西亞,他們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逐步吞食了印度尼西亞的各個小國。後來,為了加強對這裡的統治,建立了統一的殖民機構---荷蘭東印度公司。 1619年,將雅加達改名為 「巴達維亞」,1800年,荷蘭政府宣布正式吞併印度尼西亞,稱「荷屬東印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8月印度尼西亞人民才贏得獨立,建立了共和國,後定都於雅加達。
  • 【咖啡文化】印度尼西亞的咖啡發展歷史
    從傳統咖啡到特種濃咖啡咖啡作為經濟作物而被印度尼西亞認知已經300多年了,與喝咖啡的習慣一樣歷經了漫長的時期。         印度尼西亞咖啡文化與在東協的許多國家沒有差異,都是由根深蒂固的當地咖啡與來自美國的濃咖啡飲用方式相結合,印度尼西亞著名的咖啡業務諮詢公司了解到印尼人喝咖啡的來由和潮流,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①黑咖啡時期    可以說,從過去到現在的長時間裡印度尼西亞人都堅持飲用黑咖啡的習慣,黑咖啡在早於濃咖啡之前便被印尼人所認識
  • 中國同印度尼西亞的關係
    2015年3月兩國共同發表關於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2015年4月兩國共同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聯合新聞公報》。近年來兩國領導人互訪不斷。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對印尼進行國事訪問,並赴峇里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14年10月,習近平主席應約同印尼總統佐科通電話。
  • 淺談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印度尼西亞號稱千島之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信仰多種宗教,其建築風格受中國文化、宗教信仰影響深遠。木結構房屋、門面排房、宗教建築、園林景觀等都體現中國文化的印跡.www.starlunwen.net關鍵詞: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中國文化印度尼西亞地處亞洲東南部,俗稱「千島之國」,公元3世紀,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就與印尼古奴隸王國毗騫國互派使者來 往,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也陸續與南亞的種族融合,將中國文化帶入到東南亞各國,公元15世紀初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
  • 關於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尼西亞,你可能不知道的6件事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這裡擁有上萬個島嶼和幾百座火山,是一個遊客眾多的旅遊目的地。不過,關於印度尼西亞的這6個事實,你不一定知道。去印尼旅行,可以在不同的島嶼之間體驗不同的方言、習俗和文化。雖然有眾多的島嶼可供選擇,旅行者大都呆在峇里島。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蘭教國家印尼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蘭教國家,主要是遜尼派。不過,印尼的許多島嶼和村莊都信仰基督教,這要歸功於傳教士們的功勞。
  • 精選一組關於印度尼西亞的冷知識
    一,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的詞源來自拉丁詞「Indus」(印度)和希臘詞「nesos」(島嶼),這裡最初被稱為印度群島或東印度群島。
  • 印度—印尼—印度尼西亞的區別?
    印度地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查閱世界五百強數據的時候,看到了關於印度一欄的世界五百強數據,把印度尼西亞企業也當成了印度企業,放在印度那一欄
  • 去印度尼西亞旅遊,這些當地風俗文化,讓你了解不一樣的印尼
    去印度尼西亞旅遊,我們在出發前,要了解一下當地的風俗文化,這樣我們在旅遊途中,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一起來了解一下吧。1.了解當代印度尼西亞文化印度尼西亞的傳統性與現代性融合在一起,這麼多的文化在歷史上和今天的生活中都發揮著作用。即使在印度尼西亞這一個國家,我們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文化體驗。在一些偏遠地區,人們仍然像過去一樣生活。
  • 在「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感受多文化奇妙共生
    有著「千島之國」美稱的印度尼西亞擁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業是推動印尼經濟前進動力之一,近年來赴印度尼西亞旅遊的中國遊客也越來越多,已成為印尼的第三大客源國,如何更好地迎接中國遊客的到來也成為了印尼旅遊業的重要課題。5月中旬,應印尼旅遊局邀請,澎湃新聞記者前往印度尼西亞的日惹和美娜多進行探訪。
  • 峇里島而非印度尼西亞參觀的替代場所
    峇里島無疑是印度尼西亞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提供廉價航班,史詩般的海灘,世界一流的衝浪以及眾多活動和探索之地.我很高興地承認,當談到在印度尼西亞旅行時,我完全感到被困在峇里島並且沒有真正探索在印度尼西亞訪問的任何其他地方!
  • 印度尼西亞概況及與中國雙邊關係
    2000年5月籤訂《關於在印尼舉辦漢語水平考試的協議書》。同年7月籤署《刑事司法互助條約》。2001年11月重新籤署《文化合作協定》。2001年印尼正式成為中國公民自費出境旅遊目的地國。2008年印尼旅華人數42.63萬人次,中國公民首站赴印尼人數24.84萬人次。兩國民航部門2004年12月就擴大航權安排達成協議。
  • 古代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的貨幣文化交流
    印度尼西亞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印度尼西亞一直流通中國的古錢。上個世紀,在爪哇、峇里島均發現了大量的中國銅錢,主要以北宋錢為多,同時還有少量當地鑄造的銅錢。這說明在古代印度尼西亞地區主要流通中國銅錢,本地錢兼用。
  • 清華學子赴印度尼西亞參加文化浸潤項目
    清華學子赴印度尼西亞參加文化浸潤項目清華新聞網9月19日電(通訊員 李曦羚)8月28日至9月10日,來自16個院系的20名清華本科生赴印度尼西亞參加了為期14天的文化浸潤學習,印尼迦查瑪達大學(Universitas Gadjah Mada)為本次項目的承辦單位。
  • 印度尼西亞值得一去的海島 印度尼西亞哪個海島最出名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十分重要的一個島國,它是由成千上萬個島嶼組合而成, 所以也被人們稱為「千島之國」,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國,在國際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想知道印度尼西亞值得一去的海島有哪些嗎?想了解印度尼西亞哪個海島最出名嗎?那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印度尼西亞旅遊丨史上最全印度尼西亞攻略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擁有,17.000個島嶼,250種語言、2.4億居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