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華人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上,人口的大規模遷徙時有發生,我們耳熟能詳的有闖關東、走西口等等。但對於閩粵一帶的中國人來說,他們的祖輩更為熟悉的人口遷徙叫做「下南洋」。「下南洋」這場跨越了幾個世紀的人口大遷徙,造就了海外華人這一特殊群體。而華人這也正是我們此篇推文的介紹對象。
《小娘惹》劇照
何謂華人?
提起華人這個詞,我們首先要弄清楚華人這個稱呼所指代的群體的範圍。華人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而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所以其內涵受到很大爭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僑辦的定義:「華僑」是指移居海外,但具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而「華人」是指已加入外國國籍的原中國公民及其後裔。
在建國初期,由於歷史原因,確實有很多移居到印尼的華人,仍然保留著中國國國籍。為此,1955年周總理在參加萬隆會議期間,中國和印尼籤訂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以期解決印尼華人國籍問題。印度尼西亞華人(Tionghoa-Indonesia)指居住或出生在印度尼西亞的華人,他們沒有中國國籍。據資料顯示,印尼華人源自於數百年來中國南方的移民,多移民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南方省份。
漂洋過海
根據歷史記載,早在2200年前的漢代,中國同印度尼西亞就有了商業接觸。唐朝時期就有大量的中國商船往來於廣州與蘇門答臘、爪哇等地。由於經商需要,留在當地的中國人在當地時代繁衍,成為了最初的華人。
一直到15世紀,兩國之間的往來雖然一直不曾間斷,但中國人大量移居印度尼西亞乃至東南亞要在15世紀以後。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三次向東南亞的移民潮。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5世紀,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第二次是鴉片戰爭前後,第三次是二十世紀前半葉。前兩次進入印度尼西亞的移民通過聯姻或逐漸被同化後,被稱作峇峇、娘惹。而最後一次的移民因為還保留著中華文化,被稱作新客。
華人東南亞遷徙示意圖
「落地生根」
移居到印尼的華人,大多選擇在印尼「落地生根」,世代繁衍,並逐漸融入了當地社會, 並對當地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對當地社會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遷徙到東南亞的華人,雖多為生活所迫,但客觀上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印尼群島的開發。
鄭和下西洋
據印度尼西亞統計局2012年統計,印尼有240多萬公民為華人,佔總人口的1.2%,但由於統計口徑問題,以及華人自我認同的原因,很多人對這個數據持疑。據曹雲華2013年所著的《印度尼西亞客家人的社會變遷》中記載:印尼華人社會內部普遍認為,印尼華人約有2000萬,佔印尼總人口8%-10%。所以,印尼華人總數也是爭議性問題。
在地理分布上,約五分之一的印尼華人居住在首都雅加達,位於爪哇島。但島上的其他省份如萬丹,西爪哇、中爪哇、日惹和東爪哇,印尼華人人口佔近一半。其它島嶼也有華人的分布,比如加裡曼丹島的坤甸、山口洋等城市。
慶祝元宵節的山口洋市街頭
慶祝新春的印尼華人
印尼華人對當地的貢獻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華人當中閩南籍居多,再加上他們多是小零售商,與印尼人民交往密切。華人的日常生活和商業經營,同當地人產生了語言的接觸,這些語言的接觸甚至豐富印尼語的詞彙。借詞就是語言接觸最明顯的成果之一。據北京大學印尼語教授孔志遠先生的統計,印尼語中漢語的借詞達1000多個,其中900多個都是閩南語借詞。這些借詞的詞類約80%都是日常生活中具體物品的名稱,如蔬菜、水果、食品、日用品、節會、親屬稱謂、數量詞、人物名稱、建築場所等。此外,華人的遷入,對印尼的飲食也產生重要影響。很多閩粵菜融合當地特色,創造了新的美食,成為了當地的飲食特色。
華人住宅
華人商鋪
在語言的使用上,大多數的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母語都不是現代標準漢語,因為他們的祖先都是中國南方人,而他們主要使用的是閩南語(福建話)、客家話、潮汕話、粵語。由於歷史原因,華語教育在印尼存在嚴重斷層,會講漢語的多為老年華人,但隨著印尼對華關係的友好,這一情況正在改觀。
在宗教信仰方面,80%的印度尼西亞華人信仰佛教或基督宗教, 由於複雜的歷史因素,印度尼西亞華人比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更傾向於信仰基督宗教。由於儒家思想在印尼被當成孔教,所以也有一部分華人的宗教信仰為孔教。
唐·義淨金身像
亞齊發現的元明時期的瓷器
在建築風格上,印度尼西亞各地存在各種形式的中國建築,印尼的中國建築混合了印尼馬來文化和歐洲(荷蘭)文化的樣式,出現了許多融合風格的建築。中國廟宇則保留了較為濃厚的中國傳統的風格。
三寶壟的鄭和廟
受中國影響的皮影戲
在節日上,在蘇哈託獨裁時期結束後,印尼逐漸放開對華人和華人文化的限制。中國春節被設定為印尼法定節假日,全國放假一天。除春節外,中秋節和元宵節也是印尼華人極為重視的節日,比如加裡曼丹的山口洋市,華人人口超過當地總人口的60%,元宵節的慶祝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在爪哇島的日惹市,每年中秋節在馬裡奧菠蘿街都會舉行重要的慶祝活動;需要指出的是,印尼華人的慶祝方式已經融和了當地特色。比如慶祝語言多用印尼語或當地方言,但文化內涵上仍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Tahu Goreng 炸豆腐
Cap Cai 雜菜
在文學藝術上,19世紀下半葉,華人華僑開始創辦報刊和出版社,這其中有很多華僑翻譯改寫中國古典和通俗小說,這其中不乏一些翻譯者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華人華僑的文學藝術創作,把印尼文學從虛幻的宮廷神話中拉回到印尼社會的現實生活中,客觀上對印尼文學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印度尼西亞民族解放鬥爭中,華人創辦報刊和雜誌,對印度尼西亞語在印尼的普及和發展,都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明朝故事選集》印尼語
印尼語版《三國演義》
但由於荷蘭殖民者在印尼長達三百多年的政治壓迫、經濟掠奪以及「分而治之」的統治政策,造成華人和土著之間產生了一些複雜的隔閡和矛盾,並影響至今。但中國同印尼之間的友好情義淵源流長、根深蒂固,是任何力量也改變不了的;而華人華僑也必將是中印尼友好往來的紐帶。
END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印尼語系
編輯:蔣雨琳
審核:姜紀光
指導: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