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2020-12-11 社會早快遞果果

印度尼西亞號稱千島之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信仰多種宗教,其建築風格受中國文化、宗教信仰影響深遠。木結構房屋、門面排房、宗教建築、園林景觀等都體現中國文化的印跡. www.starlunwen.net關鍵詞:印度尼西亞、建築風格、中國文化印度尼西亞地處亞洲東南部,俗稱「千島之國」,公元3世紀,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就與印尼古奴隸王國毗騫國互派使者來 往,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也陸續與南亞的種族融合,將中國文化帶入到東南亞各國,公元15世紀初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更是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傳播到印尼各島,對印尼的建築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1.印度尼西亞木結構建築風格受中國文化的影響1.1印尼的木結構房屋則隨各民族的習慣而建造不房屋同式樣的住房,如爪哇人、巽達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數建在抬高的地基上,但也有高腳屋,不過離地面不高;米南加保人的住房,屋頂兩端翹起來,形成馬鞍形,房屋內部很寬敞,分為好幾間屋,供年長者、孩子、新婚夫婦居住;峇里人的住房,一般都蓋在一個小院內,院子用土牆圍著,院內有住房、附房和家廟;因為雨季時雨水多,印尼大多數民族的木結構房屋都是高腳屋,地板離地面高 2米或更高,一般木結構住房內也會分為幾間屋,有臥室、有廚房,房子門前都設有梯子,大部分木結構房屋建築能體現了中國木結構建築的特點,鬥拱結構,崇尚 自然,著重通風,遮陽,隔熱,防潮,輕巧通透、淡雅明快。 1.2中國唐朝時代的商船常在馬六甲海峽與古印尼人交換香料和珠寶,同時中國的鬥拱結構形式也傳入印尼,印尼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多風雨,不適合建造多層的木結構房屋,因此多為一層或兩層房屋,採用過渡搭接方式連接支撐方木或圓木柱和橫梁,形成上下層柱和屋頂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保障了木結構房屋的牢固安全。

  1.3印尼木建築在結構並不非常複雜,房屋支撐住支撐頂部骨架,既滿足不同地域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精美的具有民族特色建築形體,顯示不同建築風格,房屋構架以支撐立柱和縱橫梁搭接後使用藤條纏繞加固組合成不同形式的房屋骨架,使木結構建築物上部受力荷載由屋梁架、支撐柱傳遞到地面,房屋木牆就是起到圍護和分隔作用,基本不受力,就算是有幾面的牆倒了,房屋也不會倒塌。  1.4印尼木結構建築其外觀由基礎、屋身、屋頂三部分組成,下面有的是短圓木支撐木地板,有的木地板直接鋪在磚石砌築的基礎上;用木製柱支撐屋頂骨架,木板或者竹板釘製成牆面,牆面上預留安裝門窗,上面是木結構屋頂架,屋頂可以做成柔和雅致的不同曲線,有的層疊高聳,有的層疊展開,有的四面起脊,有的兩面起脊,上面覆蓋著棕櫚茅草、細密竹蓆、或者青灰瓦片。1.5印尼木結構建築的室內隔斷可以用隔扇、門、屏等便於安裝和拆卸,能隨意劃分,隨時改變,使房屋內布局既滿足當地人生活習慣,又能及時迅速改變空間布局。有的還建有走廊,和很大的蓋頂庭院,甚至有的庭院就和房屋屋頂一體化,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的過渡段,或是室內和室外空間的有機結合;有的運用木片或竹片雕刻出不同花紋圖案裝飾木結構建築的牆面和門窗;有的在屋頂結合地方民族特色起脊,有的如馬鞍,有的如宗教佛塔,有的如燈塔,更好的展現了當地的民族特色。

2.鄭和下西洋推動印尼宗教建築建造2.1中國的航海家鄭和在1405-1430年間曾率領艦隊七次遠航,抵達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的許多地方,每到一地都要舉行儀式並宣傳伊斯蘭教義,並建立華人穆斯林社會區以傳播伊斯蘭,使得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使伊斯蘭教迅速地發展起來。2.2鄭和下西洋沿途經過了印尼的泗水、雅加達、三寶壟、北蘇門答臘、亞齊,所到之處宣傳穆斯林教義,備受海內外學術界的重視,促進了伊斯蘭教在印尼的發展,印尼華人為了紀念他建造了鄭和清真寺。鄭和清真寺位於印尼泗水市戛丁街2號,那是一幢5層樓宇,飛簷畫棟,紅牆碧瓦,赤柱鏤窗,裝修堂皇,左前方矗立著一座色彩鮮豔的八卦亭,雄偉壯麗,風格獨特,清真寺的建築模式,以綠、紅、黃為主色調,體現華人穆斯林特點。清真寺右側繪有鄭和寶船和鄭和下西洋的巨幅浮雕像,寺內主建築屋頂呈八角形,長11米,進深9米,其規格有來歷:11米系天房最初的長度和寬度,9米象徵印尼9位伊斯蘭教聖哲。清真寺一樓刻有碑銘,碑文分別用印尼文、華文、英文鐫刻於花崗巖上,碑文歌頌鄭和在28年間七次下西洋親善萬國、傳播伊斯蘭教、開展中外文化經貿交流,鄭和清真寺,奇特處在於三教合一,融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於一體,它不僅是印尼華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啟蒙聖地,也是印尼華族與其他族群交流、溝通並促進相互了解的橋梁,它將成為印度尼西亞各民族融為一體的象徵,促進了中印尼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3. 印尼華人致富起步的排樓建築從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開始,掀起了中國廣東和福建兩省的沿海居民下南洋淘金的熱潮,前期主要是出口買賣中國的絲綢和茶葉,再船運拖回印尼的香料賣到中國,帝國主義者入侵中國使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中國沿海居民為了謀求生機,大批居民下南洋,下南洋的主要地點就是印度尼西亞,早期印尼華人建造不同樣式的沿街排樓建築,在一層樓做門面零售,在二層樓居住,印尼華人靠著其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頭腦,使其的生意不斷擴大,通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逐步從小作坊和小店鋪發展成為印尼煤炭、礦產、造紙、房地產、小商品零售等行業龍頭,目前印尼華人約佔全球華人的四分之一,佔印尼人口的6%,卻擁有印尼60%以上的財富,印尼華人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發揚傳播。

印度尼西亞分隔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海上重要的通商港口,眾多民族聚居於此,各國商人匯集於此,在不同時期融入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鄭和下西洋帶動印尼伊斯蘭教盛行,也掀起了華人下南洋的浪潮,從而將中國文化帶入印度尼西亞,其中表現在建築風格上的木結構房屋,沿街排樓,商業店鋪,綜合建築,大型商場,都是華人在其經商過程中留下的印跡,我們在雅加達、峇里島等景點看宗教寺廟,觀海邊日出,品園林風景,也能感受到中國園林和宗教文化的光芒,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對印尼建築風格有著深遠影響。

相關焦點

  •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
    近代中國建築風格受外國的衝擊和各種政治環境影響,不同時期帶著濃重的時代色彩,從模仿借鑑西方的建築風格到逐漸有了自己的鮮明特徵,這是一個不斷完善創新的道路,而中國在這個時期也處於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接替的過渡時期。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前基本沒有接觸過西方的近代建築文化,中國建築以傳統的東方建築風格為主。但是近代戰爭的爆發,也引起了中國建築行業的急劇變化。
  • 印度尼西亞華人歷史文化
    印度尼西亞華人(Tionghoa-Indonesia)指居住或出生在印度尼西亞的華人,他們沒有中國國籍。據資料顯示,印尼華人源自於數百年來中國南方的移民,多移民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南方省份。 漂洋過海 根據歷史記載,早在2200年前的漢代,中國同印度尼西亞就有了商業接觸。
  • 想請問一下古希臘的建築風格對中國現代建築風格有多大的影響_澎湃...
    想請問一下古希臘的建築風格對中國現代建築風格有多大的影響 90年院慶,其建築學院為中國新古典主義學院派肇始之地,新古典主義對現當代中國的建築學,當然大有影響。
  • 淺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時空意識
    另一方面,即在文化觀念上,這又與中國人對「宇宙」、「建築」的體悟息息相關。在二者互為映射的關係中,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獨特的時空意識。 要之,中國古人將天地宇宙看成一所由「宇」(屋頂)和「宙」(梁棟)構築的「大房子」,千秋萬代,人們就在這所「大房子」的庇護下生活,無論肉體還是精神,都受其保護。
  • 淺談:歐洲古典四大藝術風格對女裝風格的影響
    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藝術風格流派,它們表現在建築、美術、音樂、文學及染織藝術等各個藝術領域,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產生影響。在歐洲的藝術史上哥德式藝術風格、巴洛克藝術風格、洛可可藝術風格、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樣地影響到同時期的服裝風格。
  • 印度尼西亞古代歷史文化
    印度尼西亞古代歷史文化 中國擁有五千年文明,而在中國之外,同樣有著無數擁有獨特文明的國家和地區。印度尼西亞就是其中之一。印度尼西亞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起源地之一。100萬年以前,原始人類已經在印度尼西亞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後代。
  • 古建中國淺談唐朝建築的藝術風格與特點
    雖「安史之亂」後開始衰落,但終唐之世,仍不愧為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 唐朝建築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唐朝建築的風格特點是規模宏大,規劃嚴整。建築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
  • 中國現代建築的歐陸風格
    在某些開發商眼中,「歐陸風格」是高尚生活的象徵,於是建築師們無奈的按照開發商的設想去創作,再加上市場運作的不規範,於是西洋古典建築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挾「歐陸風格」之名,捲土重來,在十幾年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對城市建設和社會文化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 在「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感受多文化奇妙共生
    有著「千島之國」美稱的印度尼西亞擁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業是推動印尼經濟前進動力之一,近年來赴印度尼西亞旅遊的中國遊客也越來越多,已成為印尼的第三大客源國,如何更好地迎接中國遊客的到來也成為了印尼旅遊業的重要課題。5月中旬,應印尼旅遊局邀請,澎湃新聞記者前往印度尼西亞的日惹和美娜多進行探訪。
  • 淺談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的影響
    在中國園林裡,不規則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觀構圖的主體,而形式各異的各類建築卻為觀賞和營造文化品味而設,植物配合著山水自由布置,道路迴環曲折,達到一種自然環境、審美情趣與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遊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調的園林藝術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能夠以其獨特的風格著稱於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於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美學思想。
  • 伊斯蘭之前的伊朗古代建築,受波斯文化影響,形成不一樣的風格
    歷史知識傳播者:海亦說歷史大家可能都知道伊朗是個伊斯蘭國家,國家裡大多數的人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所以現在伊朗很多建築都是伊斯蘭建築,但在伊斯蘭之前的伊朗古代建築是怎麼樣的呢?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見識一下吧。
  • 雅加達旅遊指南,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城市
    該城成立於公元四世紀,是古代王國的重要貿易港口,後來成為殖民統治下荷蘭對東印度群島統治的至關重要的城市,在現代已成長為金融,文化和政治中心的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的食品和餐飲借鑑了印度尼西亞17,000個島嶼的傳統,您將看到來自中國,荷蘭和阿拉伯世界的建築風格,以及當地受馬來和爪哇的影響以及閃閃發光的後現代摩天大樓,過去和現在結合在迷人的現代化城市雅加達都可以看到。
  • 關於印度尼西亞的文化
    關於印度尼西亞的文化由於本土的原生性,以及在不同的時期受到外來文化一波一波的影響,印度尼西亞的文化呈現出一個多元化的特點。可以這樣說,如果將印度尼西亞的文化看作一種類似層積巖的結構,那麼,它的第一層,是基於當地原生文化的原始信仰;第二層是印度文化,其以婆羅門教溼婆神崇拜為代表,第三層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然而,它在表象上不是那樣清晰,而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種籠統含糊、界限不明的融合體。
  • 保羅·安德魯影響中國建築:從國家大劇院開始,仿古大屋頂被拋棄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國家大劇院,這座建築是中國新古典建築和現代建築的分水嶺,也就是從這座建築開始,北京城乃至全中國,拋棄折衷的仿古大屋頂建築,接納現代建築。 它的矗立,標誌著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理念,在邁向現代化和全球一體化進程中所經歷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革命,中國人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皇權意識,也受到強烈的震撼。
  • 日本的傳統建築自古以來受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傳統寺院建築
    日本的傳統建築自古以來受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傳統寺院建築。最早是以左右對稱性為主,例如京都近郊地區奈良的古寺,寶殿、金塔、大門等,以中央為軸均呈現左右對稱的情形。到了中世紀,與禪宗思想相結合的茶道文化,開始有了不規則的、非對稱性的茶室建築,日本茶禪的特殊思維方法和感覺方式關注於精神,無視一切形式,茶禪否定傳統中的形式,認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將注意力轉向形式本身而忽視內部的真實性。茶道文化使用的茶陶基於這種特殊思維方法和感覺方式,而出現許多可說是歪剎的、非對稱性的區域性茶陶作品。
  • 從中國古建築看中國文化,淺談中國古建築之下的特色風格和類型
    一、關於中國古建築說到中國古建築,你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什麼?皇宮,園林?是的,這些都是中國古建築的類型。中國建築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了以地域為特色的各大建築群風格,比如京派、皖派、晉派、蘇派、閩派、川派,這些建築都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
  • 印度尼西亞對華海鮮出口受疫情影響!美國和歐洲兩大市場受益!
    印度尼西亞對華海鮮出口受疫情影響!美國和歐洲兩大市場受益!2020年第一季度,印度尼西亞的海鮮出口量為295,130噸,比2019年同期增長11%,出口營業額為12.4億美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9.8%。美國是印尼海產品的最大進口國,印尼對美國的出口額為5.087億美元,而中國是第二大進口國,進口額為1.732億美元。
  • 古代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的貨幣文化交流
    印度尼西亞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印度尼西亞一直流通中國的古錢。上個世紀,在爪哇、峇里島均發現了大量的中國銅錢,主要以北宋錢為多,同時還有少量當地鑄造的銅錢。這說明在古代印度尼西亞地區主要流通中國銅錢,本地錢兼用。
  • 關注海南超級富豪陳嘉新,淺談旅遊發展對文化的影響
    旅遊對當地文化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所以,海南陳嘉新認為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旅遊行業的影響和意義,既要看到旅遊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也要考慮旅遊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只要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旅遊行業的真正發展。所以今天,海南陳嘉新就來跟大家淺談一下旅遊對當地文化都有哪些影響和作用,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吧。 1、旅遊對文化有傳播作用。
  • 歐式建築風格與美式建築風格的歷史背景對比
    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人的「光榮」被古羅馬人的「偉大」所取代,後者興建的宮殿、凱旋門、競技場、劇場和大浴場雄偉壯觀富麗堂皇,他們和古希臘建築一道被視為垂範千古的經典成為西方建築文化最深刻的根源。  在接下來中世紀的1000餘年中,歐洲建築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始終是歐洲建築的主體;二是伴隨著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分裂,東西歐洲的建築風格逐漸各樹一幟,其中在東歐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建築影響十分廣泛,而在羅馬風建築之後興起於西歐的哥德式建築,則體現了中世紀建築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