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農禪寺:世界上最美的寺院之一

2021-02-07 今心空間

當我走進農禪寺的時候,恍然以為進了一個博物館公園。

空曠的視野、寬闊的馬路,迎面而來是巨大的荷花池、以及高聳的立柱和白色建築群,沒有熙來攘往的遊客,只有寧靜的微風。

位於臺北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是聖嚴法師和建築師姚仁喜一起設計的,2013年獲得臺灣國家文藝獎建築獎。建築師姚仁喜除了屢獲建築大獎,而讓大眾所熟悉這個名字,還是因為他翻譯了《西藏生死書》和《正見:佛陀的證悟》這兩本書,他也是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御用翻譯」。

或許正是因為對佛法深厚的功底,使得姚老師能夠設計出如此具有禪意的現代化寺院。

水月寺坐落在廣袤的關渡平原上,面朝基隆河,背景為大屯山,聖嚴法師的師傅東初老人在這塊寶地,開始了修行和傳法。

幾十年前的一棟農舍、一片竹園和鐵皮屋,都是濃縮的故事。新建的水月道場以簡練樸實展現獨特的大器風華,完美融合新舊建築,保留「共同空間情感」與歷史元素,姚老師說:「最後呈現的狀態,就像詩的語言,有著說不出理由的可愛混亂,卻是我們要珍惜的。」

這樣一個清雅幽靜的道場。即使不是佛教徒,來到這裡,估計也會被這份清幽所感染,內心自然而然獲得平靜。

主殿坐落在80 米長的荷花池盡頭,超大的柱廊和柱子之間金色的遮簾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產生了一種虛幻的效果。

姚老師說,建築看似是一個實體的東西,但卻是一種幻象。名字取為水月臺,是提醒禪修者,很多平時追求的東西都是水中望月而已,如夢幻泡影。

聖嚴法師希望將農禪寺變成臺北唯一一個景觀道場。

「空中花,水中月」據說聖嚴法師只對姚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設計要求。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姚仁喜也不斷思考寺廟的風貌,常年修持佛法讓他擁有一顆敏銳的心靈。他認為「寺廟沒有一定的模樣與形式」,但應讓民眾多一點靜思、與自己對話的空間,營造清淨的修行氛圍。

幾個主樓的外牆上刻著金剛經,除了震撼、就是十足的美感。

主禪堂的世尊佛像是純白色的,木牆上刻著《心經》,鏤空的,非常特別,大殿不能拍照,我只能在外面拍,因為實在太美了,很想分享給大家。當陽光透過鏤刻的經文灑進來時,就是最美的時候。

 

臺北的農禪寺和法鼓山徹底顛覆了我對寺廟的理解。沒有燒香拜佛,沒有老氣橫秋。

在農禪寺的義工大姐,帶我參觀了整個寺院,還講解了每一個細節的緣起,很像一位博物館講解員。在這裡洗手間很乾淨,用齋和品嘗點心都是免費,遊客不大聲交談、行走有序。現代化的寺院就該如此吧!

整個農禪寺秉持著禪宗強調的修心,而不注重宗教儀軌和表面功夫。設計師姚老師說,寺廟終極目的是透過境教功能,讓人提起「正念」,如同即景觀心,回歸自心的沉澱觀照。

2019年諸事順利😇😇😇

推薦閱讀:

金球獎首位亞裔「視後」吳卓珊:我為什麼要練習正念靜觀

傑克·康菲爾德新書《當下即自由》精華摘錄(中英雙語)

美國《時代》封面文章:正念革命

我從內觀中獲得力量,走出二十幾年的抑鬱陰霾

我在生活中練習正念的三個小故事

人物專訪精選:12個我身邊修行人的真實故事

合集:你所需知道的關於正念的解釋和練習都在這裡

破碎卻完整,尊重生命的本來樣子

相關焦點

  • 「空中花,水中月」,臺北農禪寺應該是世界上最美的寺院之一
    臺北農禪寺水月道場,是聖嚴法師和建築師姚仁喜一起設計的,2013年獲得臺灣國家文藝獎建築獎。建築師姚仁喜除了屢獲建築大獎,而讓大眾所熟悉這個名字,還是因為他翻譯了《西藏生死書》和《正見:佛陀的證悟》這兩本書,他也是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御用翻譯」。或許正是因為對佛法深厚的功底,使得姚老師能夠設計出如此具有禪意的現代化寺院。
  • 在臺北 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 農禪寺水月道場水月道場農禪寺
    臺灣建築師傅姚仁喜視頻:一條在臺北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農禪寺水月道場臺北水月道場更神奇的是,建築師把中國最著名的兩大佛經《金剛經》、《心經》鏤空刻在了寺院外牆上。夕陽西下時,陽光穿透經文,打在地面上、牆上、石柱上。讓佛法以最自然的方式,親近每個人。
  • 聚焦臺灣,除了金馬獎還有農禪寺丨絕美寺院巡禮
    然而作為一座寺廟,農禪寺本身實際上也很有影響力,這則主要得益於它所選擇的寺院現代化道路以及它別具一格的建築設計。臺灣是世界上佛教現代化做得最成功的地區之一。而伴隨著佛教的現代化,臺灣的佛寺也一直在探索現代化的道路。從養慧學院,到中臺禪寺,再到佛光山佛陀紀念堂。
  • 空花水月的幻影之美__臺北農禪寺「景觀道場」
    水中月   空中花無香火   無飛簷鬥拱  無繁複華麗這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將環境  建築
  • 用心調節人生速度 農禪寺讓禪悅自在跑動
    ,以108分鐘的時間,用清楚、放鬆的方式體驗「水月禪跑」;同時有3百多位民眾,在寺院大殿內外參加禪坐、禪走,學習用「心」調節人生的速度,決定自己生活的步伐。以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外離相;內不亂」與大眾共勉,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表示,世俗化、商業化或者是強調神通、神秘的,並不是禪;禪法是和時代需求、日常生活相結合的。
  • 臺灣農禪寺 相看兩不厭
    臺灣農禪寺成立於1975年,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以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如念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周日講經等活動為主。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啟用。創建之初,東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務農維生、禪修的生活為家風,因此取名為「農禪寺」。
  • 參拜臺灣寺院 感受禪藝文化
    中臺山是臺灣著名的佛教四大山頭之一,由中國大陸來到臺灣的惟覺老和尚創辦的禪宗道場,以臨濟宗為修行法門。中臺禪寺位於臺中市埔裡,主體建築從1994年開工建設,歷時7年,於2001年建成,建設過程中運用了大量建築高新技術,並融合了世界上眾多宗教建築的形態,建成之後成為現代佛教建築的典範,受到全世界佛教界的關注。
  • 用心調節人生速度 農禪寺讓禪悅自在跑動
    ,用清楚、放鬆的方式體驗「水月禪跑」;同時有3百多位民眾,在寺院大殿內外參加禪坐、禪走,學習用「心」調節人生的速度,決定自己生活的步伐。以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外離相;內不亂」與大眾共勉,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表示,世俗化、商業化或者是強調神通、神秘的,並不是禪;禪法是和時代需求、日常生活相結合的。
  • 禪藝空間︱臺灣農禪寺,相看兩不厭
    農禪寺是臺灣四大佛教山頭之一的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啟用。
  • 喜迎水月道場 法鼓山農禪寺將舉行首場皈依大典
    法鼓山農禪寺將舉行首場皈依大典(圖片來源: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新建的臺灣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即將於2012年年底正式啟用,而為弘楊正信佛法、賡續普化大眾的使命,扮演法鼓山承先啟後關鍵角色的農禪寺,則定於啟建後的12月30日上午8點,恭請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為民眾正受三皈五戒。
  • 水月道場農禪寺
    農禪寺及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聖嚴法師在被問及對未來寺廟的想法時表示,他曾在禪定冥想時「看到」寺廟的樣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於是他說:「取名為水月道場吧。」座落於廣大關渡平原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於焉誕生
  • 禮佛感恩 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首辦浴佛法會
    誦經浴佛法鼓山北投農禪寺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北投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於2012年底落成啟用後,禪風建築的景觀道場特色,已成為臺北市近郊兼具「觀光」與「弘化」的佛教新地標。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表示,農禪寺水月道場於去年底落成啟用後,這是第一次舉行浴佛法會,希望大家往後可以常常到農禪寺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並歡迎參加25日(六)農禪寺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法會中同時亦設有消災、超薦燈及牌位。由於法鼓山的建築物一向都以簡約、環保為主軸,今日浴佛法會就有一位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的陳先生特別從臺中北上,除了參加浴佛,也是來觀摩農禪寺的建築特色。
  • 走進臺灣,必定打卡臺北和花蓮
    都說「好山好水好無聊,好吃好喝好快活」是飽島本質,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都說臺灣活出了我們的另一種極致可能……抱著總得收付收復它的心情上路,卻收穫了隨性的美麗。機動車道最前方有機車專用區域酒店定在臺北車站附近,checkin之後,愉快地搭捷運開始逛逛逛微風商場有熱鬧的DJ秀,新光三越熙攘的模特秀,配上軟糯的導購,呀!
  • 農禪寺水月道場 姚仁喜
  • 農禪寺 水月道場-清靜,心淨 城市裡的一面水鏡
    無意間在網路上看見這幅寧靜的畫面,當時還以為是在國外,後來才發現,這裡竟然是在臺北的北投!聖嚴法師是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是臺灣最具威望和影響力的高僧之一。李連杰、林青霞、蔡依林等社會各界名流都曾受到聖嚴法師的開示。一次,聖嚴法師在禪定冥想時「看到」一座寺廟的樣貌,「有如水中月,空中花。」水月道場的名號,於焉誕生。
  • 臺灣法鼓山農禪寺再邀民眾做元旦早課
    民眾享用寺院的元氣早齋佛教在線臺灣訊  迎著破曉的曙光,元旦還不到6點,清晨一大早法鼓山北投農禪寺便邀請民眾闔家共修新年早課,用專注、虔誠的身心誦經祈福,開啟福慧傳家的大好年。民眾還可享用寺院的元氣早齋,讓第一餐就滋養健康,同時到水月池畔進行戶外經行,感受念念清淨、步步禪悅。而這樣的新年祈福從幾小時前就已經開始,12月31日晚上10點半,農禪寺湧進超過1700位來自臺灣各地與其他地區的民眾一起持誦《金剛經》、《叩鐘偈》祈福,期盼以《金剛經》的智慧跨越黑暗無明。
  • 臺灣丨法鼓山農禪寺
  • 法鼓山農禪寺舉行「2018梁皇寶懺法會」
    往期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法鼓山文宣處) 以佛教流傳1500多年的《梁皇寶懺》,為身心帶來清涼,祈願世界安定吉祥農禪寺於2018年8月11日下午3點起,由法鼓山僧團領眾進行灑淨、結界及安位等儀程,8月12日首日就有近8千位民眾不畏風雨參與「2018梁皇寶懺法會」。 「慚愧懺悔是修行,懊悔是煩惱行」,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開示時表示,梁皇寶懺法會就是慈悲道場法會,勉勵大眾「時時以佛法的慧命為念,念念以大眾的道業為首,事事以眾生的苦樂為著眼,處處以諸佛的道場來照顧。
  • 禪宗祠臺灣現代寺廟-農禪寺
    農禪寺及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聖嚴法師在被問及對未來寺廟的想法時表示,他曾在禪定冥想時「看到」寺廟的樣貌「猶如空中花,水中月」,於是他說:「取名為水月道場吧」。於是坐落於廣大官渡平原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於焉誕生。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利用這地靈人傑的環境,應在一處清雅幽靜的宗教空間。
  •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大典隆重舉行(圖)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大典隆重舉行諸山長老為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佛像開光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致辭與會嘉賓、法師合影留念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除莊嚴殊勝的佛堂與禪堂,一旁還有典雅的水池造景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於2012年12月29日上午舉辦落成大典,共有來自全臺各地約一萬五千位民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