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走進農禪寺的時候,恍然以為進了一個博物館公園。
空曠的視野、寬闊的馬路,迎面而來是巨大的荷花池、以及高聳的立柱和白色建築群,沒有熙來攘往的遊客,只有寧靜的微風。
位於臺北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是聖嚴法師和建築師姚仁喜一起設計的,2013年獲得臺灣國家文藝獎建築獎。建築師姚仁喜除了屢獲建築大獎,而讓大眾所熟悉這個名字,還是因為他翻譯了《西藏生死書》和《正見:佛陀的證悟》這兩本書,他也是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御用翻譯」。
或許正是因為對佛法深厚的功底,使得姚老師能夠設計出如此具有禪意的現代化寺院。
水月寺坐落在廣袤的關渡平原上,面朝基隆河,背景為大屯山,聖嚴法師的師傅東初老人在這塊寶地,開始了修行和傳法。
幾十年前的一棟農舍、一片竹園和鐵皮屋,都是濃縮的故事。新建的水月道場以簡練樸實展現獨特的大器風華,完美融合新舊建築,保留「共同空間情感」與歷史元素,姚老師說:「最後呈現的狀態,就像詩的語言,有著說不出理由的可愛混亂,卻是我們要珍惜的。」
這樣一個清雅幽靜的道場。即使不是佛教徒,來到這裡,估計也會被這份清幽所感染,內心自然而然獲得平靜。
主殿坐落在80 米長的荷花池盡頭,超大的柱廊和柱子之間金色的遮簾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產生了一種虛幻的效果。
姚老師說,建築看似是一個實體的東西,但卻是一種幻象。名字取為水月臺,是提醒禪修者,很多平時追求的東西都是水中望月而已,如夢幻泡影。
聖嚴法師希望將農禪寺變成臺北唯一一個景觀道場。
「空中花,水中月」據說聖嚴法師只對姚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設計要求。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姚仁喜也不斷思考寺廟的風貌,常年修持佛法讓他擁有一顆敏銳的心靈。他認為「寺廟沒有一定的模樣與形式」,但應讓民眾多一點靜思、與自己對話的空間,營造清淨的修行氛圍。
幾個主樓的外牆上刻著金剛經,除了震撼、就是十足的美感。
主禪堂的世尊佛像是純白色的,木牆上刻著《心經》,鏤空的,非常特別,大殿不能拍照,我只能在外面拍,因為實在太美了,很想分享給大家。當陽光透過鏤刻的經文灑進來時,就是最美的時候。
臺北的農禪寺和法鼓山徹底顛覆了我對寺廟的理解。沒有燒香拜佛,沒有老氣橫秋。
在農禪寺的義工大姐,帶我參觀了整個寺院,還講解了每一個細節的緣起,很像一位博物館講解員。在這裡洗手間很乾淨,用齋和品嘗點心都是免費,遊客不大聲交談、行走有序。現代化的寺院就該如此吧!
整個農禪寺秉持著禪宗強調的修心,而不注重宗教儀軌和表面功夫。設計師姚老師說,寺廟終極目的是透過境教功能,讓人提起「正念」,如同即景觀心,回歸自心的沉澱觀照。
2019年諸事順利😇😇😇
推薦閱讀:
金球獎首位亞裔「視後」吳卓珊:我為什麼要練習正念靜觀
傑克·康菲爾德新書《當下即自由》精華摘錄(中英雙語)
美國《時代》封面文章:正念革命
我從內觀中獲得力量,走出二十幾年的抑鬱陰霾
我在生活中練習正念的三個小故事
人物專訪精選:12個我身邊修行人的真實故事
合集:你所需知道的關於正念的解釋和練習都在這裡
破碎卻完整,尊重生命的本來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