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花水月的幻影之美__臺北農禪寺「景觀道場」

2022-01-13 五角星美術教育

水中月   空中花

無香火   無飛簷鬥拱  無繁複華麗

這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

將環境  建築  光影  水面  蓮花  季節  微風

融為一體

營造出空花水月的美

不受傳統束縛的建築設計

   令人過目不忘

建築是有思想的,但是它不像文字或語言那麼直白。建築師是造夢師,將虛的思想與美學觀點,承載進實的建築裡。也許你不能解讀,但終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

在臺灣臺北市,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農禪寺水月道場,這座寺院由著名建築師姚仁喜依照聖嚴法師的願望設計改造。聖嚴法師曾希望改建後的農禪寺,其建築應是長在水裡、浮在水面的「景觀道場」;從遠處或空中看是浮在水面上的「空中樓閣」,呈現一種清雅、樸實、幽靜的、明朗的空間。他給了建築師六個字,」水中月、空中花「,並命名為「水月道場」。

佛教認為一切都是幻象,而建築卻是硬邦邦、很實在的,怎麼把虛無抽象的概念呈現出來,是姚仁喜第一要解決的問題。姚仁喜大膽地在寺院前面設計一個長 80米寬 40米的矩形水池。確切地講,是一個鏡面池,透過光與影的映照,呈現出「空中樓閣,水月道場」的視覺感受。雄偉的大殿,蜿蜒的山景,天上變化無常的浮雲,共同映照在水面上。天晴無風時,水面如鏡,正殿、山景以及天空都清楚的映照在池面上,真的寺院與倒影幾乎是一樣的。然而一旦風生雨起,水面生波,池面所有的景象瞬間模糊,隨風搖曳,甚至消失。通過環境空間、建築空間、光影、水面、蓮花、季節、微風等方法,呈現出了空花水月的理念,營造出了一種美的空幻或者說是空幻的美。

整個建築物沒有多餘的裝飾,沒有太多的色彩,傳達清雅、簡樸的禪佛況味。灰色,白色,棕黃,大殿的風格簡約至極,卻透發出高雅的人文氣息與理性的現代藝術精神,這份超越的冷靜和內秀的簡樸,它的微妙之處在於,既很有現代感,又散發著禪宗特有的真質和灑脫。

大殿西側整面牆上鏤空刻著《心經》經文,當陽光於特定的時間穿透經文灑入大殿時,經文會投射在大殿的許多地方,包括佛像、佛壇、柱子、地面、牆面,以及在大殿中禮佛及禪修之人。園區中庭的《金剛經》牆鏤刻整部《金剛經》五千多字的經文。當陽光透過鏤空字體灑入長廊,或在牆上,或在地上,或反射在玻璃窗上,或打在身上,行走其間若似漫遊於《金剛經》的經文之中。

從幻相轉化成建築,又從建築呈現無常空相,聖嚴法師與建築師姚仁喜創造的水月道場顛覆了傳統佛教聖地的儀式,是一座極具現代感的禪宗寺院。農禪寺自建成後屢獲大獎,並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往。


建築師 姚仁喜

視頻來源於「一條」   圖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責任編輯 /孫曉康

五角星的核心理念

結合東西方文化優勢

通過跨學科的多元化藝術學習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激發孩子的情感和藝術創造力

因材施教,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

努力為孩子們營造非功利化的愉快成長環境

提供最優質的美術教育


圖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超越傳統的最美廟宇丨空花水月,臺北農禪
  • 在臺北 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 農禪寺水月道場水月道場農禪寺
    :「取名為水月道場吧。」座落於廣大關渡平原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於焉誕生。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利用這地靈人傑的環境,營造一處清雅幽靜的宗教空間。臺灣建築師傅姚仁喜視頻:一條在臺北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農禪寺水月道場
  • 喜迎水月道場 法鼓山農禪寺將舉行首場皈依大典
    法鼓山農禪寺將舉行首場皈依大典(圖片來源: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新建的臺灣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即將於2012年年底正式啟用,而為弘楊正信佛法、賡續普化大眾的使命,扮演法鼓山承先啟後關鍵角色的農禪寺,則定於啟建後的12月30日上午8點,恭請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為民眾正受三皈五戒。
  • 禮佛感恩 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首辦浴佛法會
    誦經浴佛法鼓山北投農禪寺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北投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於2012年底落成啟用後,禪風建築的景觀道場特色,已成為臺北市近郊兼具「觀光」與「弘化」的佛教新地標。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表示,農禪寺水月道場於去年底落成啟用後,這是第一次舉行浴佛法會,希望大家往後可以常常到農禪寺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並歡迎參加25日(六)農禪寺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法會中同時亦設有消災、超薦燈及牌位。由於法鼓山的建築物一向都以簡約、環保為主軸,今日浴佛法會就有一位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的陳先生特別從臺中北上,除了參加浴佛,也是來觀摩農禪寺的建築特色。
  • 水月道場農禪寺
    農禪寺及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聖嚴法師在被問及對未來寺廟的想法時表示,他曾在禪定冥想時「看到」寺廟的樣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於是他說:「取名為水月道場吧。」座落於廣大關渡平原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於焉誕生
  • 農禪寺 水月道場-清靜,心淨 城市裡的一面水鏡
    無意間在網路上看見這幅寧靜的畫面,當時還以為是在國外,後來才發現,這裡竟然是在臺北的北投!農禪寺水月道場很寬廣,很適合在這裡靜坐、休息,迎面吹來的風都是清透舒爽的!▲池中還有蓮花池,不過目前是沒什麼蓮花,位於大殿前的這方水池,是水月道場重要的景觀意象。水面平靜時,猶如一面明鏡,清晰地映照出天光雲影、殿堂連廊;當輕風吹拂,水中景物霎時 ??幻滅。
  • 農禪寺水月道場 姚仁喜
  • 臺北的一場夢幻泡影|農禪.水月道場
    當時法鼓山的證嚴法師向建築師姚仁喜提及農禪寺的改建計畫,只說了六個字:「水中月,空中花」,當下姚仁喜便說:「那我們就取名為水月道場吧!」 在夜晚間更顯得氣宇不凡;大廳西側以鑲嵌心經呈現鏤空的光之影,有如將佛之語用光的表現帶進正殿空間,無不是姚仁喜的建築巧思。
  • 禮佛感恩 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首辦浴佛法會
    誦經浴佛法鼓山北投農禪寺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北投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於2012年底落成啟用後,禪風建築的景觀道場特色,已成為臺北市近郊兼具「觀光」與「弘化」的佛教新地標。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表示,農禪寺水月道場於去年底落成啟用後,這是第一次舉行浴佛法會,希望大家往後可以常常到農禪寺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並歡迎參加25日(六)農禪寺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法會中同時亦設有消災、超薦燈及牌位。由於法鼓山的建築物一向都以簡約、環保為主軸,今日浴佛法會就有一位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的陳先生特別從臺中北上,除了參加浴佛,也是來觀摩農禪寺的建築特色。
  • 農禪寺 水月道場-清靜,心淨 城市裡的一面水鏡
    無意間在網路上看見這幅寧靜的畫面,當時還以為是在國外,後來才發現,這裡竟然是在臺北的北投!農禪寺水月道場很寬廣,很適合在這裡靜坐、休息,迎面吹來的風都是清透舒爽的!▲池中還有蓮花池,不過目前是沒什麼蓮花,位於大殿前的這方水池,是水月道場重要的景觀意象。水面平靜時,猶如一面明鏡,清晰地映照出天光雲影、殿堂連廊;當輕風吹拂,水中景物霎時 ??幻滅。
  • 宗教觀光新地標 臺北法鼓山新道場 莊嚴典雅
    臺海網12月30日訊 位在臺北市北投的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昨天啟用,吸引一萬五千多位民眾和信眾參與;民眾讚嘆莊嚴佛堂與大屯山景融合一體,美景逼人,認為未來必然成為宗教觀光新地標。蕭萬長受邀參與大殿佛像開光,贊水月道場是心靈環保的家園。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落成大典由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主持,蕭萬長也參與佛像開光、點燈繞場等儀式。果東法師說,農禪寺是卅七年前由東初老人創建,東初老人圓寂後,聖嚴法師接續在此弘法,進而創辦法鼓山,接引無數大眾與三寶結緣。
  • 臺北小調 | 都市淨土:高架橋邊的水月道場
    從奇巖捷運站下車,步行十五分鐘,穿過高架橋下的馬路,就能到達農禪寺。誠如它的名字,這裡既是寺廟,也有農地。都市的肌理漸漸減弱,但快速路上仍然川流不息,城郊的臨界點上有一種被遺忘的清淨。作為臺北市內的景觀道場,充滿現代主義精神的農禪寺,不僅是都市內久負盛名的建築作品,也是禪修佛法的宗教場所。佛教的終極目的,是讓大家看到真相,空間、場所、儀式,一如城市的秘密的心境。
  • 【品鑑】農禪寺水月道場 姚仁喜
  • 空中花 水中月——記臺灣農禪寺水月道場
    農禪寺自然也就成為法鼓山佛教文化的發源地。為弘揚正信佛法、賡續普化大眾的使命,聖嚴法師在完成了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後,次年又回過頭來擴建農禪寺水月道場。因農禪寺的地理位置位於臺北市區,扮演著法鼓山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經過幾年的建設,並於2012年12月29日揭幔開光正式啟用。也許有人會問:水月道場為什麼會在短短的幾年內,能成為人們心靈的家園,併名震整個佛教界。
  • 臺北農禪寺:世界上最美的寺院之一
    當我走進農禪寺的時候,恍然以為進了一個博物館公園。
  •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大典隆重舉行(圖)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大典隆重舉行諸山長老為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佛像開光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致辭與會嘉賓、法師合影留念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除莊嚴殊勝的佛堂與禪堂,一旁還有典雅的水池造景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於2012年12月29日上午舉辦落成大典,共有來自全臺各地約一萬五千位民眾參與。
  •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大典隆重舉行(圖)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大典隆重舉行諸山長老為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佛像開光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致辭與會嘉賓、法師合影留念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除莊嚴殊勝的佛堂與禪堂,一旁還有典雅的水池造景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於2012年12月29日上午舉辦落成大典,共有來自全臺各地約一萬五千位民眾參與。
  • 它有「空中花,水中月」道場外貌,更可遠眺大屯山,簡直美不勝收
    聳立在水中的水月道場,和鏤空雕刻的金剛經,吸引著不少人的專程拜訪。農禪寺規模不大,沒有傳統寺廟的院牆,入得慈悲門便是進了寺廟。儘管現實的寺廟道場不如傳說中的空花水月那般渲染,但整個的布局與烘託還是令人動容。對於佛教學說聽得有點雲裡霧裡,農禪寺內部,西面牆上有很多開洞,陽光照射下可以在大廳地面上映射出有趣的光影效果。東面牆上則是很多佛燈,星星點點,佛界氛圍濃厚。
  • 臺灣最具「爭議」寺廟|農禪寺 水月道場-清靜,心淨. 城市裡的一面水鏡.
    無意間在網路上看見這幅寧靜的畫面,當時還以為是在國外,後來才發現,這裡竟然是在臺北的北投!▲ 北投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沒有富麗堂皇的雕梁畫棟,沒有雲煙繚繞的油燈香火,沒有善男信女的三叩九拜,只有空曠而遼遠的莊嚴景象,傳達著簡樸的禪佛況味。
  • 「空中花,水中月」,臺北農禪寺應該是世界上最美的寺院之一
    臺北農禪寺水月道場,是聖嚴法師和建築師姚仁喜一起設計的,2013年獲得臺灣國家文藝獎建築獎。建築師姚仁喜除了屢獲建築大獎,而讓大眾所熟悉這個名字,還是因為他翻譯了《西藏生死書》和《正見:佛陀的證悟》這兩本書,他也是宗薩欽哲仁波切的「御用翻譯」。或許正是因為對佛法深厚的功底,使得姚老師能夠設計出如此具有禪意的現代化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