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感恩 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首辦浴佛法會

2020-12-14 佛教在線


誦經


浴佛


法鼓山北投農禪寺


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北投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於2012年底落成啟用後,禪風建築的景觀道場特色,已成為臺北市近郊兼具「觀光」與「弘化」的佛教新地標。2013年5月18日上午舉行落成後首場浴佛法會,共計有近千位信眾來此虔誠禮拜,感恩佛陀的慈悲與智慧,藉由浴佛來掃除自身的無明煩惱。

現場並播放了當年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浴佛節開示的影片,片中聖嚴法師提到,浴佛節的由來是源自於2600多年前釋迦摩尼佛誕生時,有九條龍吐水淨化其身,因此後人特別選在佛陀誕生日以浴佛的儀式表示感謝,紀念自己能夠很幸運的接觸到佛法、修行佛法。並因為佛陀的生日農曆四月初八,常常都是在母親節前後,因此浴佛除了感謝佛陀,也同時是在感恩父母對我們的愛。

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表示,農禪寺水月道場於去年底落成啟用後,這是第一次舉行浴佛法會,希望大家往後可以常常到農禪寺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並歡迎參加25日(六)農禪寺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法會中同時亦設有消災、超薦燈及牌位。

由於法鼓山的建築物一向都以簡約、環保為主軸,今日浴佛法會就有一位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的陳先生特別從臺中北上,除了參加浴佛,也是來觀摩農禪寺的建築特色。陳先生表示,自己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常參訪各地特色建築,之前在網路上看到農禪寺景觀建築的介紹,特別藉浴佛法會時前來參觀。

而每一次法會背後也都有許多默默奉獻的義工協助完成各項工作,讓活動順利、圓滿。此次有一位小學二年級的蔡同學跟著爸爸一起來擔任交通組義工,年紀雖小,但穿起反光背心、舉起螢光棒指揮可是架式十足,一點也不輸給一旁的叔叔、伯伯。

蔡同學表示,從幼稚園中班就開始到農禪寺當義工,至今已有三年的時間。有時假日還會主動要求爸爸帶他過來,透過佛法的薰陶,從小就知道「急需人做、需要人做的事情我來吧!」義工們都說他是個非常有慈悲心的好孩子。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大典隆重舉行(圖)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落成大典隆重舉行諸山長老為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佛像開光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致辭與會嘉賓、法師合影留念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除莊嚴殊勝的佛堂與禪堂,一旁還有典雅的水池造景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於2012年12月29日上午舉辦落成大典,共有來自全臺各地約一萬五千位民眾參與。
  • 水月道場農禪寺
    座落於廣大關渡平原的農禪寺水月道場於焉誕生。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利用這地靈人傑的環境,營造一處清雅幽靜的宗教空間。訪客一開始先穿越兩面高度不同的牆,作為與外頭高速公路之間的緩衝;一進入道場,即能看到遠方的主講堂,靜靜佇立於 80 m長的荷花池中。超大柱廊在池中的倒影,伴隨著飛揚其間的金色簾幔,自成一虛幻雅致風光。
  • 農禪寺水月道場 姚仁喜
  • 【品鑑】農禪寺水月道場 姚仁喜
  • 「空中月,水中花」—— 農禪寺水月道場
    待機很久,我買了一本《雪中足跡:聖嚴法師自傳》消解時間,自此對農禪寺和法鼓山埋下隱隱嚮往。       法鼓山人間佛教聲名在外,未了解前卻不知先有農禪寺後有法鼓山。1971年,東初老人,曹洞宗法脈太虛大師門徒,率領弟子建造農禪寺;1975年,開山農舍落成啟用;1977年老人舍報往生。
  • 都會心靈的淨土 法鼓山錄影片紀念水月道場啟用
    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於去年底落成啟用,法鼓山特別製作一支《農禪水月-都會心靈的一方淨土》影片,簡明扼地要介紹農禪寺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聖嚴師父的度眾悲願,讓廣大的信眾更了解農禪寺與法鼓山的傳承故事。
  • 法鼓山北投農禪寺動土改建儀式暨浴佛法會舉行
    浴佛法會 十方信眾 佛教在線臺灣訊  創建已逾35年的法鼓山北投農禪寺,於2010年5月22日舉行了「動土大典」、「浴佛法會」及「感恩園遊會」等活動。當日上午9點,動土改建儀式在農禪寺原址進行。邀請今能長老、監心長老尼等蒞臨觀禮並參加動土儀式,整個典禮儀式由法鼓山副住持果暉法師主持,與會大眾共同祈福新的農禪寺興建工程可以順利如期完工,繼續接引更多的民眾親近佛法寶山。果暉法師致詞時表示,法鼓山所建立的道場,是為了推廣提升人的質量,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 農禪寺 水月道場-清靜,心淨 城市裡的一面水鏡
    北投法鼓山農禪寺讓人一走進就能感受到此地非凡的氣息,倚靠池邊靜靜的坐著,微風徐徐拂來,似乎全身的疲倦、煩惱都能被清風吹淨,初次踏入其中,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裡,居然是一座佛教寺廟。很多人會好奇,水月道場的名號因何而來?又因何被設計成這般顛覆人想像的模樣?其實,這源自農禪寺住持——聖嚴法師的一個「夢」。聖嚴法師是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是臺灣最具威望和影響力的高僧之一。
  • 臺灣丨法鼓山農禪寺
  • 空中花,水中月 | 臺灣最具「爭議」寺廟~農禪寺水月道場
    北投法鼓山農禪寺讓人一走進就能感受到此地非凡的氣息,倚靠池邊靜靜的坐著,微風徐徐拂來,似乎全身的疲倦、煩惱都能被清風吹淨。初次踏入其中,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裡,居然是一座佛教寺廟。▲ 北投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沒有富麗堂皇的雕梁畫棟,沒有雲煙繚繞的油燈香火,沒有善男信女的三叩九拜,只有空曠而遼遠的莊嚴景象,傳達著簡樸的禪佛況味。
  • 在臺北 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 農禪寺水月道場水月道場農禪寺
    農禪寺及法鼓山佛教學院創辦人聖嚴法師在被問及對未來寺廟的想法時表示,他曾在禪定冥想時「看到」寺廟的樣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於是他說
  • 宗教觀光新地標 臺北法鼓山新道場 莊嚴典雅
    臺海網12月30日訊 位在臺北市北投的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昨天啟用,吸引一萬五千多位民眾和信眾參與;民眾讚嘆莊嚴佛堂與大屯山景融合一體,美景逼人,認為未來必然成為宗教觀光新地標。蕭萬長受邀參與大殿佛像開光,贊水月道場是心靈環保的家園。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落成大典由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主持,蕭萬長也參與佛像開光、點燈繞場等儀式。果東法師說,農禪寺是卅七年前由東初老人創建,東初老人圓寂後,聖嚴法師接續在此弘法,進而創辦法鼓山,接引無數大眾與三寶結緣。
  • 臺灣最具「爭議」寺廟|農禪寺 水月道場-清靜,心淨. 城市裡的一面水鏡.
    北投法鼓山農禪寺讓人一走進就能感受到此地非凡的氣息,倚靠池邊靜靜的坐著,微風徐徐拂來,似乎全身的疲倦、煩惱都能被清風吹淨,初次踏入其中,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裡,居然是一座佛教寺廟。▲ 北投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沒有富麗堂皇的雕梁畫棟,沒有雲煙繚繞的油燈香火,沒有善男信女的三叩九拜,只有空曠而遼遠的莊嚴景象,傳達著簡樸的禪佛況味。
  • 空中花 水中月——記臺灣農禪寺水月道場
    臺灣農禪寺及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對此是這樣回答的,他在禪定冥想時,曾「看到」過未來寺廟的樣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何謂「空中花,水中月」?我們暫且不論。有趣的是,法師按照其冥想中的模樣,卜築了這一個充滿禪意的「未來寺廟」,取名為「水月道場」。機緣巧合,因緣具足。去年三月,我去臺灣時專程參拜了這一聖地。
  • 臺北的一場夢幻泡影|農禪.水月道場
    話說「農禪寺」是當時法鼓山的開山宗師東初老人,依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制度,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為主的原則,故命名為農禪寺;而最初的農禪寺其實只有一棟二層樓農舍(即開山農舍),現今也被列入臺北市歷史建築之一。
  • 【問禪】空中花 水中月——記臺灣農禪寺水月道場
    臺灣農禪寺及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對此是這樣回答的,他在禪定冥想時,曾「看到」過未來寺廟的樣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何謂「空中花,水中月」?我們暫且不論。有趣的是,法師按照其冥想中的模樣,卜築了這一個充滿禪意的「未來寺廟」,取名為「水月道場」。 機緣巧合,因緣具足。去年三月,我去臺灣時專程參拜了這一聖地。
  • 【臺北 |法鼓山農禪寺】如今,連寺廟都要看顏值了?
    1971年,東初老人買下了一塊稻田地,就在法鼓山,帶著弟子們建了一座廟,就是農禪寺。希望效仿唐代百丈禪師(一個老老老和尚)創立的叢林制度,令弟子們禪修為主、務農為生,同時對世人弘揚佛法。 6年後,老和尚圓寂,小和尚主持接掌管理法鼓山。
  • 緬懷效法聖嚴法師 法鼓山農禪寺各道場同步舉行傳燈儀式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2月20日晚間7點,法鼓山農禪寺以及各分支道場,同步以「傳燈」的莊嚴儀式,緬懷並發願效法聖嚴法師為弘法利生,以生命實踐、體驗佛陀教法,所開展出的慈悲與智慧。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開示時表示,聖嚴法師說:「我的生命,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我們何其有幸,能夠追隨聖嚴師父修學佛法、實踐佛法。感恩今生與聖嚴師父有約,相信這份法緣,不僅是今生有約,而是生生世世與師父有約。 果東法師強調要緬懷聖嚴法師的教澤,讓佛法永遠不斷,便是要傳承、傳持、分享法鼓山的理念、精神,以及具體實踐的方針、方法。
  • 舞動生命 擁抱幸福 臺灣法鼓山農禪寺舉辦歲末關懷活動
    向被關懷家庭發放白米、奶粉等生活物資發放結緣品「鳥與水舞集」舞團現場表演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2年12月16日上午,臺灣法鼓山農禪寺舉辦歲末關懷活動,向被關懷家庭發放年終慰問金以及白米農禪寺監院果燦法師在看完「鳥與水舞集」的精彩表演後,鼓勵現場民眾,天生我才必有用,並提到最近法鼓山積極倡導「微笑」的益處,希望大家都能時時懷著感恩的心,存善念做好事、少埋怨多微笑,即使遇到困難,也要堅持下去,必有突破困境的一天。同時也邀請現場民眾,在元旦假期中可以到農禪寺參加新建水月道場落成系列活動。
  • 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組圖)
    臺北人文推薦0 1張達利 中國知名設計師聖嚴法師與建築師姚仁喜創造的水月道場顛覆了傳統佛教聖地的儀式與視覺感受。而水月道場全為清水建築,整個佛堂沒有燒香的地方,僅點燈替代,環保、自然、淨化心靈,讓神聖的信仰落了地。內地的寺廟大多建於風景、風水絕佳處,而聖言法師對農禪寺地址的選擇又體現出佛家的大慈悲。選擇在這麼一個多雨常澇的地點建寺,開鑿池塘,竟是為了澇時將周邊的水引過來,減輕周邊村莊受到的損害。